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四、关于思想性

个人日记

 

四、关于思想性
  

  有这样一句话:“文学作品,形象永远大于思想。”这句话非常正确,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于形象表达思想,没有说排斥、不要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没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具有对生活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向度,以及思辨、哲性深度。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具有深刻性与震撼力。世界文豪普希金对散文的理解是:“散文需要的是思想,思想,舍此任你妙笔生花也毫无用处。”所以,文学界对文学作品的衡量从来是坚持看“两性”,一个是艺术性,一个是思想性,最多可以再加一个娱乐性,因为文学作品需要有娱乐功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好看。以上几性具备了,就可以构成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在作品中体现出思想性是一种能力,不妨就叫做理论能力、思想能力。我们常说,这个人眼光厉害。其实这个人不是眼光厉害,而是思想厉害。我们常说,这篇作品深刻、很有分量。这篇文章之所以深刻、有分量,是富含了思想性的结果。
  有没有理论能力、思想能力,一看你的文章、你给别人的留评、你的回复就看出来了。没有理论支撑的文章,思想性注入不足,只能靠常规的理性和情感来支撑,往往偏向于情绪化,显得虚浮、干瘪、苍白、无力。有的虽也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理论见解,仍然像一个失血病人,掩盖不了文章与评论的肤浅与虚弱。
  所以,理论能力、思想能力可以分化成两种能力,一种鉴别、评判、评论能力,另一种是对生活的发现、挖掘、表现能力。思想理论缺乏,你能说出现象来,却说不出不出现象中的意义来,甚至辩证不了是非、对错、美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这样说,散文写得好的人,文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学得比较好,最少也是很有思想、很有眼光的人。
  思想,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渗透在艺术构思中、饱含在艺术形象里的理性思考的外化(物化),形成作品的思维指向。我认为,一个作者有多大的思维、思想能量,就可能产生出多大的表达、呈现效果。柏青老师在讲课时说过:“散文创作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历史的穿透力、对国民性中负面因素的针砭力、对作品中人物灵魂的拷问力、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有没有这些“力”,直接决定一个人写什么和怎么写,决定着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决定着你写作的宽度、厚度和高度。即使面对你生活的占有,你经历过的事,明明很有写作价值的你却放过去了,明明是别人写滥的东西,大众化、公共化的东西,你却视若珍宝,宁愿随大流、跟风走。有出息的作家、作者,就是靠着思想修养赋予他的发现眼光,写出独到的、新鲜的、具有震撼力量的好作品。观察力、理解力、理论能力、思想能力不足,一些可以产生好的立意的素材,就会眼睁睁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自己却浑然不知。
  别人写的东西是怎么“发现”的,我不知道,一篇作品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所以,我只能举我自己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还在新闻办时,周一开例会前等人时,一个同事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局级干部养了一只宠物狗,与一个刚搬来的邻居的孙女一个名字。这个邻居找上门来,说狗和人名字一样,很不得劲,求局长给狗改改名字。局长端着官架子,不但不答应给狗改名字,还把这个邻居奚落了一通。邻居一气之下,也养了一只狗,起名就是局长的名字,公然对着局长喊。局长当然恼怒,责问于邻居,邻居把局长当时奚落他的话原封不动地回敬给了他,弄得局长干张嘴冒热气。这件事,别人是当笑话传的,我一咂摸,里边有东西,没有费多大劲,写出一篇标题为《狗狗姓氏》的小小说(小说、散文须包含有思想性的道理是一样的),在该稿在QQ空间、论坛发出后,好多评论的人都说,局长邻居是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思想能力之一。“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底蕴的东西吗?不是,局长的行为,有点不人性,不人道;邻居,是在为维护人的尊严而战。这些,才是本质,我最初产生写这个东西的冲动,正是冲着人性、人的尊严。这篇东西在《山西文学》改标题为《对策》发出来,并选入《小小说选刊》。《山西文学》的编辑老师眼力就是厉害,对我的写作意图看得非常透彻,在编辑评论中说,“尊严是人生存于世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金钱和权势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时代,当狗的尊严凌驾于人类之上时,只能发生一幕心酸而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讽刺景象。”
  
  第二个例子:我的散文《人世间的事》,也是根据别人讲的一个笑话写成的。
  我初到县城在县报社任编辑时,吃机关大灶,一次在饭场上和一伙“校里生”边吃饭边胡吹海聊时,其中一个人讲了一个真人真事的笑料:
  太行东部深山一个小村的一个姑娘,搭村里个体汽车进城,返回时因天黑下雪山路不好辨认发生车祸,姑娘丧生。因她尚是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她的母亲耿耿于怀,与人交谈时总是哀叹闺女命苦,长这么大了,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她都知晓了没有?天长日久,竟然成了一块心病。人的闺女死前悄悄谈了个对象,听到此话后,为了安慰老人,让人捎话说,转告诉她老人家,就说她闺女啥也晓得了。老太太听了这话,心中释然,转忧为喜。
  这种饭场爆料对大家来说是一笑了之,可我却细细品咂起来,一品两品品出了里边的一个味,什么味呢?人情味,富于人性关爱的那么一种味。于是很快就构思出了一篇散文,标题是《人世间的事》,同《临终心思》合并一起,以《山村女人》为题,在《散文世界》发表。
  举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没有理论、思想能力做后盾,这两个东西就会当笑话听了一笑了之,就不会有两篇东西产生了。
  我们写一件事,写一个人,都有个为什么要写的问题,绝不会无缘无故就去写。但是,尽管我们都在考虑着,思想着,和人家理论能力、思想能力大的人相比,就出来了差距。
  以写人为例。理论修养足的,注重作品思想性的,在写人的时候,会把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上写,不但会写活人,还会写出时代意义来,通过个性,反映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特殊的时代,会赋予人特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反之,写人会单独、孤立地看待笔下的人,以及他做的事。比如一个写一个亲戚,很吝啬很抠门,改了好多遍,也没有注意把人放在物质贫乏时期的时代背景上考量这个人,只认为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把一个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素材糟蹋了。想想看,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大方得起来?哪个人不是苦巴巴抠着省着熬日子?大家掂量掂量,一个人的“毛病”,与一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哪个分量更重?哪个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来?
  记不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若拙和指向宏大的。”这句话,“不动声色、大巧若拙”是技巧,“指向宏大”是思想性,没有思想性,怎么做到“指向宏大”?
  张炜对“作家”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光是能够虚构故事,不光是写写议论的文字,他要能够面对一个生命全部的复杂问题,发出个人真挚深刻的、有高度的回答,具有跟这个时代对话的能力。各种各样生命的设计,生活的设计,能够回答。他不仅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浪漫的想象者,还是一个对于未来具有强烈探索精神、对于过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总结的力量。”
  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学习理论行吗?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书之人分三等:普通人,学知识,学经验;聪明人,学技巧,学方法;高明人,学思想,学智慧。”
  不要期望学学新流派的散文写作手段你立刻就强大起来了。在场主义也好,新散文也好,传统散文也好,厉害的不是你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段,而是看你的作品在不同语境、不同表现方法的后面,有没有强大思想性的支撑,有没有各种知识与修养反映的综合实力的保障。
  所以说,耍花枪没有用,有比较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夫、思想修养功夫,并在积累、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写出好作品,才是真本事。
  我们有好多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不是没有阅历,写的东西也不缺少文采,很活象,很有生活的浓度,但是读过去以后,却让人感觉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像看了一池子清浅水,一眼就看到底。病根就在于,这些作者缺乏一副咀嚼生活的好牙口,虽然也在咀嚼,但是对生活嚼不动,嚼不透。文章因此没有思想性构成的底蕴与深度,使作品没有回味的余地,没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总之,有理论、有思想性做后盾,你就是强大的;没有理论和思想性的坚强支持,你即使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也是花拳绣腿,掂一掂分量,轻飘飘的,行家和读者都不会买你的账。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融汇在事件、人物、借喻物这些“象”里面的,是借助这些“象”传递出去的,而不是吆喝出来的。即使议论,也是就事论事、就形象论形象,忌讳议论文式表达的思想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写的事件、人物、借喻物等,是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
  另外,提醒一句:请远离政治,不要希望在这里找到文学意义“闪电”。杂文可以,散文不可以。王克楠老师说:“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只医治心灵创伤。”我想还应该补充一句: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政治问题。
  理论能力、思想能力,由实践经验、理论底子、思考结果、艺术反映能力等综合而来。来自于对理论的不断学习,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积极思考。我们不光是社会生活的描摹者、写生者、记录者,更是社会生活的思考者。因此,必须多学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文学理论。我在西部作家论坛的签名档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为人为文,最高境界是悟道,反映道、传递道。没有理论和思想的能力,加上艺术反映能力一般化,还悟什么道,传播哪门子道?

文章评论

梅香

精辟!文章的思想性,是一篇佳作的核心,文字的深度所在。梅香受益匪浅,分享精彩讲义!辛老师辛苦了[em]e160[/em]

木有花

非常深刻!文章要有思想性,文以载道,这思想性不是喊出来,而是通过人物形象让人品出来的,平常的事里面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看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呀!

春华秋实

老师总能用独特的视觉启迪写者!赞!

放歌

讲的真好,辛老师辛苦了![em]e163[/em]

笨石头儿

老师,您写的东西太有指导价值了,禁不住转走了。[em]e179[/em]

潇湘妃子

潇湘知道了,潇湘读了受益,辛老师,潇湘谢谢你

雏菊

伴着音乐,看老师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em]e160[/em]

风信子

不交学费就能学到知识,谢谢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