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蚂蚱及其它
个人日记
上午,到了单位,收拾好办公室,忙着给岳父打了个电话,因着前两天妻说岳母做了个小手术,是在乡卫生院动的手术。打通电话,是岳母接的,说是好着哪,不要挂牵,又赶忙给妻回了话。妻问中午是否回来吃饭,想回去看看老人家。我说要下乡,我不去了,你代我向老人家问个安。
下午回到家,妻与子已在家,妻在做饭。问起岳母的病情,说是身上长了个小疖子,没有注意,大了些,浑了脓,做了个小手术,没有问题的。一会儿,妻端来了饭:一碟腌制的萝卜条,拌上了些芝麻、葵花仁、花生仁调制的麻辣酱,一小碗蒜汁,还有颜色金黄的南瓜汤,咦?小小的红色笊篱里盛的是什么?碧绿的面团,有七、八个,煞是好看。妻说是在岳父家前面的红薯地里掐的红薯叶,洗干净了,掺些小麦面,蒸了八个小窝头。赶忙拿起一个,蘸了些蒜汁,咬了一口,唉呀呀,齿间生香啊!一会儿的功夫,三个半的窝头下了肚,妻吃了一个半。平时爱挑食的小儿,也竟然吃了三个,吃饭中间还总嫌我吃的快,让我给他留一个窝头。转眼间,八个窝头,三个人吃了个净光。再喝一碗比蜜还甜的南瓜汤,嗯哪,比前两天的酒宴还舒服。
说起红薯叶,又想了小时候的生活。我出生在“文革”时期 ,记事时,“文革”已近结束。那时的人们,“革命热情高涨”的劲头还没有完全的褪尽,建国初期的生产力还非常低下,再加上“三年大跃进”的不切合实际的瞎指挥,全国的农业生产成了一锅粥。“文革”后期,虽说我们那儿的农业生产好了些,可是,小麦、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单产还是百余斤,不得不靠大量种植高粱、红薯相比较高产的杂粮,来充裕生产队的粮仓。在农田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虽然生活拮据,也没有怎么挨饿。不过,却是过着“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生活。早晨,吃几个头一天放学后钻进地窑里取来洗净而蒸熟的红薯,吃一个黑硬难嚼的红薯面窝头,或是放入些不知存放了多久的炼制猪油,或是吃几个小蒜瓣,再喝上一碗红薯片熬的或甜或苦的汤水;中午,母亲亲手擀制的红薯面条,不稀不稠的煮了一锅,放一些或青或粉或紫的扫帚苗、梧桐花、南瓜尖儿、马耳菜、马齿苋菜等等,还有些叫不上来名字的野菜;晚上,又把早晨的饭菜重复一遍,有时候,母亲也会蒸些玉米面的窝头来。在那个时期,红薯成了不可或缺的主粮,年复一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不过,红薯有一个特点:吃多了会腹胀,或腹泻,或放屁,不一而足。现在想来,那时的人们,放出来的屁都是大同小异的,与臭不可闻中还掺杂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今天中午,吃饭间隙,与或老或少或同龄的同桌人,谈起了虽艰苦却不乏快乐的回忆。我说了一个还是有关吃的往事。说的是某年,二姐过生日,母亲用红薯面与小麦面蒸了四个花卷,当作是对二姐生日的“特殊照顾”。当天早上,二姐吃了两个,其余二个留着中午吃。我当时地那个馋呀,怎一个“恨”字了得?二姐啊,你的姐弟之情谊哪去了?你吃的津津有味,不知道旁边还有一个小你两岁的唯一的亲弟弟吗?只记得,一个窝头没有吃完,匆匆地喝几口汤,背起书包去了学校。一个上午,还在“咂巴”着那两个花卷的“滋味”。放学,回家,与我一样没有吃到花卷的大姐,怂恿我偷偷地拿了一个花卷,又心照不宣的溜到了房屋后面的小树林子里。大姐小心翼翼地把花卷掰成了大小不等的两块,她把大块给了我,小块留给了自己,几乎风卷残云般 地消灭干净了。后果嘛,就不用说了,不过是二姐噘了几天嘴,不与大姐说话,对于我,她还不敢怎么着,呵呵。
现在,科学发展了,经济上来了,粮食也“九连增”了,口袋里也能揣上几张“老人头”了。可是,经常有大学食堂乱扔馒头乱倒大米见诸于报端。家里的小孩子,看饭菜不合口味,就不吃,或是泡方便面,或是去街头买零食。不说他们了,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还能把饭菜吃出当年的香甜么?小小的金蝉,收购价几近五、六角,进了饭店,小小的一盘,还要用青菜衬底,价格高达三、四十元。小时,每到金蝉盛出之夏,无论白天或傍晚,或与大人同行,或呼伴引朋,特别是大雨过后,一个个的“瞅”得袋满瓶满。第二天,家长们或蒸或炒(那时,是没有孜然粉的),很少吃肉食的我们,吃得比猴头燕窝还香。说起肉食,那时的农村,只有猪鸡鸭鹅,而羊鸭鹅不多,牛马驴骡又是生产队耕作的役具。养鸡养猪是副业,是家庭的经济来源,是不能杀来吃的。所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动物用来解馋与果腹。我父亲是郑州国棉六厂下放的机修骨干,回村后,被安排到生产队的磨面房,给生产队和乡亲磨面磨米和灌溉。除了寒冷的冬季与初春外,常常跟随着父亲去磨面房玩耍。给庄稼地浇水时,父亲只负责抽水与看管机器,水沟与放水自有其他社员看管,水从井里抽上来后,父亲则清闲了。他会逮些个大的蚂蚱来,大都是绿色的,用一种毛樱子草的细茎,从蚂蚱坚硬的背部穿过来。有时,捡些败草枯枝点燃,把蚂蚱撂进火里烧熟,虽说有一种煳焦的气味,吃起来还是蛮香的;有时,直接放入柴油机的水箱里,不大一会儿就煮熟了,吃来自有一种特有的草香。至今,还常常忆起清香四溢的煮蚂蚱和父亲那缺乏温言的亲情。那个时候,大部分的生产队,只有一部柴油机,这种小巧的吃法,还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一次,一个本家叔——父亲向队长申请来的助手——掰了一个嫩玉米棒子,小小的,放入水箱里煮熟了,给了我。正在我狼吞虎咽时,下田回来的父亲很尅了我一顿,虽然叔叔极力的把错误揽在了他自己身上。正直的父亲,从来不肯把手伸向公家财物的。耿直的禀性,从不说假话,贯穿了父亲的一生。
国事不是我等小人物妄言的,虽已从历史的角度和身边老人的谈话里,稍稍了解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荒唐事儿。特定的领导层,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定的居心叵测的人物,还有全国刚从旧社会跳到新社会既狂热追捧又缺乏思考的坚定不移的农民,造成了我国无可挽回的极大的损失与创伤,灾难啊!扯远了吧?前面说了,我们手里有了钱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所谓“东亚病夫”了,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千年来的皇粮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免了,大病小医国家补助了,老人领到养老金了。这说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实实在在的在关注“三农”、倾斜“三农”、惠顾“三农”。中央的政策好,下面执行的呢?不说了,不说了,还是扯远了吧?扯大了吧?扯得空洞无物了吧?从十一月一日扯到了二日,说着说着,胡扯了吧?
无它,只因贪口,一时兴起,吃了三个半窝头,惟恐积食,不易立即休息,才扯了这么多。巴金老人说的,尽可能多说真话,如此而已。
还在想:怎么不掐些红薯叶梗回来?洗净、切段、焯水、码盘,泼些蒜汁,浇些陈醋,淋些麻汁,晶莹透绿的, 香透鼻梁。呣,呣!呣呣!!如何,勾起你的馋虫了么?
土馒头草书于壬辰暮秋某深夜
下午回到家,妻与子已在家,妻在做饭。问起岳母的病情,说是身上长了个小疖子,没有注意,大了些,浑了脓,做了个小手术,没有问题的。一会儿,妻端来了饭:一碟腌制的萝卜条,拌上了些芝麻、葵花仁、花生仁调制的麻辣酱,一小碗蒜汁,还有颜色金黄的南瓜汤,咦?小小的红色笊篱里盛的是什么?碧绿的面团,有七、八个,煞是好看。妻说是在岳父家前面的红薯地里掐的红薯叶,洗干净了,掺些小麦面,蒸了八个小窝头。赶忙拿起一个,蘸了些蒜汁,咬了一口,唉呀呀,齿间生香啊!一会儿的功夫,三个半的窝头下了肚,妻吃了一个半。平时爱挑食的小儿,也竟然吃了三个,吃饭中间还总嫌我吃的快,让我给他留一个窝头。转眼间,八个窝头,三个人吃了个净光。再喝一碗比蜜还甜的南瓜汤,嗯哪,比前两天的酒宴还舒服。
说起红薯叶,又想了小时候的生活。我出生在“文革”时期 ,记事时,“文革”已近结束。那时的人们,“革命热情高涨”的劲头还没有完全的褪尽,建国初期的生产力还非常低下,再加上“三年大跃进”的不切合实际的瞎指挥,全国的农业生产成了一锅粥。“文革”后期,虽说我们那儿的农业生产好了些,可是,小麦、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单产还是百余斤,不得不靠大量种植高粱、红薯相比较高产的杂粮,来充裕生产队的粮仓。在农田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虽然生活拮据,也没有怎么挨饿。不过,却是过着“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生活。早晨,吃几个头一天放学后钻进地窑里取来洗净而蒸熟的红薯,吃一个黑硬难嚼的红薯面窝头,或是放入些不知存放了多久的炼制猪油,或是吃几个小蒜瓣,再喝上一碗红薯片熬的或甜或苦的汤水;中午,母亲亲手擀制的红薯面条,不稀不稠的煮了一锅,放一些或青或粉或紫的扫帚苗、梧桐花、南瓜尖儿、马耳菜、马齿苋菜等等,还有些叫不上来名字的野菜;晚上,又把早晨的饭菜重复一遍,有时候,母亲也会蒸些玉米面的窝头来。在那个时期,红薯成了不可或缺的主粮,年复一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不过,红薯有一个特点:吃多了会腹胀,或腹泻,或放屁,不一而足。现在想来,那时的人们,放出来的屁都是大同小异的,与臭不可闻中还掺杂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今天中午,吃饭间隙,与或老或少或同龄的同桌人,谈起了虽艰苦却不乏快乐的回忆。我说了一个还是有关吃的往事。说的是某年,二姐过生日,母亲用红薯面与小麦面蒸了四个花卷,当作是对二姐生日的“特殊照顾”。当天早上,二姐吃了两个,其余二个留着中午吃。我当时地那个馋呀,怎一个“恨”字了得?二姐啊,你的姐弟之情谊哪去了?你吃的津津有味,不知道旁边还有一个小你两岁的唯一的亲弟弟吗?只记得,一个窝头没有吃完,匆匆地喝几口汤,背起书包去了学校。一个上午,还在“咂巴”着那两个花卷的“滋味”。放学,回家,与我一样没有吃到花卷的大姐,怂恿我偷偷地拿了一个花卷,又心照不宣的溜到了房屋后面的小树林子里。大姐小心翼翼地把花卷掰成了大小不等的两块,她把大块给了我,小块留给了自己,几乎风卷残云般 地消灭干净了。后果嘛,就不用说了,不过是二姐噘了几天嘴,不与大姐说话,对于我,她还不敢怎么着,呵呵。
现在,科学发展了,经济上来了,粮食也“九连增”了,口袋里也能揣上几张“老人头”了。可是,经常有大学食堂乱扔馒头乱倒大米见诸于报端。家里的小孩子,看饭菜不合口味,就不吃,或是泡方便面,或是去街头买零食。不说他们了,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还能把饭菜吃出当年的香甜么?小小的金蝉,收购价几近五、六角,进了饭店,小小的一盘,还要用青菜衬底,价格高达三、四十元。小时,每到金蝉盛出之夏,无论白天或傍晚,或与大人同行,或呼伴引朋,特别是大雨过后,一个个的“瞅”得袋满瓶满。第二天,家长们或蒸或炒(那时,是没有孜然粉的),很少吃肉食的我们,吃得比猴头燕窝还香。说起肉食,那时的农村,只有猪鸡鸭鹅,而羊鸭鹅不多,牛马驴骡又是生产队耕作的役具。养鸡养猪是副业,是家庭的经济来源,是不能杀来吃的。所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动物用来解馋与果腹。我父亲是郑州国棉六厂下放的机修骨干,回村后,被安排到生产队的磨面房,给生产队和乡亲磨面磨米和灌溉。除了寒冷的冬季与初春外,常常跟随着父亲去磨面房玩耍。给庄稼地浇水时,父亲只负责抽水与看管机器,水沟与放水自有其他社员看管,水从井里抽上来后,父亲则清闲了。他会逮些个大的蚂蚱来,大都是绿色的,用一种毛樱子草的细茎,从蚂蚱坚硬的背部穿过来。有时,捡些败草枯枝点燃,把蚂蚱撂进火里烧熟,虽说有一种煳焦的气味,吃起来还是蛮香的;有时,直接放入柴油机的水箱里,不大一会儿就煮熟了,吃来自有一种特有的草香。至今,还常常忆起清香四溢的煮蚂蚱和父亲那缺乏温言的亲情。那个时候,大部分的生产队,只有一部柴油机,这种小巧的吃法,还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一次,一个本家叔——父亲向队长申请来的助手——掰了一个嫩玉米棒子,小小的,放入水箱里煮熟了,给了我。正在我狼吞虎咽时,下田回来的父亲很尅了我一顿,虽然叔叔极力的把错误揽在了他自己身上。正直的父亲,从来不肯把手伸向公家财物的。耿直的禀性,从不说假话,贯穿了父亲的一生。
国事不是我等小人物妄言的,虽已从历史的角度和身边老人的谈话里,稍稍了解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荒唐事儿。特定的领导层,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定的居心叵测的人物,还有全国刚从旧社会跳到新社会既狂热追捧又缺乏思考的坚定不移的农民,造成了我国无可挽回的极大的损失与创伤,灾难啊!扯远了吧?前面说了,我们手里有了钱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所谓“东亚病夫”了,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千年来的皇粮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免了,大病小医国家补助了,老人领到养老金了。这说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实实在在的在关注“三农”、倾斜“三农”、惠顾“三农”。中央的政策好,下面执行的呢?不说了,不说了,还是扯远了吧?扯大了吧?扯得空洞无物了吧?从十一月一日扯到了二日,说着说着,胡扯了吧?
无它,只因贪口,一时兴起,吃了三个半窝头,惟恐积食,不易立即休息,才扯了这么多。巴金老人说的,尽可能多说真话,如此而已。
还在想:怎么不掐些红薯叶梗回来?洗净、切段、焯水、码盘,泼些蒜汁,浇些陈醋,淋些麻汁,晶莹透绿的, 香透鼻梁。呣,呣!呣呣!!如何,勾起你的馋虫了么?
土馒头草书于壬辰暮秋某深夜
文章评论
雨夜听书
我可怕了吃红薯的年代
天婵
虽然艰苦但其乐无穷。
老鱼
哇,冒冒粉丝好多耶,
月满西楼
我的童年已经很少吃窝头了。红薯常常吃,红薯叶却是从未吃过的。童年的生活虽然贫寒,但依旧温馨而美好。
读你
我们这里没有红薯,也没有吃过红薯叶窝头、红薯梗凉菜!
依然简单
红薯能吃,叶也能吃啊,高价买书生家的两个窝窝头吧![em]e112[/em]
梦牧星
很有趣,不过我从没吃过红薯叶窝头!红薯我一直的喜欢吃,因为没有象你那么着吃红薯!
纤
幼年生活贫困时,有爸爸的烤蚂蚱吃,现今生活条件好了,有云儿亲手做的红薯叶窝头吃,书生好幸福!慈父、贤妻、孝子书生,好温馨的一家人!祝书生一家幸福永远
此处无云
[em]e160[/em][em]e175[/em]
梦牧星
我没有你们讲的那种情结!等来年夏日也炸蚱蜢吃下!看看什么美味。
青色天堂鸟
[em]e102[/em]大舅,说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有没有尝试把文章发表啊,不发表太可惜了。让这个浮躁社会的小青年也受一下您文学的熏陶,让您那一代人也也回忆一下过去。呵呵,顺便赚点外快。
西子
[url=http://piccache1.soso.com/face/_16596637591208556390][img]http://piccache1.soso.com/face/_16596637591208556390[/img][/url]这个真没有吃过也没见过 什么时候给俺邮寄几个南方来 见识见识也尝尝鲜哈
微雨
多吃粗粮好[em]e112[/em][em]e120[/em]
芦苇
还真是勾起了串串回忆。我小时候生在农村,却不吃红薯,红薯有一段时间也是饭桌上的主食,可我宁愿饿着也不吃,母亲心疼我,只好开些小灶或是时常改善大家伙食,想尽一切办法的在菜上下功夫,我们经历吃红薯的日子并不多。但我却能吃生红薯,能吃红薯面和小麦面两掺的面条,直到现在,也觉得那两掺的面条依然是美味。我说你到我空间吵着要吃蚂蚱呢,原来,根在这儿呢,我还是喜欢吃红烧的那种哩,大自然的味道,绿色的蚂蚱,我们这里叫做--担丈勾,狭长的温良的昆虫。你说得最后那一段还真让我馋得不了呢[em]e102[/em]
山人刀
吃着你贤惠的妻子做的红薯叶窝窝头,勾起往事,虽苦涩却也有甜蜜,文字信手拈来,如唠家常一般,深感亲切。 这是一篇生活味儿很浓的文字,喜欢读[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