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姨……
个人日记
    三月里讲述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那亲亲的四姨,妈妈的堂妹。妈妈小时候是在一个大家族长大的,姥爷排行老大,依次是二姥爷,三姥爷,幺姥爷。姥姥进家门最早,自然也就料理着一大家子的生活。二姥爷,三姥爷在保定工作,姥爷承担着一家之主的责任,不仅照看着自己的孩子,更是把侄子侄女视同已出。四姨是幺姥爷家最小的女儿,也是干重活最不惜力的一个,自然深得长辈们的喜欢。
四姨嫁得最远,说远,离城里也不过十来里地。
四姨最会过日子,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很“细”,姨父是包工头,不少吃不少穿,可我四姨一年最多打半斤香油。
四姨的手伸直,五根手指头并拢,密不透风,据说,这样的手不“漏财”。
四姨儿女两全。
四姨家里是坐南朝北的六间大房子,四间东厢房是粮食、农具,两间西厢房是厨房,院里放着拖拉机和脱粒机,还有手动的玉米芯粉碎机,两个孩子大了以后,到城里上了班,买了房。
这种生活标准,我认为已经达到“小康”,但我四姨还抽空磨石棉瓦,在厢房里成立了“工作室”,自己穿着塑料布做的围裙,承揽着村里“石棉瓦”的需求,谁说也不听,还说自己“跟玩儿似的”,跟“摸纸牌似的”。
四姨住的胡同里,她架了两棵葡萄,种于86年,是新疆的品种,叫“红地球”,因为四姨迷信,听说葡萄种在院子不好,就种到胡同里。每到夏末,葡萄粒长到拇指肚大小的时候,姨就用塑料布套上,还扎几个眼——不是怕鸟儿,是怕家里来人,一进胡同,需要穿过绳牵藤绕的葡萄架,往往来人看见葡萄快熟了,随手捏捏,或摘一个尝尝,也是常有事,用我姨的话说“手欠得很”。“红地球”是晚熟的品种,直到中秋节过一星期,才能真正熟。四姨就想了招,给未熟的葡萄套上袋袋,还把口扎住。
四姨给葡萄套袋的时间早于后来果园梨树、苹果套袋。
四姨的婆婆,已经八十好几了,原来由四姨的妯娌三家轮流供养,但老太太最喜欢在四姨家呆着,因为老人看着“勤快、奏活”的媳妇,那是打心里头舒服。后来,便“定居”在四姨家,其他几位每年出钱出粮就成,倒也和谐!
四姨自己“细”,却不“细”别人,外孙子、孙子她都舍得花钱,孙子上学,成绩不太好,儿子、媳妇顾不上管教,四姨居然请了大学生做家教,每个钟头30块钱,给孩子补课,后来又送到市里的私立学校。
妈妈家有一个小药箱,是我们给带回去的一些常用药,如板蓝根、阿莫西林,治头痛脑热感冒咳嗽的,过年整理的时候,发现一些药过期了,就包到塑料袋里准备扔掉,四姨来的那天,正赶上我收拾了一袋子,放在沙发脚一侧,走的时候四姨说,她去扔掉。
后来,我妈说,她哪扔了,带回家了,常年磨“石棉瓦”,老沾水,胳膊疼,舍不得买药,还说凡是药,里头都有“消炎”成份,过期的药,肯定还有点“药劲儿”。
拧得不行,谁说也不听。
至于看电视,七点到七点半的新闻联播(她称之为“副片”)坚决不让看,只有演“正片”时才让看。我姨父看电视,她看电表,一边看一边啧啧:“哟嗬,转这么快,咋转这么快?哎哟哟,一会儿就一个字,又一个字”。
我姨父的神经那是杠杠滴硬,当年入伍,也曾是飞行员侯补。不然,非崩溃不可。
冰箱,夏天里用,冬天里关,固定资产,季节性使用,还真别说,四姨家的冰箱是“新飞”的,咱不是给人家做广告,打90年代末期买至今,还真没坏过。
“细”到这份上的,就有点恐怖了!
今年立春那天,四姨的婆婆突然起不了床,村里的人特害怕这个节气,婆婆连声叹气“我不行了,我怕是过不了今天了,你老妗子就是立春没的!”,四姨着急忙忙地请了120立马拉到市里,那路费可不是小数。
婆婆出院的时候,请来村里的文书和长辈,加上三个儿子,说:“趁我脑袋清楚,老宅子、信用社的折子,都给小多(我四姨),谁也别有意见。”
没有半月,婆婆就去世了。
张罗完后事,四姨就把婆婆留下的钱、房子估了价,三房妯娌平均分配,农村里闺女是没份的。
四姨今年六十八岁了,比起那几个姨,她最显老。
四姨的胳膊还是疼,还是忍着,直到表弟说:“你再这样,我就没法活人了。赶紧输液、赶紧吃药,石棉瓦您再磨,我就一头撞墙上,不活了。”
四姨的“石棉瓦”职业生涯到此结束。
劳碌命,就是这样的,躺了没几天,悄没声声地买了个小车车,趸了一些小卡子、小头花、田字格本、香橡皮,自动铅笔、墨水......芳龄68的四姨——以一个流动摊贩的崭新身份,推着小货车“出没”在村里幼儿园及小学附近。
二姨说:不知道图啥呢,一天赚不了二毛半,怨不哩咱婶打小最不待见她!
三姨说:就不是会享福的人,让孩子们心里多难受,也不知道图嘛哩!
我妈说:拧得不行,说啥也不听。
我四姨父说:小车是俺买滴,玻璃框也是俺镶上去滴。她高兴,想咋整就咋整!
多么好的四姨父呀!
空空的,怎么就想起四姨呢。
原由如下。上班时,四姨给我打一电话,打问表弟是不是上周到市里来了,中了一台“周林频谱仪”?我脑子瞬间就转过弯来了,我一点磕拌都没打,说是,中了,但也不值个钱,也费不了多少电,而且到了期,还折旧换新产品。
四姨放心了。
未几,我电话致电表弟,说了我四姨打来的电话及我的答复,表弟说,我就知道你心眼好使。我买的,怕她不用,就编了个瞎话,说上市里存款,存得多了,银行给客户奖品,你可以做证。你看我娘心眼多得不行,还真问......
  ……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那亲亲的四姨,妈妈的堂妹。妈妈小时候是在一个大家族长大的,姥爷排行老大,依次是二姥爷,三姥爷,幺姥爷。姥姥进家门最早,自然也就料理着一大家子的生活。二姥爷,三姥爷在保定工作,姥爷承担着一家之主的责任,不仅照看着自己的孩子,更是把侄子侄女视同已出。四姨是幺姥爷家最小的女儿,也是干重活最不惜力的一个,自然深得长辈们的喜欢。
四姨嫁得最远,说远,离城里也不过十来里地。
四姨最会过日子,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很“细”,姨父是包工头,不少吃不少穿,可我四姨一年最多打半斤香油。
四姨的手伸直,五根手指头并拢,密不透风,据说,这样的手不“漏财”。
四姨儿女两全。
四姨家里是坐南朝北的六间大房子,四间东厢房是粮食、农具,两间西厢房是厨房,院里放着拖拉机和脱粒机,还有手动的玉米芯粉碎机,两个孩子大了以后,到城里上了班,买了房。
这种生活标准,我认为已经达到“小康”,但我四姨还抽空磨石棉瓦,在厢房里成立了“工作室”,自己穿着塑料布做的围裙,承揽着村里“石棉瓦”的需求,谁说也不听,还说自己“跟玩儿似的”,跟“摸纸牌似的”。
四姨住的胡同里,她架了两棵葡萄,种于86年,是新疆的品种,叫“红地球”,因为四姨迷信,听说葡萄种在院子不好,就种到胡同里。每到夏末,葡萄粒长到拇指肚大小的时候,姨就用塑料布套上,还扎几个眼——不是怕鸟儿,是怕家里来人,一进胡同,需要穿过绳牵藤绕的葡萄架,往往来人看见葡萄快熟了,随手捏捏,或摘一个尝尝,也是常有事,用我姨的话说“手欠得很”。“红地球”是晚熟的品种,直到中秋节过一星期,才能真正熟。四姨就想了招,给未熟的葡萄套上袋袋,还把口扎住。
四姨给葡萄套袋的时间早于后来果园梨树、苹果套袋。
四姨的婆婆,已经八十好几了,原来由四姨的妯娌三家轮流供养,但老太太最喜欢在四姨家呆着,因为老人看着“勤快、奏活”的媳妇,那是打心里头舒服。后来,便“定居”在四姨家,其他几位每年出钱出粮就成,倒也和谐!
四姨自己“细”,却不“细”别人,外孙子、孙子她都舍得花钱,孙子上学,成绩不太好,儿子、媳妇顾不上管教,四姨居然请了大学生做家教,每个钟头30块钱,给孩子补课,后来又送到市里的私立学校。
妈妈家有一个小药箱,是我们给带回去的一些常用药,如板蓝根、阿莫西林,治头痛脑热感冒咳嗽的,过年整理的时候,发现一些药过期了,就包到塑料袋里准备扔掉,四姨来的那天,正赶上我收拾了一袋子,放在沙发脚一侧,走的时候四姨说,她去扔掉。
后来,我妈说,她哪扔了,带回家了,常年磨“石棉瓦”,老沾水,胳膊疼,舍不得买药,还说凡是药,里头都有“消炎”成份,过期的药,肯定还有点“药劲儿”。
拧得不行,谁说也不听。
至于看电视,七点到七点半的新闻联播(她称之为“副片”)坚决不让看,只有演“正片”时才让看。我姨父看电视,她看电表,一边看一边啧啧:“哟嗬,转这么快,咋转这么快?哎哟哟,一会儿就一个字,又一个字”。
我姨父的神经那是杠杠滴硬,当年入伍,也曾是飞行员侯补。不然,非崩溃不可。
冰箱,夏天里用,冬天里关,固定资产,季节性使用,还真别说,四姨家的冰箱是“新飞”的,咱不是给人家做广告,打90年代末期买至今,还真没坏过。
“细”到这份上的,就有点恐怖了!
今年立春那天,四姨的婆婆突然起不了床,村里的人特害怕这个节气,婆婆连声叹气“我不行了,我怕是过不了今天了,你老妗子就是立春没的!”,四姨着急忙忙地请了120立马拉到市里,那路费可不是小数。
婆婆出院的时候,请来村里的文书和长辈,加上三个儿子,说:“趁我脑袋清楚,老宅子、信用社的折子,都给小多(我四姨),谁也别有意见。”
没有半月,婆婆就去世了。
张罗完后事,四姨就把婆婆留下的钱、房子估了价,三房妯娌平均分配,农村里闺女是没份的。
四姨今年六十八岁了,比起那几个姨,她最显老。
四姨的胳膊还是疼,还是忍着,直到表弟说:“你再这样,我就没法活人了。赶紧输液、赶紧吃药,石棉瓦您再磨,我就一头撞墙上,不活了。”
四姨的“石棉瓦”职业生涯到此结束。
劳碌命,就是这样的,躺了没几天,悄没声声地买了个小车车,趸了一些小卡子、小头花、田字格本、香橡皮,自动铅笔、墨水......芳龄68的四姨——以一个流动摊贩的崭新身份,推着小货车“出没”在村里幼儿园及小学附近。
二姨说:不知道图啥呢,一天赚不了二毛半,怨不哩咱婶打小最不待见她!
三姨说:就不是会享福的人,让孩子们心里多难受,也不知道图嘛哩!
我妈说:拧得不行,说啥也不听。
我四姨父说:小车是俺买滴,玻璃框也是俺镶上去滴。她高兴,想咋整就咋整!
多么好的四姨父呀!
空空的,怎么就想起四姨呢。
原由如下。上班时,四姨给我打一电话,打问表弟是不是上周到市里来了,中了一台“周林频谱仪”?我脑子瞬间就转过弯来了,我一点磕拌都没打,说是,中了,但也不值个钱,也费不了多少电,而且到了期,还折旧换新产品。
四姨放心了。
未几,我电话致电表弟,说了我四姨打来的电话及我的答复,表弟说,我就知道你心眼好使。我买的,怕她不用,就编了个瞎话,说上市里存款,存得多了,银行给客户奖品,你可以做证。你看我娘心眼多得不行,还真问......
文章评论
来日方长
勤劳的中国妇女,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节俭的传统女人,为后辈树立生活榜样。
儒雅
燕子衔泥砌文章,勤劳节积栋梁。
儒雅
燕子衔泥砌文章,勤劳积善做栋梁。
雪落人间
质朴的真生活,喜欢燕子姐姐这样的诉说。
木易
家有这老,真是一宝[em]e113[/em]。倒不是赞这么大年纪还要去折腾挣钱,至少这样的节俭勤劳的精神还是值得颂扬的。
中庭栀子
呵呵,燕子真是聪明!要是我肯定说漏嘴。
中庭栀子
燕子这类平实的文章不很多,但我却喜欢读!
一缕炊烟袅
四姨,一个勤俭持家,辛勤劳作,敬老爱幼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
虎牢关下知足人
四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优秀妇女,点赞。
木匠
劳动人民的本色。四姨一生平安!
高飞的鸿雁【禁言中】
看燕姐这篇文章感觉就是自己身边的大娘婶婶,好亲切![em]e179[/em]
李老三
写写我们最亲的
李老三
的亲人,是有一种念想
朋友
节俭的四姨令人敬佩!但适当时也应该对自己好点![em]e179[/em]
天涯云心
读来心酸,我们的农村有多少“四姨”,她们勤俭,朴实,撑起自己的家庭,她们这份勤劳,质朴的精神延续着的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