公主泪(藏地日记三)

个人日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我远远地注视着雨丝柳雾中的赞普林卡,不知为何心中忽生些许的忧伤。脑海里蓦地蹦出许多曾经读过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赞普林卡,这座被誉为藏王花园林的建筑,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第一大本营,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位于三峡(巴燕峡、药水峡、东峡)交汇的海藏咽喉之地,唐蕃古道的重镇——湟源。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河源郡王吐谷浑首领葛钵和唐弘化公主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专门修建的行宫,可以说,这里曾经是牵动汉唐与吐蕃两个民族命运的重要之地,在我看来,这里也是离愁别绪,“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的伤心之地。
        想当年,意气风发的藏王松赞干布率领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与汉族女子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在此汇合,从此拉开华夏汉唐与吐蕃两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帷幕。
        今天,我徜徉在赞普林卡的宫墙边,不禁感慨万分,看着行宫里那些阡陌纵横的地方,格桑花开得正艳,而雕栏玉砌的宫阙前,物是人非,尘土各归。大地还是这片大地,附着于此的事件与人物仿佛没有发生过似的,那些靑了又黄,黄了又靑的野草一定是见证了大历史的繁华与荒芜,还有个体意义上的铁血与柔情吧。
        我不想再为和亲是“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之说增砖添瓦、锦上添花,我只想从个体意义上封建社会女子命运之无法把握作些悲观的臆想。
        中国历史上,和亲事例可谓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汉朝的昭君出塞、南北朝的兰陵公主、唐代的静乐公主等,不可否认,女性的美貌和柔媚,往往比武器利刃更为着力,可以波澜不惊之势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可以化解种种仇恨的端倪。因此,和亲常常被统治阶级作为求和安邦的手段,女子则成为了一种可以相互馈赠的礼物,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便将小女子文成公主从任城招至长安,等待她的便是任人宰割,待嫁蕃邦的命运了。
        岁月的长河流淌,一千多年以来,历史风云无数,对于这样一个小女子,即使人们现在还想起她,赞美她,也只是因为当时她作为“和亲”的工具远赴边陲,也只是因为她远嫁时肩负着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至于一个女人精神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她的苦难与牺牲,孤寂与忧虑等等无处倾诉的心路历程,有谁顾得些许呢?
        在我看来,任城—长安—拉萨,这一条漫长的成婚之路,其实就是不归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自然不会有政治家森严深厚的胸襟与抱负,她不知道在前方等待着自己的,是幸福还是灾难,是自己如花的生命的热烈绽放还是悄然枯萎,惆怅、恐惧、彷徨、无助、忐忑、小心翼翼的期待等等的复杂心境之下,随着大唐的那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西秦的长安一路向西,向西,向着更加寒冷的陌生的西域前行,尔后,她更要只身面对那片亘古洪荒的莽原,一个言语不通桀骜不驯的民族,还有无法想象得到的极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的孤单与寂寞,她是怎样度过了无数个凄泪湿枕的无眠之夜呢?她会常常想起富饶美丽的大唐帝国吗?她会常常想起给了她生命以及养育之恩的父亲母亲吗?还有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
        我——不知道。谁——告诉我?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来到赞布林卡的主殿,望着四周墙壁上描绘文成公主进藏情形的精美唐卡,我深情地抚摸着每一柱雕花的栏杆冥想:或许在这许许多多的栏柱间,某一根栏杆上曾经有过文成公主掩面哭泣时滴落的泪痕吧! 






























文章评论

清池雨荷

你这一腔柔情,如果当年文成公主可知,她定要再痛哭一场!

起舞弄清影

非常感动你对女性深深的理解,喜欢你的文字,总是有别样的感动。

欣雨

我认为,在当时势趋, 身不有己,为了国安,只能这样,情为何物?把情看透也就夕阳夕下了!

欣雨

女人在一定程度上,真的作用很大!英雄难过美人关。合亲是—种解决最好的方式,为了唐朝的江山牺牲了亲情,远离国土去藏合亲,真是可贺可亲,留放千古!

欣雨

易水添潇,看你的网名,内心一定是个很细拟的小伙子,你的文才摄影都很不错,赞!

独行客

个人与历史,渺小与巨大,被栓与栓。我想起了刘川的诗《我愿意接受命运全部的波折》。先生的侠骨柔情固然令我钦佩,但被历史栓住的又岂止几个和亲“公主”?我们谁不一样呢?我倒觉得文成公主们是幸运的,毕竟她们用自己渺小的生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历史也永远记住了她们。况且她们即使生活在宫中,也未必能活出自我,未必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