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 看看

个人日记

 1.积聚福德善业最好的一个方法,其实就是随喜功德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嫉妒别人,无论大小善业,都要随喜,我们可以欢喜地双手合掌,可以欢喜地口说赞叹,也可以带着欢喜的心,发自内心地给予祝福;这样身口意的随喜赞叹,能够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
2. 
顺境时,提防贪恋心生起,应作惭愧想,如此,道业自然精进。逆境时,提防嗔恚心生起,应作除业障想,如此,心中自然平和。佛说: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又说:顺境无乐受,逆境无苦受。还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顺境、逆境对我们来讲,都是考验,都在修行
3.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拿不起,就会一事无成;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外在的一切最终丝毫也带不走,晚放下不如早放下。放下无谓的负担,才能一路自在。
4. 
这个世界上,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只要起了贪爱之念,都是束缚。 这个世界上,不论出于什么理由,只要起了嗔恨之心,都是负担。 贪爱嗔恨翻江倒海而浑然不觉,是为愚痴。 于世间种种,能不爱亦不恨,是为慈悲、是为解脱、是为大自在。 故而,众生想还有什么没得到,菩萨却想还有什么没放下。
5. 
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获得成功和幸福,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
6. 
问: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答: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而是没有自私的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如同天秤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提。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忍下去,再把它化解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用心自我反省──自己是那一点做不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
7. 
你说你喜欢佛法,但当殊胜的佛法告诉你该岀离时,你却选择了留下;你说你喜欢慈悲,但当有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却选择了转身;你说你喜欢解脱,但当世间八风的绳结向你飘来时,你却选择了束缚。人就是这样矛盾,平时容易办到的“烧香”不做,非得有事了去“临时抱佛脚”
8. 
同一件事,如果你懂得发心利益他人,一切都是修行。如果你不懂得发心,你虽然说我在念经修行,你心里却那么狭隘,边诵经边想,诵完经再去找那个人算账。看样子是诵了经,但是你心里充满了计较恼恨。所以表面上看见你在诵经了,但实际上你的内心呢?没有改变,这也不是修行
9. 
这个世界最大的力量,各位都知道:「世界唯心造」,如果你的心转换了,一个真实的慈悲心,菩提心,事情很快就会改变了,一定要记住。所以外面的这些恶因缘,是让你更努力在你心裡修行的方法。就像观音菩萨,世间越苦,他越慈悲,越有力量。
10. 
善行能使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获益。这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的诠释。其实,我们在行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结果,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真正的利益,在于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素质的提升,这一结果与行善是同步的,是当下就能感受到的。
11. 
千万不要抱怨别人,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大山”无法移动,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改变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做出改变的计划,降低期望值,增加幸福感。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环境,但可以改变适应环境的心态和处世的方式。愚公可以移山,我们也可以搬到山那边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