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快乐时光
个人日记
人到中年,最容易勾起对童年的回忆,许多事情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逐渐淡忘,也有许多事情在心头怎么也抹之不去,成为永久的记忆。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时代的文化生活与当代丰富多彩的立体的文化生活相比,可以用沙漠来形容,因此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活就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以生机和希望。
——题记
儿时的文化生活是乏善可陈的,不仅仅是家庭贫困的缘由,更主要的是因为当时政治氛围的缘由。凡是纯娱乐而无正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均被冠以“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予以批判和取缔。除了八个样板戏,几部看了无数遍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外,那时的儿童犹如生活在文化的沙漠中。可能正是因为少的可怜的原因,至今令我对儿时的文化生活记忆犹新。
满“戏匣子”的故事。
儿时管收音机叫戏匣子。曾几何时,普通人家有台价值120多元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已经是非常奢侈的家电。照理我家是贫困的,大概是作为“文化人”的爸爸离不开文化吧,所以我家的收音机也令人羡慕的红灯牌,记事时这台收音机就已经老旧并且修理过多次了。
儿时对收音机是痴迷的,学校一放学便急不可耐地跑回家,唯恐错过听广播的时刻。那时一到中午准时开播由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于是着迷于岳飞、牛皋、金兀术,还要和同学争论一番高宠要不去挑滑车,有谁能灭他。
那时不止小孩着迷,大人亦不例外,谁要是在马路边放个收音机听评书,总有很多人停下脚步津津有味的听着,完了还得议论一番。刘兰芳、单田芳,这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丝毫不逊色于当今最红的影视明星。
我想那个时候《三国演义》的收听率绝不亚于现在的好莱坞大片,遗憾的是深深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不再了。
记得我喜欢的还有曹灿播讲的《高玉宝》、《向阳院的故事》、《李自成》,关山播讲的《林海雪原》、《红旗谱》、《乔厂长上任记》,袁阔成播讲的《烈火金刚》、《三国演义》,董行佶播讲的《骆驼祥子》,还有《第二次握手》等小说连播,记不得是谁播讲的了,但是其故事情节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
每天中午放学后都赶回家,边吃饭边收听电台12点半的小说连播,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听过后总是觉得不过瘾,还会感到些许的落寞,然后一边回味着当天的情节,一边猜度和盼望着第二天的情节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如果中午没听到,那晚上就一定要听重播。
儿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小剧场》等节目,每天下午准时守侯在收音机旁,一听道:“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滴——嗒…… 一句清脆亲切的童声开场白,使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眼睛里放着柔和的光,与哥哥姐姐及弟弟妹妹们一起静静地、聚精会神地聆听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的故事,孙爷爷把厚厚的一本《西游记》改编成口语化的小故事,分成三、四十多个章节,惊险有趣的故事,与孙敬修爷爷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演讲一起牢牢吸引了我,至今对其中石猴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等故事仍然记忆犹新。记得还跟着孙爷爷学会了好多的儿歌和童谣,通过这些故事和歌谣,使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在小剧场里听到了《我是公社的饲养员》、《草原小姐妹》等广播剧使我懂得了公私分明和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
记得当时我特别喜欢听收音机里的电影录音剪辑,尤其是外国片的录音剪辑,像《简爱》、《叶塞尼娅》、《冷酷的心》、《追捕》等都非常喜欢,百听不厌,因为我特别愿意听配音演员那特有磁性的、不同于中国人说话的语调或者节奏。
记得有一次由于听不清收音机的声音,我连拍带打终于给收音机整“哑巴”了,实在是无法隐瞒也不能隐瞒,于是向爸爸如实承认错误,收音机被爸爸送到五金交化商店的修理部住了二天“医院”才“病愈”出院,恢复工作。
偶尔夜里失眠了也可以打开收音机,于是午夜的收音机里静静传来一首歌……。
记得爸爸特别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我们没得选只能被迫跟着听,渐渐也关心起政治来,通过收音机知道了林彪叛逃、周总理去世、唐山地震、毛主席与世长辞等等国家大事,大概现在仍然喜欢看电视新闻就是那时种下的种子。
那个时代的收音机,就如同现在的电视机,网络。由此可想而知收音机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呀,可惜现在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风光不再。
小人书里长见识。
小人书是孩子们喜欢看又看得懂的图书。因为小人书价格便宜、一本小人书就三、五分钱,并且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凡是有儿童的家庭只少有几本,多者几十本或者上百本。记得那时我家比较穷困,家长是不给零用钱的,断然也不会买小人书的,所以我家的小人书藏书量是个位数。玩伴张老六拥有一百多本小人书使我羡慕异常,在我又是帮着背书包又是帮着他家干活的一顿有目的溜须讨好之下,获得可以借阅他的小人书的特权,于是他的一百多本小人书都被我阅读过,有的好看的不止二三遍。
现在仍可大体记起的有许多,堪称经典是《二个小八路》这部。封面是两个小八路在拉大锯,二个聪明的小八路,把地主老财斗个底朝天,不让他欺负贫苦老百姓。
想当英雄人物,得看《黄继光》、《董存瑞》,董存瑞手举炸药包,形象特别高大;黄继光同我爸爸是一个师的,我问爸爸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是真的吗,爸爸答:真的!《地雷战》、《地道战》、《洪湖赤卫队》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结晶将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胜利后的灿烂笑容,使得多少人心花怒放。《红色娘子军》、《党的女儿》妇女求解放跟党走的正义形象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我。
看《东郭先生》时,刚好学那篇课文,跟同学借来与课文比较,从此认识到图画的表达能力比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强许多,翻一翻图画,便能清楚地知道故事的梗概,光靠着看课本绝对没有那样形象而又深刻的印象。
《成语故事》应当是一套,我借过好多本,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我总喜欢看那个人把禾苗拔出来洋洋自得那一页,心里骂道愚蠢之人还笑呢。
对四大名著的接触和了解便是儿时看小人书开始的。
与西游记有关的有《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高老庄》、《女儿国》、《火焰山》印象深刻,不过有了动画片之后,看这些小人书,就不觉得好看了。
与水浒有关的最好看的便是《逼上梁山》,林冲扛着枪孤独地行走在风雪之夜的那页最揪心了,有个同学气得把林娘子受人污辱的那页用钢笔水涂鸦了,害得大家看不清。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好像只看过《桃园结义》、《空城计》、《赤壁之战》,其它的就无缘相见。
《孔乙己》当时一直看不太懂,一直到初中学了'孔乙已'这篇文章后,也弄不太懂鲁迅先生倒底是在批判什么,直到后来陆陆续续又读了鲁迅《呐喊》中的其他一些文章,才悟出鲁迅先生骂人不漏声色的高明之处。
看过的唯一一部讲外国人的小人书是《白求恩在中国》,白求恩伸着自己的胳膊要给伤员输血的情景历历在目,因为第一次见外国人,对故事我倒不怎么感兴趣,只是对那鹰勾鼻子觉得挺新鲜。
同学有一本《孔雀东南飞》说很好看,我去借已经被别人借走了,一直没有看到所以一点印象也没有,都怪家里穷,买不起呀。
看到现在的小朋友不到吃饭时间都不离开电脑,整天与电脑为伴,不是上网聊天,就是玩网络游戏,对我们儿时读小人书的乐趣是断然难以理解的。从小读几本好书,从读小人书开始,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也许会终生受益。我常幻想,我们一代人尘封已多年的乐趣是否能借给现在的小朋友重温一遍呢?
无限向往的电影院。
小镇的电影院不仅仅是坐落在小镇的中心,也是全镇居民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无疑也是孩子们无限向往的地方。那些张贴在电影院门外橱窗里的彩色电影广告,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马兰花》中的小兰、《神笔》中的马良、《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烈火中的永生》中的江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连李连长等等如此多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在那些彩色的宣传画里栩栩如生,好像与围观的人对话。无事时上街溜达便自觉不自觉地来到电影院,傻傻地站在那里慢慢地看,也喜欢站在电影院的大门口,听电影开始时,挂在电影院大门上面的广播里传出来的音乐声和人物对话,虽然看不到图像,也觉得十分过瘾。
那时,能够进入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大多数家庭孩子生活中一大的奢望。那时家长们是舍不得拿出一角或者五分钱让孩子们去看一场电影的。要进入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有四种方法:第一,爸爸妈妈单位发电影票时争取得到一张,因为孩子多,只有一两张如不争取未必能捞着;第二,自己买票看。因无资金难度很大。于是开动脑筋,家长不给零用钱不存在自己攒钱的可能,只能自力更生,所谓自力更生就是卖家里的破烂或者给家里买东西时剩下零钱不多时或者私自留下或者讨作奖赏;第三,学校一年总要包场几次电影,等到那时,家长才不得不心疼地挤出一角或者五分钱,及不情愿作为看电影支出;第四,到大单位去蹭看。镇上有几个大单位自己放映电影,无偿放给职工看。这时便可以找认识的职工子女混进去蹭看。
新来一部好电影,会成为小镇的一大新闻。我心里痒痒,不想错过首次播映,这样不仅仅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买票也是很难的事情。卖票的窗口挤得人山人海,必须与伙伴们合作才能凭着人多力量大拥挤到卖票窗口,将拿钱的手伸进去。电影院是没有窗户和暖气的,夏天奇热无比,其味难闻;冬天冻得两脚麻木,整个电影院里会有节奏的响起跺脚声。即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电影还是看过的,缘由是那时的电影很少,而且要反复播映,这次看不到,过一段时间还重复播映。
很多电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能忆起其中的一些。
“三战一队”印象最深,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平原游击队》和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影片,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有“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有“同志加兄弟”——越南的《阿福》,有“用献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朝鲜的《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爆炸》等影片。
记得看朝鲜的《卖花姑娘》,是我第一次看彩色电影。该片在小镇放映时,引起了轰动效应。《卖花姑娘》的故事情节曾牵动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那优美的旋律、哀婉动听的歌声感动过了所有观看的观众,纷纷泪湿衣襟。
记得《渡江侦察记》是看的第一部国产彩色宽银幕电影。讲的是1949年春天,我军某部侦察连李连长率领一小队侦察兵渡江潜入江南白马山一带,在敌人后方穿插迂回,侦察敌情,完成了对敌人江防纵深守备力量的侦察,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我被其惊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和震撼。
儿时走进电影院,总好像走进心目中的人间天堂,静静地看着银幕给我打开的另一扇大门,随着电影故事的展开,走进另外一个天地,跟着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高兴、悲伤、担心、恐惧、忧虑乃至兴高采烈,常常留下痛苦的或者激动的泪水。因此,电影院对于那个时期长大的孩子们的记忆中,总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以上是那个年代的儿童最为主要的文化生活。
当然除此之外,每个人也会有一些不同的经历及感受吧。
我也是,从一个玩伴那里也获得了一些文化上滋养。这个人叫刘卓田。他大我三、四岁的样子,是邻居。他喜欢看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而且记忆力超好,看一段便向我和其他几个一起玩的伙伴讲授,他手脚并用,连踢代打,模仿着武侠的动作,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宣讲效果,使我第一次知道宋代有个青天包拯,以及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尤其对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老隐士晏子陀等武侠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我要是有那样的武功也要替天行道。
记得那时情歌属于资产阶级情调,在公开场合没人敢唱。刘卓田不知道在那学会了《康定情歌》,他教给我及一起玩的玩伴们学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一首四川康定民歌使我初知男女之爱,也深深喜欢上那朴素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
只可惜刘卓田后来可能是看书多并且方法不对,眼睛瞎了,终身未婚。
七九年代后,经过拨乱反正文艺复兴起来,文化生活也渐渐多元起来,电视也逐渐走进百姓平常人家,这时我已经是成年人了。
光阴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老去,而那些秘而不宣的陈年往事,就隐匿在时光缝隙里,默不作声。有时不经意的忆起,便在内心里轻轻抚摸岁月划过的痕迹,有酸涩的痛楚,有浅笑的欢喜,点点滴滴,凝结为暗香一缕。犹如片片飘落的残红,须臾凝香,轻盈如翼,轻舞在岁月的记忆里。犹如一帘蘸满馨香的花雨,在无声的世界里飘零,花香满径,余音婷婷……(作于2014年10月28日出差郑州、临沂途中)
文章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85005.html
文章评论
鱼在游
@{uin:1098320700,nick:国色天香/ty,who:1} 有同感吗?
之萍
老公,看了你写的散文,我的心很酸哟,知道你长年这样天南海北的出差,是一件苦差事啊,老公辛苦了!
文邃
儿时的一切,最美,最甜!
雨后彩虹
我也是六零后。我们儿时的快乐是一样的。收音机伴随我们成长。你所描述的我都经历过。现在回想起来很甜蜜很美好。没有现在孩子们那么多的作业和课后班补课。我们放学写一点作业就去打毽子,跳皮筋。那个高兴啊现在还记得。谢谢你的文章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馨雨
同感。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