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数学》发《奔流》2014年2期
个人日记
附原文:
村庄数学
上篇:加法
一
我站在一座废弃的土窑洞前。我来看它,是朝觐,也是祭奠。
窑洞在太行西麓一条大荒沟下的土峡谷尽头土崖壁上。土峡谷两侧顶端,都有土坪,也都连着如涛汹涌的群山。窑洞仅一人多高,深一丈多点,简陋得像远古人类的巢穴。此时,荒石砌的窑脸早已坍塌,土崖塌落的碎土在洞口堆起好高,洞中也因风化剥蚀落满厚厚土屑,潮湿发霉的气味一波波直扑鼻息。我屏住呼吸,努力从中寻找我上两辈的人留在这里生活的气息。
透过时光的缝隙,我看见,河南林县(现林州市)老家连年大旱,大地因干旱缺水而死亡,彻底失去了母性,庄稼因此绝收,树木野草也都枯死。饥饿成为一台巨大的杀人机器,在各个村庄横冲直撞,制造出遍地饿殍,有幸活着的也遭受着饥饿的凌迟。爷爷奶奶为了活下来,也为给家族留一脉香火,随着大逃荒的人群逃离了老家故土,西上太行,进入山西。饥饿中拖家带口漫无目标的漂游,恋乡与逃命的心理撕扯,使他们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二百里左右的路程,走了好多天。我看见,与爷爷奶奶与梁姓、冯姓两户人家结伴,落脚于眼前这条大荒沟,三家人都是一担子、一包袱的家当,担着、抱着或牵引着各自的孩子。饥饿,使他们脚步滞重,像一尾尾缺氧的鱼气哈气哈大喘粗气。我还看见,爷爷赤着脊梁,卷起裤腿,挥动镢头在土崖壁上打窑洞。镢头是吃土的兽,将崖壁上的土一爿一爿啃下来,土在地面堆起好高。爷爷丢下镢头,用箩头将土担出去。奶奶弄来下肚的野菜、树叶、草籽、野果等,也帮爷爷打窑洞。小脚的奶奶无论抡镢刨土还是担挑出土,都有股狠劲。这时,我的两个年幼的姑姑捉虫子玩累了,靠在长满酸枣棵的土崖根睡着了,几只蚂蚁在她们身上跑来跑去。
逃荒的人,只求有个遮风避雨和越冬的地方,窑洞是建造成本最低的居所。爷奶打成窑洞后,在窑体一侧的洞壁掏一个侧洞,下边留下一腿高的土台,铺上干草,便成了“窑中窑”的土炕。然后用石头砌一个灶火,支起铁锅放几只粗瓷碗,烟火一冒,就有了一个家。就在这个窑洞里,爷爷奶奶生活了近二十年,除大姑、二姑外,我的后两个姑姑(四姑十几岁时因病饿夭折)、大伯、父亲,都降生于此,以后生活好转,又打了新窑洞后才迁离。
我对窑洞非常熟悉,我还在娘胎里就住窑洞,直到我二十多岁娶亲前,修建起土坯墙、坩土隔雨的平顶房,才告别窑洞。不过,我曾经住过的窑洞已经讲究得多,有里外套间,用石头券过,外间还有楼棚,可以堆放粮食、杂物。门窗是木匠做的,炕台与灶火也用砖石砌起,窑洞宽大敞亮了好多,不像爷奶最初打的窑洞,草率而逼仄、促狭。
一起来的梁、冯两家,也在土峡谷两侧土崖打了窑洞,三户人家,给村庄奠了基,打破了村庄在大荒沟的零记录,有了袅袅炊烟、鸡犬问答的人间烟火味。三户人家呈品字鼎立,可相互照应,可还是难以抵御荒沟里的荒蛮。我看见趁夜色而来的豹子,前后两次袭击了我家的狗。狗很勇敢,拼死同豹子打斗,可惜不是那畜生的对手,第一只狗被咬伤死去,第二只狗被拖走,成为豹子果腹的美餐。第二天,爷爷和姓冯的男人去找狗,看见那只吃了我家狗的豹子,在荆棘丛中的光石板上酣睡,两个人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跑回土窑洞中来。
二
三户人家安顿停当后,与逃荒路上走散流落到各地的本家、亲戚取得联系。那些人又勾连了愿意来的人家,陆续加入进来,里边有爷爷的一个亲哥,一个叔伯哥。他们也在土崖壁掘窑而居,形成村庄的雏形。只是,大家都逐土而居,弄得这里几户,那里几户,很分散。中国吉普赛人的河南逃荒人,建起的村庄,也只能如此。
人是村庄的元神,房屋是村庄的脸面,土地是村庄的命脉。没有人,没有土地和房屋,永远不能叫村庄。至于树木,则是村庄的衣冠,不穿戴起来也不像村庄。还得通路,有路走血脉才通畅。所有这些,都是村庄的加数,都在时光的渐进中加进来。逐渐加入的,还有猪羊鸡狗、牛驴骡马、碾窑磨房、水井旱池、锨镢锄耙、犁耙耢耧、各种各样的家具灶具等。神佛是村里人心中的靠山,也适时加入进来。一座石砌的矮小神庙,不伦不类供俸了五位仙圣,分别是山神、土地、城隍、药王、孔圣人。其实,村里的好多人说不清庙里究竟供奉着什么神,却满怀挚诚地殷勤叩拜。逃荒人的家里也住满了神、佛。经历了大苦大难的逃荒人,想得到神佛更多的庇佑,捎带着还请他们主持人心公道。
一个由清一色河南逃荒人组成的杂姓村庄,在山西这块土上扎下了根。
拥有土地是最难的事。原来散布在沟坪坡梁的的土地,分别属于周边的四个村子,因距离远,山隔沟阻,耕种很粗放。可地的主人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让逃荒人随意耕种,这边一动镢头锄钯,那边马上有人凶巴巴赶来干涉,轻者夺走家伙,重者把人弄走。直到敲定了交纳租子的数量,才出让耕种权。荒山野沟是无主的,可在石多土少的山上开荒,太艰难了,是石头缝里抠吃喝。爷奶终于开了几亩地,开地拣出的石头堆得像几座小山。立夏前后,布谷在天上一声声地催,爷爷和奶奶在地里播谷子,奶奶在前边拉耧,爷爷在后边摇耧,使劲拉耧的奶奶头垂得几乎拱进土里。为了减轻耧的分量,爷爷边摇耧边使劲往前搡,两个人头上都有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吧嗒吧嗒摔进脚下的土壤里,溅起一股股黄色的尘烟。
三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是好多我不认识的大娘、婶子、姨、姐争抢着抱我,还有好多陌生脸面的大伯、叔、哥用毛烘烘的胡须扎我。我大哭大闹,扑回母亲怀中。混沌小儿时的我,不知自己是个有福之人,一出生就有一村子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子、哥姐、弟妹。却并非沾亲带故,是村里刚性的礼数与规矩,要求我必须对本家、亲戚以外的年长者呼之以亲。没大没小直呼其名,是犯忌的,会遭人白眼,也会被家里大人责骂。于是,我很乖地称爷爷那辈的老人为爷奶,将大于父亲的人称作大爷、大娘,小于父母的则呼叔、婶。平辈的人,比自己大的以哥、姐相称,哥的媳妇当然是嫂子。
我的村庄至今顽固地保留着一个习惯,最少到我孩子这代人,依然以河南林县老家的话为母语。口音的标识与生活习俗,维系着村人与老家故土的血缘联系,也将逃荒人与本土人区分开来。因逃荒人老家无煤,燃柴为炊,被本土人称为“草灰”; 本土人做饭取暖是燃煤,自然是“煤灰”。刚逃荒来时,“草灰人”一无所有,为了活下去,变成一头头会说话的牲口,被命运的皮鞭驱赶着,拼命往保命的安全地带攀爬。因此,泼死力劳动,极尽节俭过日子,成为他们共同的性情操守。他们较之于“煤灰人”, 做也粗糙,吃也粗糙,外表粗粝,为人朴拙,男人都当牲口使,女人则当男人用。
我的村庄人情浓厚,礼节周至,却非周礼、孔孟教化之功。我长大成人后反复思考过其中原因,除地缘、乡缘、亲缘的成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逃荒人饱尝苦难,同过生死,互相间便更重情义。苦难是不幸的事,却把大家结成了一家人。在漫长的苦难日子里,穷帮穷,难帮难,相帮相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村里谁家遇到作难的事,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谁家有干不了的活,互相帮忙天经地义;谁家绝粮断炊了,你一把米,我一把糠菜,也得让这家人的灶火重新冒起烟来。这一习惯养成了固定村风,一直到解放后,到生产队集体作业,村里不论谁家修房盖屋,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都会不请自到串忙,互相不求回报,不计较吃亏讨便宜。不这样做,就违背了在村里做人的本分。同时,因“草灰”、“煤灰”习俗的差异,我村联姻趋向圈子化,加上逃荒人丧偶者经人说合而重组家庭,一村人不是这样连着,就是那样粘着,都成了直系或拐弯的亲戚。
四
村庄草创之初,我的村庄没有独立权,分别隶属于周边四个村子,因此长期被“主村”的人欺负、盘剥。村里老辈人最气愤的是,上边派下来的苦力差役,都摊给了逃荒人,除人力外,养驴户的还得牵驴去。到“主村”后,有差派差,无差被指派了给村里的头脑人物家干活,驴则给人家拉碾子拉磨。为从“主村”摆脱出来,“草灰人”不得不团结起来,进行了许多明争暗斗的反抗,挑头的人中竟有被对方借助政治势力冠以恶名坏了性命的。可越是这样,越使“草灰人”抱成团,为村庄独立的斗争一刻也没也停止过,直到新生政权建立,终于获得独立的行政村资格。
我们南太行这块解放早,打走日本鬼子后再无共产党以外的军队踏入过一步,土改自然比其他地方早,我家就分到了十几亩土地和一头驴,还分到了粮食与农具。在进入高级社土地入社之前的这段时间,是老人们回忆中活得最舒心的一段日子:自己开的地,从外村人手里买的地,加上分地主的地,所有权、经营权属于自己。打的粮食除适量上缴公粮外,可确保吃饱肚子,不再依赖糠菜度日。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降生于我家打的新窑洞,记事之前,没有饥饿的袭扰,没有薄衣难御寒之虞。
村里人闹翻身闹解放,还得到其他好多实惠,青壮年识字班、扫盲班是其中之一。在我爷爷这辈的“逃一代”里,还有几个上过几天私塾的人,我父亲这辈的“逃二代”,只顾了活命保命,一个上学的也没有。因严重缺少文化人,过年时好多人家连对联都写不了,只好用碗底蘸了墨汁拓在红纸上,贴在门框上红红的样子图个喜庆。更惨的是因看不了账本,被邻村的“东家”昧帐,告状到县衙却输掉了官司。进识字班、扫盲班的人里,不光有男人,还有放开小脚的年轻女人们,跟先生学识字,学文化,听流行于那个时代的道理。后来村里又有了小学,逃荒村的后人里,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逃荒人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对土地有更深厚更炽烈的感情,宁愿亏力亏身,也不慢待土地,因此都是种地打粮的好手,解放后,我村也一直是产粮先进村。到土地下户,再次解决了肚子问题,而且通了水、电、路,人们彻底摈弃了土窑洞和第二代土坯垒墙的平顶房,住上了青堂瓦舍两层楼。可能因逃荒人经历了过多的死亡刺激,生育能力特别强,生四个五个是平常,养“七郎八虎”、“七仙女”也不稀罕,我村人口达到五百多口,村庄抵达历史最鼎盛期。
下篇:减法
五
当逃荒人进入最好活的年代,村里却突然异相迭起,怪事频出。先是不知从哪里传来风声,说有人梦见一个白胡老头言讲,世逢大凶,天要收人,老少不论,男女都算,一律劫难逃。唯一可破解的办法是男系红腰带,女穿红兜肚,小孩子戴红帽子。村人宁可信其有,纷纷到乡里、城里抢购红布,可红布早已脱销,村人只能到更远的地方求购红布。接着是传鸡瘟,好多人家的鸡变得羽翅不振,蔫头巴脑,一只只相继死去,吓得养鸡的人家都在大门划生石灰的白道,以阻瘟神。接踵而至的是村里有几个女人“磨师婆”,疯疯癫癫又哭又唱地与鬼神对话。有人生病或遇到不爽利的事,请其摆治,立刻无师自通“上马”作法。借她们肉身显灵的“老爷”很不矜持,不再满足传统供品的三尺青二尺红,张口就要人民币及吃的喝的抽的用的。一桩血案也破天荒在我村发生,凶手是一个年轻女人在外地勾的野男人。女人原来跟着这个男人在外厮混,后来想孩子想爹娘了,不愿意跟其在外边晃荡了,偷偷跑回村来。野男人跟踪而至,找不到藏了的女人,竟然把她的亲爹给活剁了,孩子也几遭毒手,因村邻撞见才逃了个活命。好长时间里,我的村庄被扔进浓浓的血腥味中,就连我这个在县城的人,也被惊了个半死。
不经意间发现,我的村庄礼崩乐坏,曾经岁月的纯粹与美好,正在被一道小学数学题一样的简单减法给一项项减掉。
其实,这道减法题从“文革”时就开始了。一群被狂热风潮鼓动起来的男女青年,先是和神仙过不去,后是与人过不去。供奉着五位仙圣的小庙被掀了顶,刨了神台。据说几个年老点的人于头天夜晚,偷偷将仙圣们转移走了,被捣毁的只是一座空庙。可神仙躲了,人却躲不了,屁大一个小村,分成夺、保两派。在旷日持久的尖锐对立中,互用心计,借刀杀人,十几个人被打成这党那团。为坐实他们的罪名,私设公堂,将这些人蒙住眼打得死去活来。争争斗斗中,本姓一家出了“叛徒”,笞杖血亲长辈,亲戚之间反目成仇,多年互不往来。多年以后,这段历史依然是好多人心里碰不得的伤疤。
土地承包粮食过关后,村民不再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都生着法子去挣钱。时代给了我村好大的面子,让我村大多数人一洗贫困的羞颜,而且一些人家小富。我下一代的年轻人打破了原来的联姻格局,迎娶进来好多“煤灰”媳妇。与之紧密相连的是村里的口音杂了,草灰话、煤灰话混着说。娶了“煤灰”媳妇的人家,因孩子随娘,爷爷孙子说话成了山西河南两省对话,夹在中间一辈的男人成了“两面派”,同父母说话用草灰话,与媳妇、孩子说话用煤灰话,一家人豫腔晋语,说相声一般热闹。
五
在国家转型时期,我的村庄也快速“转型”,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保守,心眼开始变得活络。那是可以吃饱肚子以后,人们一下都把眼睛盯向了钱,忙活庄稼的,只剩下“三八六零部队”。男人女人差不多都学会了打麻将,一有闲暇就聚在一起呼呼啦啦地搓麻。打麻将的结局是赢输,实质却是钱。麻将成了一个隐喻,也成为一种诱导。于是,钱的理念大爆炸,地位超过了神佛,强势地绑架了我的村庄。常有与钱相关的事,引发村民的纠纷,甚至动武,轻者伤了和气,重者打破了脑袋,多起事端闹得走上了法庭。魏家一个年轻人遭车祸身亡,肇事方赔了几万元,亡者的父母、兄弟和出门的姑娘,联手挤兑有可能改嫁的亡者之妻,直闹到一家人对簿公堂。陷入矛盾双方的人,乡情、友情、亲情统统不看了,眼里只剩下了钱。
礼节也快速退化,白发苍苍的老人到了年轻人嘴里,也变成了名字,甚至是绰号。如果有人责备,失礼者振振有词:“起了名字,不是让人叫吗?”是让人叫的,你咋不叫你爹娘的名字呢?还别说,真有人喊爹娘名字的,甚至有对爹娘动拳脚的,保山家因跑了媳妇变成牲口的孩子,喝酒后打得保山跪在地下管孩子叫爹。
村里婚丧喜事大家依然互相帮忙,可味道却变了。办事的头天晚上,主家必须大请一次,七碟八菜摆一二十桌,酒整箱整箱上,烟一圈一圈敬。办事当天,除大锅饭外,对串忙的人以烟酒代酬,可还会有人逼主家“出血”。比如发丧,抬材的人会在半道搁下棺材不走,孝帽捂头的孝子无奈,只得再将两条烟几瓶酒塞给领头的人。
邻村拉运铁矿石的农用三轮,来去必须从村中的路通行。几个年轻人一嘁嚓,路上多了一道树木栏杆,对三轮车叫停,想过可以,给钱!理由是“村村通”铺水泥路时,大家集过资出过力。既然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想要过得去,当然得留下买路钱。被截者把状告到了乡政府,乡政府来人干涉,不起作用,直至惊动了公安派出机关,栏杆才被取消。
还有让村里人皱眉头的是,村民夜宿在窝里的鸡,屡屡于半夜三更被人偷偷掏走打了牙祭。丢鸡人站在崖坎上高声叫骂,结果黑夜又被掏走几只,鸡毛就扔在丢鸡人家的大门口,风一吹,乱纷纷在村庄的上空飞。
六
我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劳动时,多次听人讲一个叫小景的人的故事。小景是个孤儿,从十几岁给集体放羊,一直放到了二十出头。一次羊误食了秋天的蓖麻叶,按说不能饮水,可犯了糊涂的小景却让羊喝了水,结果整群羊肚子鼓胀,几只羊因此暴毙。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事体,小景被定为破坏分子,五花大绑逮入狱中。他在遣送外地劳改服刑中,学了一手操作车床的好技术,刑满后被就地安排在工厂当了工人,并娶妻生子,落户当地,活得相当滋润。小景成为我村的“塞翁”,无论谁说起来,都充满羡慕。小景曾回来一次,面色光润,细皮嫩肉,中山装露着白领口,上边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一副“外头人”的派头。老一茬人说,放羊时的小景晒得像个非洲人,经常拖两溜清水鼻涕,是个稀溜垮拉一身羊膻味人,却因祸得福变成了“外头人”。听说他这次回来,专门去村干部家里道谢,说多亏他们当年报了案,让公安机关逮捕了他。
小景成为我的榜样,恨不得也被逮捕一回,好使我的命运重新洗牌。几经挣扎,我终于在二十虚岁时做了一名民办教师,背着简单的行装,踏上出村的小路,以后又走进乡、县行政机关,成为村庄的叛逆者。对此,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光彩,走得心安理得。村里人也不觉得我不光彩,反而认为我有出息,把我树为子女们学习的样板。其实我早已发现,村里属于“逃三代”的我这辈人,几乎百分之百与村庄离心离德,都强烈渴望出外谋一份公家差事,好揭掉身上的农皮。哪怕到县城、公社企业做个离土的临时工,也算烧了高香。还别说,前前后后有不少人走了出去。
爷爷那辈的“逃一代”,是死心塌地于村庄的。父亲这辈的“逃二代”,也是村庄的死忠之士。他们的青年时代,有几个因参军、当南下干部或被招工走出了村庄,可他们都铁了心恋着山旮旯里的家乡,恋着自己的爹娘,几乎一个不剩返回村来,包括转业地方当了干部、正式工人的人。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强烈要求,从供职的太钢一个附属单位下放,带着全家人返回老家来。
土地承包下户,给我村的中青年人提供极大的圆梦机会,除春种秋收外,各找门路杀出去,有本事的拉起队伍当包工头,没本事便下煤窑或跟包工头在外打工。不少姑娘和年轻媳妇也到包工队打工或到城里当保姆。几年过去,捞到钱的人比着买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牛驴骡马被取代而绝迹。翻修或新修房屋也成了风气,一户比一户修得牛。可后来,村里突然没有一户人家再翻修、新修房屋,批量化发生人口外迁,村庄的加法戛然而止。
七
一开始,搬离村庄的人仅仅是发了点小财的人家,他们在县城买房或修房,成了城里人。有点本事的人互相攀比,村里的精英前前后后都走了。
他们是沿着爷爷那代人逃荒来时走的那条路走出去的。爷爷那代人逃荒来,是寻找生的希望,他们现在离去,是寻找更高级的生活希望。
对村庄最具杀伤力的是学校撤并,村里一下没了学校,做父母的不放心孩子跑远路上学,更想让孩子享受好的教学条件,纷纷到镇、县城买房或租房给孩子陪读。当然庄稼还得种,于是这些出去的人成了两头扯着心的候鸟,春种秋收与夏管飞回来,紧紧张张突击几天,又慌慌飞回去。一年一茬到学龄的孩子入学,就有新一茬的人去陪读,村子里的人口走了一多半。现在的村里,到处是烟火不起的空房子,或者只有一个、两个老人厮守着的清冷院子。
我在“老里沟”祭奠爷爷奶奶打的窑洞时,顺便看了一起逃荒来的另两户人家住过的窑洞。当年,这三户人家为村庄奠基,发育出了村庄。可如今,爷奶和父亲两辈的人都已逝去,三家之中的后人,几乎都走出了村庄。仅我家,继我在县城安家后,两个妹妹也买房移居县城,弟弟因孩子娶了阳泉的媳妇,在那里买了房,两口子随孩子过去。爷爷的后人里,只有大伯家我的一个堂弟还留在村里,可他的孩子和姑娘,也都在外地或县城里找了事做。
弟弟两口临行前,在房后的老田里挖了点田土,小心放进食品袋里带走。他们怕走向异地他乡后不服水土,用老家的田土熬水喝。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个土方子,说可治因水土不服引发的病,还治思乡症。弟弟带走的土,肥沃,湿润,质感,一握一个团,放手立刻散开。这是因为百多年来几代人用心血汗水喂养的结果,那里边,也有他们两口自己的汗水。
八
还留在村里没成家的年轻人,倒了血霉。本村姑娘们都死不回头地往外嫁,外村外地的姑娘却一个也不肯嫁过来了。这些人想娶到媳妇,只剩下倒插门的一条路,要么也外迁出去碰运气。这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这些最后的人家走完或断了香火,村子就百分之百要绝后了。
还在村里的人都大睁着一双恐慌不安、茫然无措的眼睛,像当年的逃荒人一样,对前程有着难以把执的游移与迷惘。村庄的未来是什么,还有没有前程,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村庄风水坏了,脉气倒了,所以注定要走向颓败。他们隐隐觉得,自己虽不愿意离开村子,可总有一天会被逼着离开:他们的孩子想娶到媳妇不得不离开,年幼的男孩女孩到了入学年龄不得不离开,村里的人因此会走得一个不剩,村庄会因此而枯竭,会死去。
村里曾经的支书老赵,和我一辈,因年龄大于我,称他是哥。他的两个孩子和一个姑娘,先后都在县城安了家,但他和老伴死守着两院空房子,死守着村庄,不肯随儿女们而去。老哥俩一边喝酒一边扯拉中,他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就是毫无商量余地和孩子们对立着。他们不会来就他,他两口子也不会去就孩子们。他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村里人,受不了城里那份拘迫,那份“洋醉”。进来的邻居插嘴说,拉倒吧,到你老得动不了的时候,看你还嘴硬不?老赵嘴上硬撑着,可脸上却流露出遮掩不住的沮丧。
还在村里的人最心疼的是土地。那山坡上、土坪上、河槽里的一垛垛、一洼洼、一块块土地,是逃荒人一点一点积累钱财逐渐买来的,或者一镢头一镢头出力流汗开出来的,是养了几代人的命根子。可现在,村里人走出去的人,种地已经成了捎带的事,春种秋收用最简便的办法完成,没人再费时费力去休整土地,一些边远地已被撂荒,那些地因失修水土流失严重。他们说,在最后一批人离开村庄的时候,只能忍痛将土地全部扔掉,因为土地和一辈子苦心修起的房子,不是可移动的家产,无论如何也带不走。山里的土地,不同于平原,不能靠少数人用机械化的方式完成耕作。抛弃后的土地,会在岁月荏苒中荒芜,会在雨水冲刷中毁掉,村庄将重新回归于大荒沟时原始悄怆的荒蛮。
我的村庄从零走来,莫非在走过百多年时光之后,要重新归零吗?
文章评论
柏青
大刊,祝贺!!
春 江 月
辛老师的系列文章《村庄数学》和《半个城里人》等美文我都拜读过!今天恭祝连续刊发!
蓑羽鹤(包岚)
后生可畏[em]e179[/em]
指尖
厚重 包容的东西很多 信息量也大 祝贺兄
瘦棠寒蝉
老哥牛的!祝贺!
梅香
梅香早拜读过。辛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大刊佳作连连。祝贺并祝福辛老师!多保重![em]e177[/em][em]e160[/em]
冰清玉洁
[em]e179[/em]!
秋雨过后
祝贺太版。
樵夫
祝贺,复刊首期发我一首诗
青青草
祝贺[em]e163[/em]跟进拜读[em]e183[/em]
火鸟
一个又一个村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土地大片的流失,或为水泥或为荒地,让人喟叹。辛老师的散文愈发的炉火纯青,学习了。[em]e183[/em]
云卷云舒
村庄的加减法,道来一个时代的起伏变迁。祝贺并拜读!
深之海
威武!
雨过天晴
祝贺,期待精彩!
︶ㄣ→〖强〗
好久没看你的作品了,恭喜你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