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六、出手慢点

个人日记

  我家乡的人说:“急了没豆腐,慌了一锅浆。”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磨豆腐的一句行话,磨豆腐的浆在大锅里熬煮好后,点卤水使豆浆结成豆腐脑似的块,然后才可以捞起来放入模具里压成豆腐块。点卤水时,必须一点一点慢慢来,要匀,否则就成了永远不会结块的豆浆。
  我有这样一个认识:凡是速生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诸如大棚蔬菜、速生水果、人工木耳、大田药材等。大棚蔬菜没菜味,速生水果没果味,尤其大田药材,其基本功能是用来治病的,由于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施肥充足,浇灌及时,生长得非常迅速,所以药材里含不够应有的有效成分。中国的用药成方,则是以多少克、多少克为限定用量的,经典的东西医生们轻易不敢改动,所以达不到应有疗效,中国一位非常权威的老中医感叹说,中医药很可能毁在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手里。
  作为文学创作来说,同样如此,出手快了,出不来好东西。古代诗人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今天,优秀的散文得来也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了20年,可以说从他在陕北落下残疾以后就开始了,这15000字里,字字凝结着他20年里酸甜苦辣的人间阅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彻肺腑的生命感悟,可以说真正是用生命换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加上他从少年起就体验、品觉他著作里说的那些生活,差不多要有二三十年光景吧?
  忘记那个名家强调的了,说“要把散文当作一种创造性的文本来经营,……使散文有更有力的表现手法和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既然如此,快了行吗?完成一个好的构思不容易,构思完成,完成写作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名家提倡“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什么叫“炼”,百度解释是:炼,铄冶金也。字义: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如:炼钢,炼焦,炼油,炼乳,炼狱,锤炼……我想,“三炼”就是一字一字抠,一句一句过,反复咀嚼素材,品出真意、真味,想明白笔触究竟要往哪里走,你选用这块素材是什么目的。除此之外,还得“熬”、“磨”,之前,反复思考,吃透题旨与素材,之后,反复打磨,使毛坯成器。总之,要念“熬”、“磨”、“炼”的“三字经”,不能慌慌草就,不能“坐高铁”。
  有人夸耀几个小时写了多少多少字,一夜突成了一篇散文。这里我要泼凉水:质量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读者的考验吗?
  某个计酬的文学网站,规定一周可以计一篇酬,但前提是必须是首发,大家戏称该网站要的是“初夜权”,于是都赶一周一篇,称为“交作业”。俗话说,快工没好活,作品普遍写得浅薄、毛糙。根源就在于,手头资料有限,有进入计划的题旨不是那么成熟,素材也不丰盈,于是搜肠刮肚找题材,有那么点想法赶快就写,根本来不及细捉摸,勉勉强强打凑够两千字左右慌慌张张贴上去(不排斥有长稿子、好稿子)。因此,这里成了培养“短平快”、“快餐式”散文的基地。因为计酬,涉及利益,文章好不好,都一片颂扬之声,很少见到真诚的批评,结果精华了不知好在哪里,文章精华不了不知道失败在哪里。加上把关的人眼光偏颇,或有意为之,导致精华文章不精华,该精华的精华不了。其结果是,好多平时写得很不错的人,在这里待了一段后文章水平明显下降了,根源就在上边说的这些原因。于是我想,在这样网站,如果自己定力还可以,能够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就待下去;如果定力不行,光惦记一篇精华可获得计酬多少元,一年的积累可以得到多少,奉劝你赶快离开,否则会毁了你!
  文学是寂寞之道。而我们却面临着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学也非常明显地浮躁起来,包括搞纯文学的作者,也恨不得一夜成名,名利双收,所以有人提倡:“现代汉语的写作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节奏迅速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从容不迫地慢思,在慢思中达到散文的大美。”我觉得说得有道理。所以我说,慢点,慢点,再慢点,不妨多想想,多抠抠,多磨磨,成了以后多放放,多冷冷,好多道理是慢慢想通的,好多灵感、妙句是反复动脑子中突然闪现出来的。如果一篇散文磨了三年,上了人民文学,上了散文杂志,不值得吗?
  记住,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文章评论

净尘

老师辛苦了[em]e160[/em]

芥子

嗯,复制了仔细琢磨呢,在想如果你若是点拨点拨我,估计我也能闪点萤火之光什么的!

风信子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很有体会,深受启发。

梅香

出手慢些,字斟句酌,修改出好的文章。问好辛老师!梅香惦记,老师自己多保重!

康乃馨

一口气拜读完——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很受启发。[em]e183[/em]转载欲罢不等![em]e160[/em]

万 山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

川流

辛老师的讲座比一些文学理论教材讲的更深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