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歌及大事编年(二)
个人日记
二、功名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并称三代,在文学作品中,这个周,多是指西周。
进入阶级社会,国家才开始形成,有王有官,也就开始了建功立业之路,这就是所谓“功名”的意思。
1.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建立者:启(禹之子)
都城:禹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后迁斟鄩(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后又多次迁都。禹继舜位国号就是“夏”,但还属于氏族社会。迄今无文字出土
历史发展:①生产力提高,有了私有财产,进入奴隶制社会
②王位世袭制代替了远古以来的禅让制
③有了国家官吏制度,形成官僚群体
④分“九州”(行政区划),设“九牧”(地方官员)
2. 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建立者:汤
都城:前期多次迁都,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称为“殷墟”),故史上商又称殷
历史发展:①农牧业有很大提高,成为发达的奴隶制国家
②疆域东扩至海
③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④青铜制造技术成熟: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鼎身纹饕餮
⑤天文历法水平极高(顾炎武: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3. 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周武王 姬发
都城:丰镐(史称镐京,今陕西西安以西)
公元前841年农民起义,周召共和,始有确切纪年。
(很多书上介绍时会说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农民起义”,但这个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平民起义”更准确些。周厉王时住在城外的农民称为“野人”,都市平民称为“国人”。国人不满厉王暴政,怨声载道,厉王下令不允许国人批评议论,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出于此。国人终于忍无可忍,攻入王宫,厉王出逃,大臣共议举召公和周公主持朝政,长达十四年,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历史发展:①实行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农业迅速发展,后世农作物基本齐备,号称“百谷”。
②封邦建国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宗法继承制:嫡长子有继承权 ④宗庙祭祀制:左宗右社(宗:祖先,社:天地) ⑤制定了礼乐刑罚 三、五霸七雄闹东周,顷刻兴亡过手——春秋战国(东周) 这是一个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社会进入大变革、大动荡,连年征战不断,诸侯各据一方,正因如此,才造就了辉煌绚烂的诸子文化。恰恰是这个灾难深重的动乱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在这段时间是自由驰骋的,不受任何王权统一的禁锢,没有官方说法,没有主流文化,从言论到著述,都迸发出后世难以企及的光彩。 1.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始于周平王姬宜臼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此时周天子已是名存实亡。 历史发展:①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 ②土地赋税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其后各国仿效。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其中宋襄公仅有愿望而未成霸业,故一说无秦穆公、宋襄公,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种说法类似于“春秋六强”即:齐、晋、楚、秦、吴、越) 2.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始于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