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小记

特级教师讲堂

          去南,主要是为了看水。因为见惯了北方土石堆砌的豪放慷慨,就更向往南方碧水润泽的俊雅灵秀。临行前一位好友提醒说:“几年前去周庄时,那里就被蝗虫样的游客光临得嘈杂拥挤。就算去了也不过是泛泛走马,来不及略作品味。没有心得的旅行就像没有观点的游记,假使单纯做一下景区介绍,那么百度远比我们做的要好。”想来他说得不错,于是就选择了几处感觉名气小、游客少的地方,试图能依稀寻访其旧时面貌。                      
                   
               
锦溪,一见倾心的意外惊喜

     看见锦溪,顿觉心旷神怡。她像个率真的村姑,清新自然淳朴。从昆山南站发出的大巴至此再向前八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庄了,但想到好友的提醒,还是果断的下车
    之前已经先去千灯、七宝、南翔几个古镇热身过了,也在姑苏游船上近距离领教了江南的浑浊碧水。当初淘米和刷马桶并用的清河,穿行千年,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和古朴的民风,却难敌一朝经济的腾飞。可怜它们浑浊不堪了还不失柔美,依旧在为当地旅游事业不遗余力的熠熠生辉。

    但锦溪着实令人意外了!走进古镇,端庄的五保湖就映入眼帘。湖水清澈盈满,午后的风里,波光粼粼,水草依依,比其它秀美水乡更
多了一分昂扬大气。难怪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生时对这里眷恋不已,殁后水葬于此地。远远望去 ,水上冢端然伫立,和古镇一同观看和领略世间沧桑风雨。

图片
            古镇不同凡响的开篇
图片

 莲池禅院坐落于五保湖畔,是为陈妃诵经而建。大抵每个古镇都有一座寺院,"江浙佛地",可见一斑.
图片
              芳冢宛在水中央  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走过普庆桥,但见水清,桥多,本色重,游人少。
也有饭店和集市,却是不吵不嚷。客人坐在河边美人靠里赏景小酌,主人蹲在河边廊下择菜闲谈。也有现场制作家传袜底酥的店铺,在桥边等了几分钟才熟,味道还挺好。沿河而走,落叶在水面船儿似得一漾一漾地漂。不时真就划来一只小船,包花头巾穿蓝布白花袄的船娘手摇船桨,口中唱着小调为游客助兴。有时迎面也依次过来几条船,彼此渔歌互答似的你来我往地唱。倒有几个唱得好的,唱江苏民歌“太湖美”;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更有唱越剧片段的。也有游客起哄,摇头晃脑拍手大声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经多见广的船娘早练就百毒不侵的泼辣性情,大大方方和他们互动;“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把几个哥哥们乐得拍手打掌前仰后合。站在桥上看着不由得笑了:这男人哪怕嘴上揩点油,心里也美透了啊。
   
图片
      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
图片
             此情此景,我的词汇内存格外苍白。
图片
        以外来的新鲜和欣喜,分享这里的淳朴和恬静。

图片
        
水是江南的灵魂,桥是水乡的缩影。 
     古镇馆藏丰富,来之前没有看过资料,难以置信一个古朴小镇珍藏着那么多稀世之宝。而在它们身后,则涵盖了多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间智慧结晶?走进一家一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铁杆外行也感慨万端。能当得起一个“古”字谈何容易?何况还被称为民间藏品之最呢。
  
图片

图片
太模糊,将就看就这都是偷拍的,人家禁止拍照。
图片


图片
         这张还算清楚
图片

图片
                 这婚车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奔驰?
    走得深了,
游人就更少。可以在喜欢的地方恣意品味逗留,更能坐在水边台阶上,从容的脱了鞋子去清水中沾湿了脚。古镇安静安详,扶风的枝条下,有主妇蹲在河边台阶上洗衣。临河的窗子里,有老汉将水桶系了长绳丢进河里提水。岸边敞开的屋门前,白头发的老阿婆在慢条斯理地挑米。贴着“吉祥如意”横批的门楼下,穿校服的老大哥正不紧不慢地劈柴。我坐在水边台阶上仔细端详,感觉像在梦里一样。享受许久,起身继续走。在一座桥(桥太多,名字记不过来)边邂逅一对来自上海的母女。谈得投机,就一起走。一路同行走完建于明代的十眼长桥,行程当就此结束。她们是开车自驾游,提出捎我回上海。我贪景,没走够,就谢绝了好意。自莲池禅寺开始,重又走了一次古镇。虽轻车熟路,却还流连忘返。路盲今天运气好,尽管来时绕远错换了四次车才到,却看见了此行最动人心魄的水乡。但不知经年以后,千年古镇还能否历久弥香?
 
                
图片
             不知道她会不会游泳
图片
               感觉干活也是享受
图片
  
他们在清理河道,打捞、过滤淤泥
图片
她也在河中提水

               图片   
      锦溪  吉祥如意
 在返程的车上遇见一东北老乡,他独步江南,正旅途寂寞。胡侃了一路,直道相见恨晚。他
从周庄回来,顺路到锦溪看看。在路边小店吃饭,主人告知:来锦溪可以不买门票,从那条石板路穿进去就是了。我也曾看见那条石板路,却已经是揣着门票走在景区里边。如今听他一说,可不就是相见恨晚?       
                   
               
 西塘,醉倚廊棚风情万种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嘉善县,选择这里是以为西塘名气较周庄逊色,猜想商业污染也会相对减轻。但它的面积又是江南水乡之最,正可一饱眼福。曾经看过它的夜景照片,恬静清新姣好。设想那遮光挡雨的春日廊棚,定是充满了浪漫情调。可巧我去的日子是个阴天,没有阳光也没有雨,千米廊棚下只塞满了拥挤的游人。被动的裹在人潮里,在混合了油炸臭豆腐的味道中打量小桥流水人家;尝几片不大可口的芡实糕;钻空子一样抢占了有利地形拍照;满目长串的红灯笼,把古镇打扮得舞女一样俗艳妖娆;鳞次栉比的酒吧,大多有着诗情画意得令青春怦然心动的名号。旅馆太多,河岸晾晒的床单旌旗猎猎彩旗飘飘。同行的女孩兴奋地按着快门调侃:这才是正宗的西塘印象!过桥,桥上比南京路还拥挤;穿巷,巷子里城隍庙一样热闹。还沉浸在锦溪的幽静里没醒过腔来的我,原本怀着更高的希望走进西塘。此时在巨大的反差面前思维骤然变得拥塞,和眼下的活动空间一样狭小。
图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图片
           沿河彩旗飘飘  假使瑞士人看到……
     还是依次走进几家代表着旧日辉煌的幽深豪宅,和在其他古镇一样,每走进去,就像看到那些电影:场面灰暗潮湿阴冷,门楼高耸,古木森森,依稀听得见沉重的木门吱呀声,哀婉的女人叹息声,陈旧的木格窗子透进稀薄的日影,越是禁锢越有违反礼法的事情发生。不知怎的这些豪宅总和那些镜头联系在一起,大概当年看得投入中毒太深。
     
     
来到码头,船还要坐的,必须弥补在锦溪留下的遗憾。但是摇船的是艄公,自然没有了锦溪船娘的趣味。同行的是一个来自长春的陌生女孩,优雅隽秀,活像生活在这里的人儿。两人争相给对方拍照,我说多给你拍几张,你和这景色搭调。船只行走在河上,才好仔细地打量一下西塘。其实也不错,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桥栏倒影,碧水环抱,粉墙灰瓦近似一幅幅水墨画。假使没有过多的游人,倚在沿岸美人靠里看到的不就是一片桨声水影的梦境水乡?就不抱怨了罢,不就是我这样的无聊的游客组成的蝗虫大军,破坏了小镇原有的宁静?无辜的古镇要有怎样的清高,才扛得住这许多践踏的脚?
图片
      房子好像水墨画
图片
    好像踩在地面一样平稳
   弃舟登岸就换了一种心情,走进宽不足一米的石皮弄,心情反而舒展。斑驳的石墙,湿滑的青苔,让人感受到光阴厚重而轻飘的味道。循着石板路走遍每一条小巷,浮躁的心变得平静。原来古镇的精髓不在街市的喧嚣里,不在灯笼的招摇处,甚至不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画面中,而是沉淀于深沉的岁月里,浸润在点滴的细微处。屋檐,灰瓦,门槛,栏杆,仔细品来,都有韵味。古镇还是原来的古镇,
再恶俗的装扮,再纷至的游人,再暧昧的名称,也只污染了它表面的平静,而无法扰乱它千年锻造的内在的从容。水乡如同美女,各有各的韵味。可以淳朴清新,自然也允许风情万种。或许和那些有着浪漫名字的酒吧一样,春情旖旎的西塘,就该是青春张扬的地方。于是明白,西塘还好,怪只怪廉颇已老。
  图片 
                         石皮弄里, 同行的女孩回眸一笑
图片
    也罢,满目疮痍(床单,衣服)的西塘,也不差我这块补丁了。

           再见千灯,一样的心情
 

    去两次苏州,是因为第一次走得不如意就再去补偿一下;去两次千灯,是因为第一次走得太好而还要重温一回。

    这次是个晴天,明媚的阳光下古镇也显得活跃起来。游人穿梭,笑语喧哗。
还是能寻得一块游人鲜至的静处,河边的石阶上,微风吹过,日光洒落,眼前的流水缓慢浑浊,背后的墙面斑驳脱落。石桥苍老,古塔雄健。无论阴晴,千灯都以其固有的厚重经得起推敲品味。斑驳的石墙是他沧桑的额头,镂空的雕窗是他的经纶满腹。他恰似一位饱经风霜、学识渊博的老者,那么淡定儒雅、从容不迫。

    浮光掠影,走再多的地方也不过是将仓皇的步履又延长一段。再多世俗的虚荣炫耀,也莫若坐在你的河边,在你低调的耸立里,细品光阴和人生的味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起味道就走进那家飘着粽香的小店,红豆的粽子味道真好,就是少了甜味。感觉这边连咸菜都是甜的,可应该是甜口味的东西偏就给你原味了。一家奥灶面管的生意还好,面条味也不错。再去那家古戏台,却被告知观众少不演戏。总得带回点什么去,看见一家布店,几样花布色彩平常,还真不如在七宝古镇买来的好。但还是选了一块深红牡丹图案的磨毛棉布做床单,以实物来做真实的纪念。

             沙溪,你的深厚我看不透
     
        去沙溪就有经验了,从上海嘉定直接到太仓转205路车,一小时就到。这里的市容无法和上海或者昆山比,多有灰尘和垃圾。所以初见沙溪,倒像是个粗糙的农妇。妆容不整,衣衫破旧。几处名人故居都在装修,因此古镇免收门票。虽是五一小长假,却也游人寥寥。

   就去老街上走走,三里古街,两端各有一座高大牌楼。也有很多店铺,门脸低调,买了两个草头馅的糯米饼还烫手。正是中午,一家好像是叫做“武状元”的面馆里人满为患。走一圈回来再去,却被告知面已售完,当时还不到下午一点。继续走,一家不起眼的竹器店门前挂着黑色牌匾:食无鱼冯谖弹
铗”,“居有竹苏轼抚琴”。心下讶异,寻常小店何其清雅至此?进去看店面简单,几只竹筐竹篮,店主人木着脸,却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文治书局里面老人家的照片还在闪闪发光,两侧是闪光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有一副对联:“水流岁月千秋画,人品沙溪一部书。”寻常市井竟然这样大有文章,敢情是真人不露相。不由暗吐舌头,沙溪,哪还敢小觑你!
图片
                 平面粉墙上加工的画,谁这么有才呢。
图片
        “水流岁月千秋画,人品沙溪一部书。”
   

     从垂直的三里古街斜穿进巷子,又见别有洞天。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建于明清时代的房屋,粉墙黛瓦,屋檐直逼桥栏。桥身坚实古朴,水则是从宋朝流到现在。古镇的人们生活得恬淡从容。阿婆在庵桥上晒菜晒米晒竹筷,老翁在街巷里下棋,放假的孩子们倚在桥上撒欢嬉戏。眼前这座本色水乡,于随意中显露出端庄。
正因为充满自信,才敢以本色示人。却原来沙溪不是个村妇,竟是位即将金榜高中的状元夫人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去的路上收到信息,详细介绍几处沙溪的景点,着力讲述沙溪如何看似寻常却底蕴深厚。想来景区也罢人也好,一定要在懂得他的人眼里才有价值和味道。通俗的眼光只看得见光鲜的外表,哪里能洞穿内在的深奥呢!
   
    
可惜了沙溪,我没看出味道。其实别的景区,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我也可以假装明白把百度的资料加工成自己的文字,给自己装潢一下门面。但还是罢了,我的游记就是我所见所想,市井愚妇,便说错了又有何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