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知识

教育教学

1、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如祭祀场合、宴会场合等。

4、“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者左丘明。

6、《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尚书》以记言为主。

7、《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8、先秦诸子散文主要包括: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9、按文体分:语录体:《论语》、《墨子》、《孟子》(特殊对话式的语录体);专题论文体:《庄子》、《荀子》、《韩非子》

10、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五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11、汉初年的散文作家有: 贾谊、晁错、邹阳

12、赋的代表作是枚乘的《七发》。《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13、司马相如是汉赋时期最大的代表作家。

14、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品是《子虚》、《上林》。

15、《史记》的基本特点: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叙述了我国上古至初汉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

16、司马迁的著作今存除《史记》外还有《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17、《史记》、《汉书》是纪传体的代表作。《史记》是第一部通史性质的纪传体史书;《汉书》是断代史或纪传体的断代史书,记叙西汉的历史。

秦汉文学: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五代》;政论文:贾谊、晁错;辞赋:汉赋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文体;汉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

18、西汉的作家写政论文的:贾谊、晁错、邹阳;写辞赋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写史传的:司马迁
        19、东汉的作家写政论文的:王充、王符、崔 、仲长统;写辞赋的:班固、张衡、赵壹、蔡邕、祢衡;写史传的:班固、赵晔、袁康

20、汉乐府诗《孔雀乐南飞》最早见于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

2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22、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

2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录了汉至唐的乐府诗共分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24、诗歌史的线索:“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25、“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26、“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王禹、应杨、刘桢。

27、“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28、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29、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30、阮籍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其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建安后第一个全力写五言诗的人。

31、西晋作家:傅玄、张华、陆机、潘岳、张协、左思、刘琨、郭璞。

32、西晋代表作家是左思,代表作是《咏史》八首。

33、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

34、南北朝骈文的代表作家作品: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江淹《别赋》、《恨赋》;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恩书》。

35、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彳玄亍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36、魏晋南北朝时小说可分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代表:干宝《搜神记》;轶事小说代表:刘义庆《世说新语》。

37、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38、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39、盛唐代表作家: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

40、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41、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42、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43、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44、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追求平、求俗

45、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求奇、怪。

46、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4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是有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是现实的理想,需求,愿望(如夸父追求人与自然斗争的例子)。神话传说中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女祸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2、古代神话的意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体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代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度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更突出的是古代神话人物形象,浪漫幻想和想象作用在后代文学创作中加以发扬。

3、“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按音乐方式分成风、雅、颂三类,在功能上分,雅和颂更多用于祭祀和宴享,风诗主要用来交际;从内容上看,雅颂表示统治阶级的生活,风大量表示劳动人民的生活。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赋、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

4、楚辞:是战国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5、汉赋:汉赋标志着新体赋,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赋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赋的代表作家有枚乘和司马相如等。

6、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就成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至唐乐府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此时注重音乐性,词和曲都是配乐的。

7、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的作家,构成了一个作家集团,在魏国主要是“三曹”和“七子”。建安文学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众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8、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一种新体诗——永明体。周禺页在音韵上做出贡献,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月兆。

9、“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的产生是和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而且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或表达普通百姓的思想愿望,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歌颂了普通百姓的高尚品质。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1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1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在艺术上细致的刻画了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语言清新洗练,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

12、盛唐边塞诗派:主要作家是高适和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还有些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引发了边塞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光景色,描写了将士征战边塞的过程,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同时也揭露军队中将率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在艺术上,往往具有慷慨激昂的基调,气势比较雄伟,感情比较奔放。在形式上以七言的古诗,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13、新乐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一是用新题,二是以批判的形式写政治时事大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变化,汉乐府是“缘事而发”,建安时期是“借古题写时事”,到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乐府变为“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事又是带有一定批判讽喻色彩的事。

14、唐代传奇:主要指称唐人的文言小说,唐代文言小说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

   1、所谓“先秦”,即秦朝统一之前,包括“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商朝的文献保留到今天篇幅最长的是《尚书》里的《盘庚》三篇。西周初期的文献资料保留到今天的较多,如《诗经》中的一部分《周颂》和《大雅》,《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及《周易》中。

  战国时期的“士”人,大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他们敢想敢说,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学派的主张敢于争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所谓“纵横家”,其实就是政治活动家,是另一类相当活跃的“士”人,他们在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到处兜售他们的政治主张,如张仪、陈轸、苏秦、苏代等。

  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有《国语》《左传》《战国策》;哲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自《吴越春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包括 15“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武》、《载芟》),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颂赞诗,颂扬祖先功德,(“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载驰》、《采薇》、《无衣》)。

  4、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尚书》以记言为主,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其中,《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讲话。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6、先秦历史散文中《逸周书》、《穆天子传》、《宴子春秋》等文学性也较强。

  7、诸子百家出现于战国时代,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纵横家的《战国策》,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 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在《非命中》和《非命下》又提出“言有三法”。二者内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认为, 判断事物的是非, 需要论证有据, 论据要有所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本于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但仅凭古人的间接的经验来证明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考察广大群众耳目所接触的直接经验。第三表是“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当这一言论或判断当作政策法令实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切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断事物是非、辨别知识真伪的标准。这也是墨家逻辑学。儒墨都讲逻辑学。孔子主张“正名”,就是以“礼”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利害;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对比起来,墨家的方法是较有进步意义的。

  9、战国中期的《庄子》文学成就最高,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方面高度成熟。

  10、《老子》一书也是语录体,共八十一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这一哲学范畴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孟子还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智”的文艺见解。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战国后期的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赋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名篇的作品,被后来汉赋所继承,成为赋体文学的基本形式。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进行说理,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故事。
        齐人攫金为成语,攫是夺取的意思,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昔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17、李斯把法家的学说运用于政治实践中,他的名篇是《谏逐客书》。绝笔之作《狱中上书》全篇采用反话形式。鲁迅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19、《九章》是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其中,《桔颂》作得最早,《惜往日》日他临终之作。

  20、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还有宋玉、景差、唐勒。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而宋玉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九辩》被历代文人视为“悲秋之祖”。《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虽不一定是宋玉所作,但也很有特色。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05年已考)

  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首选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01年已考)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04年已考)

  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05年已考)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05年已考论述。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  《诗经》

  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 《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