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思想

风华正茂



远行的思想

 





 
   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时代,人们的智慧、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创造了无数奇迹。人们凿开生命天窗,尽情享受阳光、雨露、和煦的风,然而涌入窗内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在努力品尝生活甘美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无意中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带来的苦涩和灾难。于是,反省——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置身于只有速度、没有停顿,只讲效率、不顾及质量的环境里,充其量只是“活着”,无法坦然地称之为“生活”。



 






   虽然说生活的希冀永远居于前方,没有回顾却是走不远的。我想,如果在“活着”的间歇处,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不时回过身来审视身后留下的影子,用第三只眼打量自我和它身处的世界,我们便是与生活交融了。换句话说,我以为经过反省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我们这个时代,拥有历史昌盛的同时,也拥有一份历史的尴尬。我们在修补前一个时代的创伤时,又面临自身新的问题。我们怀着历史压抑的饥渴,赤身裸体投入物质主义的海洋,我们卸掉了精神的重负,却捡拾起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功利取向、实用主义加投机心理使我们懒于思想,疏于反省,一切都看得开,什么都放得下,习惯以一种亵玩的态度对待庄重,以解构的方式颠覆神圣。



 






   假如我们总是那么不在意,那么漫不经心,正义、悲悯、同情心——这些人类昔日的情操,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渐行渐远,直至迷失。
 
   回首人类充满自信而理性的童年,为什么数千年前,东方和西方会同时出现大师云集、星河璀璨的光景?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庄子、孟子,这些巨人处在同一片天空下,仅仅是一种偶然?一个时代形成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时代特质。古希腊时期,人们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崇尚真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执着于仁义礼信,视忠诚为高贵。









    那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持有的那份舍生取义的从容、坦荡,那份临深渊而不惧、遇烈火而敢赴的骄傲、执著,那份九死不悔的果敢,自有一派身居高端、荡气回肠的凛然英雄气。或许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们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多了一些稚气,少了一些成熟。而我以为,一个太成熟的社会、一个太成熟的人,就如过于成熟的果子,是存放不住的。
 
    无庸讳言,在这弥漫着物欲的世界里,一种值得永远称道的强劲精神逐渐变得衰微而矫情、庸常而势利。比如,同样是生命的灾难,同样是环境遭到破坏,有的仅仅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些人的身上或某些地域,就备受关注,视其重如泰山,而发生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另外的地域则视其轻如鸿毛。









   我们在匆匆前行之时,往往忘记一个简约的道理:人与人的生命出自同一个根系,欧洲少了一角,整个大陆就少了一块,所有人的生命都囊括其中,你的死亡也是我的丧失,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也为我敲响——约翰·堂恩的这番话包含了所有人本主义者的深深的悲悯。
 
   而人与人之间的有机关系也使他们共同分享快乐和拯救。
 
   反省生活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高出生活面之上的目标,使我们不能俯就生活,一味地低下去,变得灵魂轻贱。



 






   徜徉在闪烁着灿烂光辉的历史人物的丛林里,感受先哲的伟岸和无私,以及壮阔。我们看见华盛顿解甲归田时的大气,我们感叹邓小平扭转乾坤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巨力,我们领略曼德拉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宽容并蓄的品格,我们钦佩普京让一个民族有尊严地立于世界的血性,我们尊崇不为己利,负重带领人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英杰。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但是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认为,是芦苇的思想性,使它摆脱生理意义的脆弱,具有了和天地一样的高大和尊严。
 
   思想需要通过反省历练,历练过的思想才成其为思想,否则只是 “想法”而已。所以,是生命本身的高贵与庄重要求我们,在生命的进程中,不能放弃反省,并且要把反省进行到底。



 





文:刘一平    编辑:宇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