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抓住解决南海争端契机

个人日记

 



  中国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动机何在? “海丝”对中国、亚洲与世界将意味着什么?这是过去半年里,海内外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这可能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外战略的组成部分,因而成为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一个契机。为此,中国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倡议出台的国内外背景
 

  国际上,奥巴马上任初期对中国推行以接触为主的“G2”战略,无效后改而奉行“接触加防范”的战略,而且防范的力度在明显加大:战略上,先是推出“重返亚洲”,不久后调整为“亚太再平衡”;安全上,强化与东亚、南太平洋国家尤其是其军事盟友的关系,增加驻军;经济上,推进TPP以在亚太地区排挤中国,推进TTIP以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国际经济空间。
 

  从中国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为下一步的发展谋划国际经济空间与外交环境。“以开放促改革”已经被证明是有效途径,但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双边投资协议(BIT)谈判一旦完成,无疑将强化中美经济联系,并从整体上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但中国也要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而且,中国与美国的政治、外交、安全关系,在未来5-10年里改进的空间并不大。中日关系方面,在未来十年里,经济联系或可适当发展,但政治与安全关系将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中俄关系方面,政治与安全关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比较稳定,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大。
 

  经济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深化,贸易量翻番,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但俄罗斯经济总量有限。因此,中国下一步经济与外交的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是向西拓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以及中东西亚,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是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与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用于弥补亚欧陆上大通道的不足。
 

  倡议出台的政策意涵 
 

  倡议出台的时间与地点值得关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中国把中亚地区当做外交的优先方向,希望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起涵盖近30亿人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初,他在访问印尼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紧接着这两个倡议,中国于10月下旬召开了规格与规模都比较罕见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了解决周边外交所面临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次会议突出了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习近平在2013年3月份对俄罗斯的访问,是他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而李克强5月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访问,也是他就任总理后的首次出访。李克强10月中旬还访问了文莱、越南与泰国。由上可见,新一届中国政府上台后的外交思路很明确:切实落实“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针,以空前的力度强化周边外交,尽力提升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创造稳定、友好、有利的周边环境。
 

  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意味着将是一条和平、安全、合作、共荣之路,将以经济合作带动沿线国家走向全面合作。对于一些国家关于中国推行“珍珠链”战略的疑虑,是有效的消毒剂。对于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稳定周边、经略周边、塑造周边。中国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迈进的过程中,为此,“扩大统一战线、建立周边依托带、培育支轴国家、孤立个别国家”可能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运作原则。倡议与南海争端的关系  周边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中国陆上周边国家众多,支轴国家大概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可能还包括朝鲜、缅甸与越南。海上的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南海沿岸国家。
 

  中日之间近年内大幅度改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中韩之间提升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空间也有限,南海沿岸国家就成了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东盟国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有可能重现。
 

  而且,过去二十多年来,东盟还是中国实践多边外交、奉行新安全观的实验区,并且成功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还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可见,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东盟国家不仅是中国建设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实验对象,还事关中国这一战略的成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