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银行的8个惊人黑幕
个人日记
1,电信诈骗:银行助纣为虐
电信诈骗猖獗,电信公司及银行都是帮凶。大陆去年电信骗案逾30万宗,损失逾百亿人民币。作为诈骗必经渠道之一,银行监管不力,却从中获得3%的利益,年赚数亿。
据悉,很多受骗民众报案后,银行未能配合警方,及时冻结账户,令民众白白损失。银行更未落实实名制,令骗徒有机可趁。深圳早前侦破一宗2264万电信骗案,缴获1720张银行卡,无一是实名办理。
2,出售客户身份及征信信息
2012年,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包括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工作人员都向犯罪分子售卖了多份包括个人征信报告、银行卡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一份信息十元到几十元不等。而最终,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诈骗手段将受害人银行卡中的钱悉数转走。
其实,不止个别银行内鬼,银行与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也长期存在个人信息和信用记录交换的渠道。有的银行只需要给保险等机构提供一份月均存款余额万元以上的客户名单与相关电话信息,保险公司方面就能根据实际销售结果给银行与电话后台业绩分成。
3,银行为贷款中介牵线搭桥
有些担保公司通过制作假合同、假证明的方式,为客户从银行贷款套现。而根据媒体报道,一些银行为片面追求利益,置监管部门的监管条例、国家法律法规不顾,为中介机构牵线搭桥,骗得银行贷款。
在有媒体走访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天津银行5家银行中,工作人员都劝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找中介帮忙
4,存款变保险 银行故意的
很多人都遇到自己的存款无缘无故变成保险的事情。但一个惊人的秘密是,银行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银行柜员在你的储户账号上进行了存款、取款、买保险三项操作,但他们却可以选择只列印存款一个选项。
按照业内一般行情,保险公司每卖一张保单要给银行保费7%左右的傭金。除此之外,银行工作人员、支行领导个人也会从中捞得外快。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员工透露,一张年付5000元的保单,银行基层员工、支行领导个人就要分别从中提取100多元的绩效。而保险公司逢年过节还要到银行维护关系。
5,财政预算不能及时拨付与银行也有关系
每年中共人代会审议批准预算报告大约一个月后,财政部会将财政预算拨到各个部门。但财政预算为何迟迟不发?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爆料称,这里面与银行之间也有猫腻。 盛亚飞称,〝这些钱只要放在银行几天,银行会给它丰厚的回报,不是利息,而是丰厚的回报,所以选择放在哪家银行、放几天是有猫腻在里面的〞。
6,银行因为考虑成本不愿推广安全性更高的IC卡
中国是克隆银行卡犯罪的多发地,磁条卡是根本原因。据称,一套复制、制作银行卡的设备仅需7000元左右,在网上或电子市场都可轻易买到。而从把信息输入电脑,到重新写入一张磁条卡,只需几十秒钟。有数据显示,2011年仅广东省因银行卡疑似被克隆而向人民银行投诉的数量是2010年的近9倍。
中国现有银行卡量约31亿张,5000万张左右的金融IC卡目前仍是少数派。目前一张IC卡的成本平均是30元左右,而一张磁条卡的成本仅不到1 元,IC卡的成本是磁条卡成本的30倍,如此大的成本差距致使银行推广IC卡并不尽力。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更换银行卡的工本费用应由银行承担。
7,贷款利息之外还要额外付息
据央行研究局2003年一项大面积调查,中国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付费已成为一项潜规则。平均而言,企业在每笔贷款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付费和为维持与金融机构良好借贷关系的费用合计,相当于贷款额的9%。
2006年中国金融机构贷款22万亿元;考虑大型企业贷款条件有利,较少发生这种情况,按贷款额的一半推算,额外付费给中国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带来的灰色收入可能高达1万亿元。由此造成的不良贷款损失还未计算在内。
8,出口被增长 银行获利最大
银行为了利益经常罔顾法律。在中国出口数据大增的背后,就有银行的〝原罪〞。《第一财经日报》曾刊登《深圳保税区货物〝兜圈游〞:日赚汇率差200万》、《80次〝出口〞如何套取海量热钱》、《热钱再溯源:借道银行产品潜入》等文剖析出口〝亮丽〞数据背后的疑云。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伪造出口货单获得大量的境外贷款,银行则进行〝穿针引线〞,两者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捕捉利率差和汇率差。而在这条利益链条上,银行与企业的收益分成基本上是2: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