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之窗·学习园地:文艺“高峰”何处觅
个人日记
●文摘之窗·学习园地:
文艺“高峰”何处觅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是对文艺成就客观的肯定,对文艺现状冷静的评判,也是对文艺“高峰”的热情呼唤。
所谓文艺“高峰”,依我管见至少应满足这样三个标准。一是影响大,妇孺皆知,中外闻名。二是原创性,独具匠心,不落窠臼。三是能传世,作品不朽,世代流传。诗歌《将进酒》,曲词《赤壁怀古》,小说《红楼梦》,书法《兰亭序》,音乐《梁祝》,话剧《茶馆》等,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高峰”之作。
怎么才能创作出“高峰”作品?
“高峰”作品从心血里来。用心血来创作,是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境界。曹雪芹的自题诗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高峰”作品从创新中求。艺术创作最忌雷同,贵在创新,不论是内容、体裁、结构、风格,都要独出机杼,不落窠臼。古往今来,那些能够传世的艺术精品,无不如此。
“高峰”作品从坚持中得。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班固写《汉书》花了20年的心血。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精力。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在坚持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积累沉淀,潜心摸索,需要反复比较,精雕细刻,需要博采众长,提炼升华,这样,才可能创作出不朽的精品力作。
(陈鲁民/文,原刊于《解放日报》2014.11.6;转引自《文摘报》2014.12.16,6版,“学林漫步”。)
●●●——涛声依旧;2015-1-6晨,于贺江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