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存阅刊》发文
个人日记
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于陵川
陵川是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诞生地。位于太行山南端之巅的佛山,是这首抗战名曲的首唱地。
1940年以前的陵川,是山西唯一一个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完整县。这里因此云集了国共双方党政军机关和要人,并以公开、不公开的身份在这里活动。共产党人借助牺盟会的力量,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实质性地控制了地方政权,不仅成为八路军重要根据地,而且是由长治特委演变来的太南特委办公地。太行山特殊的地理形势与革命斗争成果,使这里成为一个精英云集、风云际会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学生与文化精英向这里汇聚,一批批陵川子弟从这里奔向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底,诗人、词作家桂涛声参加郑虎畅为团长的八路军工作团,来到了陵川。当时的陵川,抗日救亡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地处太行深山的佛山一带,是陵川最早的抗日武装“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的主要活动地之一,桂涛声因担任了游击队政治代表,人们称他为“桂代表”,当时居住于佛山脚下的岭东村。
佛山海拔1791米,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太行第一峰”,是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情感怀之地。少年时在陵川求学的元好问,曾多次登临佛山,留下“俯视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之句,并在《太行游记》中说:“佛山之高,黄河可睫。”一个天气晴朗的凌晨,桂涛声登上了佛山之顶。此处有座凌云寺,站在寺前台阶之上,向东而望,只见晨曦中云雾缭绕的一片溟濛下,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群峰奔涌,俯首来贺。那昂首挺立的群山,威武,桀骜,阳刚,血性,充满凛然不可侵犯的雄风霸气。太行山壮阔宏伟的气势,在他脑海里形成“千山万壑、铜墙铁壁”的强烈投影。就在他呆呆眺望之时,一轮红日在群山拱托之下喷薄而出,于瞬间放射出万道金光,将山川大地渲染成一片耀眼的金黄。眼望如此壮丽、撼人心魄的景观,桂涛声突然感到一种心灵震撼与精神升华。他联想起太行山区抗战热潮如火如荼的种种景象,以及在陵川军民中热演的抗日剧目《四杯茶》。该剧的剧情是,儿子要参军到抗日前线去,向父、母、妻、妹四人一一敬茶,希望亲人保重。母亲和妻子对他殷切叮嘱,到部队后不要想家,要奋勇杀敌,保卫家乡和国家。刹那间,心中充满强烈的创作冲动,灵感骤然而至,《在太行山上》的创作意图在脑子里越来越明晰,《四杯茶》的剧词也浓缩成“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中心歌词。他下山回到村里,将脑海里酝酿的歌词记录下来,并修改润色,很快便草成歌词。以后,经反复推敲和吸收其他人的意见,使歌词更趋成熟而定型。
1938年初,早已投身革命积极寻找八路军的冼星海,也慕名来到陵川。《人民政协网》报道:“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二队到达郑州后,得知他的学生洪荒(阮章竞)在太行山陵川县的消息,又听到“怒吼歌咏队”也在那里,冼星海随即上了太行山。冼星海到达太行山的陵川后,见到了分别两年的洪荒。更让冼星海感到意外的是,竟然见到了以前的老朋友桂涛声。”《陵川教育志大事记》载:“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初二)2月1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行几人来到陵川,他与“怒吼歌咏队”在八蜡庙小学教唱《流亡三步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歌。冼星海在城关住了7日,平城住了2日,后经荫城到长治,同行者有桂涛声等7人。”这时的冼星海,已是成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以及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完成谱曲。冼星海与桂涛声是老朋友,他们在陵川的会面,使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曲作者在太行之巅聚首。时代决定了他们会珠联璧合,有所作为,谱出时代的最强音。就在冼星海与桂涛声会面这天,桂涛声把《在太行山上》歌词交到了冼星海手上。
冼星海从踏入陵川的第一天起,便耳闻目睹了太行山区人民巨大的抗日热情和献身精神,每时每刻都在为根据地浓烈的抗日气氛兴奋着,激动着,鼓舞着。当他拿到桂涛声的歌词,立刻被其中反映的内容和精神内质深深打动了,激情催发下,很快便完成了《在太行山上》的谱曲。
当时流传正盛的抗战歌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取进行曲的节拍,节奏刚猛,曲调铿锵,充满力量感、鼓动感、与催发感,令歌咏者与听众激情迸发,热血沸腾。冼星海谱写的《在太行山上》,却另辟一途,取慢节奏起调的路子,低沉、缓慢进入,来表达“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雄阔景象。然后用描述性、诉说性很强的慢抒情歌曲语言,描绘出太行山庄严、肃穆、冷峻、坚强的形表,倾吐着抗日根据地人民力量凝集而成的澎湃激流:“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紧接着,歌曲由内力暗潜的低沉、抑制、慢拍,转为春雷乍发、黄河开冰般的奇峰突起,力量爆发,将情绪推向高亢明亮、快速豪迈与势不可挡:“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1938年5月4日这天的凌晨,桂涛声、冼星海,与民众小学女教师李曼等人,带领陵川抗日儿童宣传队的28名儿童,登上佛山之顶。他们面对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开始教唱《在太行山上》。由低沉而高昂、由舒缓而亢奋的雄浑旋律,顿时在佛山四周的千山万壑间回荡起来。就这样,抗日名曲的黄钟大吕,在雄伟壮丽的太行山的佛山之顶首次撞响。
当年在佛山首唱《在太行山上》的人中,现在只有家住陵川县城的几位耄耋老人存世,他们是赵志存、武文德,以及曾任河南省军区政委的李中顺少將等人。他们曾经是桂涛声的通讯员、警卫员和抗日儿童宣传队的队员,也是这首抗战名曲诞生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们说,那是一首他们之前从未听过唱过的歌。一群儿童站在山顶奶奶庙东山墙旁的一块平台上,由李曼老师一遍遍地教唱,冼星海拉着手风琴伴奏,教唱了好几个钟头。临近中午下到山下,他们在锥山村吃午饭后,又接着学练了好几遍。当晚回到六泉村,就对群众公演了这支歌曲。这时候的赵志存、武文德、李中顺等人并不知道,他们学练、演唱的歌曲,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著名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
1938年7月,当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之时,冼星海在武汉对《在太行山上》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少见的二声部大合唱。此时,武汉正筹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周恩来与郭沫若联手推荐了这首歌曲。排练中,周恩来还亲自试唱第二声部。10月,桂涛声将《在太行山上》寄给了太行山剧团,由太行山剧团排练和公演。《在太行山上》很快传遍了太行山区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当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景,将描绘性、倾诉性、抒情性、鼓动性与感召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后,大加赞赏。他还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随时学唱,并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和全军上下人人会唱。
这首歌曲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连国民党的一些部队也在传唱。原国民革命军27军45师第136团3营少校营长陈伯鹏(黄埔军校毕业生),在《陵川之战》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全国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抗日大军在太行山的战斗实况,歌词有一段是‘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那里灭亡!’豪迈雄壮的歌声,激励着战斗在太行山的抗日军民,谱写出了壮烈的抗战史诗……”
《在太行山上》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演化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熊熊烈火。作为这首歌的诞生地、首唱地的太行山区,更是广为传唱,影响巨大,不但成为游击队队歌,而且成为根据地军民的号召令,万千子弟参军参战,男女老少齐保家园,把太行山锻造成真正意义上的铜墙铁壁。
文章评论
太行风
@{uin:641181151,nick:清风明月} 谢谢!
太行风
@{uin:979280918,nick:春 江 月} 谢谢!
太行风
@{uin:992907683,nick:小溪} 谢谢!
太行风
@{uin:820534887,nick:天上之水天上} 谢谢!
太行风
@{uin:1245030349,nick:心雨} 谢谢!
太行风
@{uin:296998113,nick:阳光☆使者} 谢谢!
太行风
@{uin:1024486787,nick:鑫爱} 谢谢!
太行风
@{uin:398103978,nick:鸟儿} 谢谢!
太行风
@{uin:110013796,nick:川流} 谢谢!
太行风
@{uin:576712214,nick:秦王} 谢谢!
太行风
@{uin:421422018,nick:小白杨} 谢谢!
太行风
@{uin:839374452,nick:姑娘姓记 [em]e327803[/em]} 谢谢记得小朋友,听你的散文朗诵,好漂亮!
太行风
@{uin:550124254,nick:秋儿} 谢谢!
太行风
@{uin:734749453,nick:飘飞的岁月} 谢谢老朋友!
太行风
@{uin:943905860,nick:深谷幽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