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

老怪杂谈

    就本人言,无论是照镜子或是拿大顶,从下往上,由里到外,可怎看也觉得自己浑身没丁点人们所谓的书卷气。是曾想有来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对这种风貌和境界,打小是很有些追求向往之念的。奈造化弄人,生就了一副砸锅卖铁的贩夫走卒样,加上在社会上又习染了一厚嘻皮笑脸的油滑气,偶尔抖一下文,正待文诌诌地来那么几句诗情画意的话,结果常常得朋友们先诧异规避,似乎觉得我那些诗词歌赋和半文不白的言辞中,可能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或者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阴谋诡计的成份。于是,日常言谈就干脆来得很低俗和率性,就顺势而为地走入了又直又白又粗又黑的自然主义的那一路。倒不是迎合人对我的感观,也属本色使然。有时一旦想“气自华”来,就斩截地冲个澡换身干净的带着点淡淡的洗衣粉味的衣服来体现。


    不过,总体上本人还是比较爱瞧一瞧
上面字的任何东西的,多年的习性的作用,应已纳入进日常所需这范围,基本是跟吃饭、喝水、上厕属同一个层级的。有时逮住机会,也会对小辈后生们现身说说法,善意地提示提示。比如说过:


    ——人未必非要怎么着,也未必非硬着个头
念个什么校混个什么文凭,但无论如何,总应该去找些书读一读。


    ——
读它们也未必有什么用,也未必就真文诌诌起来,但好歹它们能让你知,世上的人是可以有那样多丰富多彩的、各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和评判世界的。如此,它们也许能引发你面对现实、生活及生存的些纠结和迷惑时,有可能破除一些随大流的愚氓想法,更善于多角度地、全方位地甚至逆向地进行思考、审视和判断,这样你也许会相对的比一般人更机智一点、思辨一点、灵活一点和有想象力一点。


    或许
就是基于对这种可能性的些许期望尽管曾经异常的厌学,但还是坚持并保持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尽量的每天都有点阅读量,这是很早前就对自己的一项要求。坚持的原因除了在内心的确有一定的兴趣,主要还因为这项事有一定的自主性。就因为有这点含含糊糊的自主性,尽管苦大于乐,硬是从十来岁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自觉本人的功利心萌发的也是比较早的,小时的阅读状态就有所显露——决非是借助它要去攫取什么高深的文化,而是为了多了解些事情和一些常识与人显摆,以达到让人高看一眼的目的


    我读书几乎都是随机的、即兴的,并且有时很意气用事式的乱选乱撞,基本是不听别人的,尤其是家长老师之类人的指点和建议。内心认为,他们其实并不比自己有多少文化或者高明多少,并且通过对他们言谈举止和行事作派的藏否,基本上都把他们蔑得一无是处。话说回来,如若真的
打算要找点什么书读,也确实似乎并不象他们说的那样简单。出于多年阅读经历的切身感受,时间越久这种感受也越深重——书海无涯,到处是书,而于堆书中真要出一本或几本意思的,在实际的操持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轻而易举。许多时候听人说了,这本好那本有内含,或哪一本有多么多么的精彩,就饿了一气饭攒了一些钱一大摞地抱了回来,而铺开阵式定睛一瞧,发现往往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翻了几页应着呼噜口水就顺着嘴角打在了这些所谓的精彩之著的上面。而自己随机的、即兴的、意气式的乱选乱撞,事实上也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学生时代有段时间曾逼着自己全身心地浸润到学校的一个图书馆里,立志利用三四年功夫起码得把那一屋子里的书过个差不多,而咬牙切齿地看了几架子后,恍然觉悟,虽然书很多,其实真正有意思的实在不多,绝大多数当属“王二小放羊瞎哼哼”,听着像个调子,其实屁的意思也没有。


    偶尔的,倒是会碰到一两本
意思的书。而所谓的有意思,其实也就是里面的那么些话或有一些潺潺流动的、曲里拐弯的事,似与自己生活经历和偶尔所触有一些契合,由此就引发出一些思维上的共鸣或突遇故知似的感动。而这种际遇交感,在眼睛与文字的交错中也实在的少之又少,有过那么几本或几次的触动,也算是阅读历程中的难得并暗自庆幸的事了,而其中的滋味却往往无法也不足与人道,道,他们未必懂,也未必能同样地挖掘出那里里外外能触动我的那些意趣。我反过来对他们来说,也当是如此。


    明白了读书的本质那是许久之后的事。在经过了许久的思量和考量,才渐渐地明白了,
人读书,其实总不过就是读读书而已,并没什么了不得或者就怎么着,而且经常是读了也白读,读与不读,书就在那里,不喜不悲,而人,往往依然仍那球样,欲念照旧地丛生着。就如我扶贫村里的老孟骂村里的会计“看着像个读书的,谁知道是不是特奶奶的都把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想一想,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人,是读了一些书,但从小就学会了的装模作样,竟一口气地神叨到而今,本质上却始终并无像点样子的改变,起码从没有产生过能让人肉眼能看得出来的所谓的提升


    当然,医头不好可以怨鞋紧,也可以归之于是书
本身的原因。读过林林总总一又一本的那些叫做书的东西后,发现,那总不过是人在纸上写上或印出的一些字,至于那些字成不成句话,或者像不像是人应该说的些话,仔细琢磨之后,经常觉得太多的是需要另当别论。特别是在这个连吃喝嫖赌、制假贩假都能够著书立说、有一说一、百家讲坛的时代,每分每秒在祖国大江南北、高山密林、城镇乡村、工矿企业、酒店会馆的无数角落里,正不知有多少根手指在纸上动作着、在键盘上跳跃着,让各种形状和各种型号文字们铺天盖地、漫无边际地裹挟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打情骂俏、莺啼狼嚎的各种意境,奔涌到屏幕和纸张上汇集成一本本书的样子。很久很久不再逛书店了,因为很早很早之前被泛滥奔涌着的莫名其妙的各种书们雷晕了,雷得什么也看不清楚了。由“泛滥”总不由地就转到了“烂”,以个人的推断,总不由地觉得,当今此时,既然汽车已多过了自行车,那么,烂书指定也已过了社会上游走着的那些烂人不时的、经常就碰见这个那个的出书了,看见他们道貌岸然、郑重其事的样子,忍不住地就想笑,并心里犯嘀咕,这人怎么了,是不是无聊得升级了?以前古人感叹“生娃易写书难”,他怎么夹着泡尿就鼓捣出了一件或几件貌似是书的东东?看来这种东东其实跟弄它的人有什么内容并无多大的关联。被逼无奈,倒也硬着头皮翻过几本,之后诚恳地对他们说,写得不错,但真没看出什么意思。不能再深入说下去,如此,就会向他们复述我学生时代的一个比喻,似乎是这样的几句话——书中有很多是烂书,那是二B用手指排泄在纸上的大便,连肥田的价值都不具备。它们只是鸟人们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心态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不着边际调戏和挑衅


    显露智慧的书本就并不多见的,遇到一些二一点的本也并没什么可怕,可怕是多二的二子们都敢冒出来
文化!这许是发端自这个时代对所谓的文化的滥用的缘由吧,而这个动辄就喜欢摆弄文化的时代却始终并没有讲清楚过“文化到底为何物”。如此这般,既然酒色财气皆已归于这个的范畴,那么一些酒足饭饱巴咂着嘴的民众,与更多向往酒足饭饱正眨巴着眼的民众,想起以文化或者文字的形式来显摆下其个人非凡的欲趣,或者借此渲泄下他个人超常的意淫,就无足厚非了。经常令我痛恶的是,这些厮们在社会上忽悠是很难的,但我宝贵的眼睛却老因他们横空一枪胡编乱凑出来的那些像书的东西而有所闪烁受制于习惯定势的左右,只要跟前一出现貌似书的这种东西就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翻一翻。而这一翻,捎带着就让他们的无聊、无味和无趣得逞了,也捎带着就侮辱了我的眼睛和时间。痛恶之余偶尔也想笑笑——也许上它们的当是在所难免的,或者可把这种闪失也当是人生历程中一个小小的警醒,让自己始终清醒,人之中是总会有一些敢把屁话、废话、无趣的话、肉麻的话及陈词滥调辛辛苦苦码到纸上自求证明并骚扰他人的变态者、偏执者及媚俗者他们的存在自古既有,而作为人和社会的载体的所谓文化,它之中随处显见的人和社会的虚伪、愚蠢、浅显也是自古既有的。


    回顾一生的阅读历程抑制不住地会有些感慨。虽然曾
读过许多的书,但于自己于身处的世间却什么也不能够挽回,并从未产生过任何改变。出于一种莫名的绝望,始终提不起一丁点写作的意念,并不打算用文字去用心的描述些什么,诸如关于时间的流逝、人的荒诞和心的沧桑,等等,因为知道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倒不如继续用率性的阅读再消磨自我和打发时光。而读,事实上也几近于白读,已经读过的,绝大多早已是过眼云烟——那些印在纸上的废话与印着废话的废纸,即使是曾对它们强烈地鄙夷和蔑视过,也没在心中留下过任何的痕迹但是,朦朦胧胧的,似乎仍有些坚执并仍些所期待,或许是企望今后的生命中或者仍能遇到一些能令自己耳目一新、思绪飞扬、心身澄净的书吧。对于它们,似如找寻梦中情人那般的仍有些期望,期望它们正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机缘和运气让我们相遇。或许那些未知的邂逅、相对、感应以及一些欲罢不能的激发,必定会发生的,那种醍醐灌顶般的妙仍将会我如少年般的乐而不知肉味至于那许多许多无用的、俗滥不堪的东西,应当彻底扔掉了。也许,多少的人道点,的时候可以假装下大方,把它们送给那些没有阅读习惯需要摆摆样子但指定不看它们的人。就让它们尘归尘土归土,王八对绿豆,啥东西对啥人吧。或者干脆把它们当手纸处理就是了,反正对传统文人爱念叨的“敬惜字纸”之类从来就没过回事,并且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来压根也没当过回事

图片
 

 























文章评论

Amy

名为读书杂感,实为借书抒怀,是您所有说说和日志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意料之中,理解。[em]e100[/em]

涛涛

迟早有一天, 最好的奢侈品是好心情。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不是大师,我们[em]e179[/em] 是凡人。我们只能守住一方心情,一点儿爱好,并乐在其中。吾性自足,不假外物,足矣。这是肖峰在《在大时代,过小日子》的一段话,但更喜欢你这句:尘归尘,土归土,啥是啥![em]e179[/em]

涛涛

啥对啥[em]e113[/em] 看着就打错了[em]e120[/em]

读书如读人,读人要知心。心不通,性不近,何来改变彼此。走进书海,走进人海,只是,有多少人真正走进了你的心?你又何时乱了谁人的方寸?[em]e100[/em]

VICKIE

個人覺的 "悅"讀的才是維持心靈的保鮮膜~西方哲人有句話說:美貌猶如盛夏的水果,鮮豔一時而容易腐爛… 我倒覺得老師擁有的學識與智慧在知性與感性魅力下已超越外表…因為常從你的文字與收藏分享裏感受那份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