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个人日记

 
中华艺术宫,底楼走廊,两边大墙,挂此图说——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中国书法家协会编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文字起源(约公元前16世纪前)
    中国书法是一门使用特定工具材料——毛笔、墨和宣纸,通过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来表现作者抽象审美风格的艺术,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汉字的点画结构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距离今天五千至六千年前的陶器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此后汉字形体的发展和演变,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展开和完成的。从那些古老和简单的刻划符号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汉字是人们根据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类自身以及生活器物等事物形象的观察,再通过归纳和概括的加工,而被创造出来并加以确认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汉字从它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与人类思维相结合的统一体,在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同时,汉字字形更是人类观察、提炼和表现自然事物特征的产物,体现出了人类对于线条分割的空间结构的把握运用能力。正因为如此,在汉字被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字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书写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造型能力的表现,而这一点正是汉字的书写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山西襄汾陶寺朱陶壶
    龙山晚期陶器上古老而简单的刻划符号。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汉字的应用得到了一次显著的发展,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商代社会是一个弥漫着原始宗教的神秘国度,人们信仰鬼魂,崇拜祖先,占卜和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代的人们——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对于祭祀、生育、丧葬、疾病、战争、狩猎、农事、气象等生活内容都要预先进行占卜,根据占卜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们利用龟甲和牛、羊、鹿等动物胛骨进行占卜,然后将结果书写并刻划在龟甲兽骨上面保存起来,这些书写或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与此前的陶器刻划符号相比,甲骨文的字形数量大大增多,而且具有稳定的结构规律,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汉字成熟体系。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还保留着较多的象形—图画因素,具有一种原始和天真的美感。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研究证明,不同阶段的和出于不同巫师之手的甲骨文作品,在书写和刻划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风格差异。这说明巫师们在做自己的作品时,不仅显示出各自的书写刻划技巧习惯,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字形结构的理解、把握和塑造能力。对于后人来说,甲骨文同它所记述的占卜过程一样,充满了神秘和奇异的吸引力。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自右至左从上到下:
    青铜器铸刻图
    先进的青铜重器铸造工艺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妇好方鼎器铭
    殷商早期族徽文字的代表。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朱书甲骨
    证明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接下来的周代(公元前11世纪~221)是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在长达9个世纪的时间里,周朝的王室以及它所分封的大小诸侯们,铸造了难以计数的各类青铜器,同时把当时的战争、祭祀、赏赐、分封、进贡等重要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铸刻在青铜器上,这些保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后人统称为“金文”。
    金文的字形延续了甲骨文的结构规律,并且趋于复杂,在风格上则与甲骨文完全不同。这首先是由于二者制作方法的差别:甲骨文的线条因出于刻划而比较尖锐劲健,富有弹性;金文的线条则因铸造而显得粗壮厚重,具有端庄严肃的气氛。其次,甲骨文因出于巫师个人之手,在结构上带有某些不确定的随意性;金文的创作却要经过书写、刻模及浇铸等多道程序,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因此在文字结构和整体风格上需要更加统一和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在周朝,熟悉和使用文字,与礼制、音乐、射箭、驾驭车马一样,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有标准的教材。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在结构上和书写上,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周代的金文虽是通过铸造来达到最终完成的效果,但工匠们在铸造过程中,还是努力保留了一部分书写的痕迹,甚至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特别是金文刚健雄浑的线条和严谨庄重的布局,与周朝王室及诸侯们威武善战的王者风范达到了如此的统一,使人不能不对金文制作者驾驭和塑造字形的高超技巧与良苦用心赞叹不已。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散氏盘
    西周晚期青铜礼器,铭文字体自由抒放。

    大盂鼎
    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造型雄伟端正,铭文字体雄浑端庄。

    石鼓文
    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承前启后,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在周朝的中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由于王室的权力和地位极度衰弱,诸侯争霸,各自为政,政治、文化及礼制秩序都被破坏,这一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载体方面,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外,还有许多书写在竹简、丝帛及雕刻在石头上的字迹被保存下来,而出于书写、铸造和雕刻这些不同手段的作品,在具有各自不同效果的同时,也更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工具上,考古发现证明,此时的毛笔已经相当成熟,这大大有利于书写时对线条质量的把握及各种线条效果的实现。在风格上,各地诸侯的独立,使各诸侯国的书法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它们有的严谨整齐,有的随意自然,有的则在原来的结构中加入龙、凤、鱼、虫等形象,显示出美化装饰的追求。风格上的多样性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书写活动来满足某种审美需要,将文字的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上“百家争鸣”的自由气氛。当然,诸侯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影响到文字结构的统一,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诸侯国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因而造成了文字的混乱和使用上的困难。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编年纪竹简
    秦人墨迹,为我们研究“秦隶”提供了珍贵资料。

    侯马盟书
    春秋晚期晋国文字的代表,诸侯盟誓书遗迹,毛笔书写,篇章完整。

    秦公簋
    是西周时期的大篆籀文与小篆之间的金文,既不失一定的规范,又有金文大篆的苍劲雄浑。

    战国楚简
    楚简文字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与楚地文化环境有关。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公元前221年,诸侯国中的秦国在战胜了其他六个诸侯国以后,终于建立起统一的政权——秦朝(公元前221~207)。秦始皇在建国后立即施行一系列统一的法令,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此前其他诸侯国的字体,而将秦国使用的字体加以规范整理,作为新的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后人将秦朝统一推行的新字体称为“小篆”,而将统一前的秦国字体称为“大篆”。与大篆相比,小篆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只是在减少象形成分的同时,在结构上更加规范和整齐。同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相适应,小篆字体表现了一种均衡和谐和有秩序的美感,其均匀的结构空间和流畅的线条,也使书写过程中的法则规律凸显出来。
    经过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的发展,字形结构中募画自然物象的成分一次比一次减少,并逐渐向抽象的符号转化。不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大篆、小篆,在书法上都属于篆书体系。
    尽管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具有整齐规范和均匀美观的优点,但对于不断增多的日常书写需要和逐渐平民化、大众化的书写者来说,篆书字形中复杂的象形因素和过多的圆弧形笔划,仍然使书写者——特别是要抄录大量公文书籍的下级官吏感到麻烦。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从战国时期开始,那些下级官吏便在他们的日常书写中,对篆书结构进行了简化处理,进一步削弱篆书中的象形特征,将圆弧笔划变为直线,减少平行重复的线条,从而使汉字结构基本由横向、垂直和斜线三种直线来构成。这种约定俗成的手写体在秦朝获得了官方认可,定名为“隶书”。同时作为日常手写书体而与官方标准字体小篆一起得到推广。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泰山刻石
    小篆文字,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用笔劲健,体态狭长,后世称为“玉箸篆”。小篆是汉字摆脱对象形的描摹,走向符号化的重要环节。

    秦量铭
    其铭文与正规秦小篆区别很大,其中夹杂一些民间俗体草写,但字的结构原则与小篆仍然一致。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被广泛应用并发展到顶峰。汉朝统治者在取得政权后,将从前的手写体——隶书作为官方标准书体,而篆书则变成用在某些特殊场合的装饰性美术字体。成为标准书体以后的隶书,很快从手写体的随意性中摆脱出来,向规范统一的要求演进,同时在书写方法中加入适当的装饰性技巧,从而进入了成熟阶段。从保留到今天的大量写在丝帛和竹简上面的秦代、汉代隶书笔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演变轨迹。成熟的隶书已经完全没有篆书中的象形成分,是纯粹的符号化线条结构,这一特点基本确立了今天汉字的外形特征,与篆书相比,隶书的书写方法更强调利用毛笔的弹性,在每一笔划的起始和结束的地方,都需要做提起或按下的修饰动作,以保持笔划之间粗细节奏变化。对于每个字中最主要的那一笔,起止两端的提按或波挑动作,更要做强调突出的处理。尽管不同书写者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但都符合于上述规律,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是书写隶书者共同遵守的原则。
    如同祖先把记录各种重要事件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或者铸到青铜器上一样,汉代的人们喜欢把重要的文字镌刻在坚硬的石碑上,以确保能够长久留存下去。在中国,这种立碑习惯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本世纪初。后人通过专门的技术,可以用纸张把碑上的字迹一丝不苟地拓印下来,在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以前,立碑始终是保存和传播书法作品的重要手段。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五凤斗铭文  汉代铜器铭文多为篆隶相间,并具有装饰意趣。

    五凤二年刻石
    西汉宣帝时期,铭文为隶书,淳朴古质。体势取方,纵向延展。用笔未见典型波磔,尚存篆书笔意。

    居延汉简
    简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汉代书法的书写面貌。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保存到今天的汉代隶书碑刻,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成熟隶书的书法成就。由于立碑是一项庄重正式的事情,所以书写者和镌刻者都是当时的名家,而且会以十分认真的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后人通过汉碑隶书中或严谨端正、或秀美飘逸、或舒展豪放、或古拙雄浑等各种不同的风格形象,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审美追求和技法特点。而镌刻者则发挥娴熟的技巧,把书写者的风格忠实地再现于石碑上。正因为如此,汉碑一直被后人视为代表着隶书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在隶书成为标准书体并向规范化演进的过程中,从对隶书的快速书写中又孕育出一种新的手写体——“草书”。最初的草书在保持隶书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增加了笔画之间的连写,另一方面将汉字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偏旁作简化处理并固定下来,以便于日常的快速书写。在后来的演变中,草书逐渐消除了隶书结构特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书体。应该说,隶书完全抽象化的线条特征,不仅为草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在书法摆脱对自然表象的募画,成为线条造型艺术的进程中,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根据史书记载,汉代不仅有专门的官方书法教育,而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甚至是一封书信,在当时就已成为人们争夺的收藏品。连皇帝也命令擅长书法的官员,专门为自己创作作品,用来欣赏和学习。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西汉毛笔和砚台
    毛笔为竹杆狼毫,杆完整,锋有缺损。砚为方石块,圆池形。

    讲学博士图(局部)
    从图中可以看到汉朝人执笔方式。跪姿,执简,悬空书。

    封泥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情况,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文吏×笔持简图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在民间,许多文人把书法名家的作品当作范本,废寝忘食地临摹练习,互相交流讨论。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的书法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后期造纸技术的推广和纸张被大量用作书写材料,也为书法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之间,汉字形体结构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转变。隶书在不断扩大和普及的应用过程中被进一步简化,尤其是作为隶书标志的“波挑”被去掉。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书写过程中各种笔划的形态及其区别更明显,这无疑加强了汉字书写时笔划之间的连续性和节奏感。这种更适合日常实用性书写的新书体被称为“楷书”。楷书出现以后,汉字结构也基本固定下来,没有再发生大的改变。此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从字形结构的演变转向对书写技巧和艺术风格的探索。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马王堆帛书
    缣帛在当时属于较为珍贵的书写材料,所以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大多都是结体谨严、用字标准的官方字体。

    石门颂
    汉隶书成熟时期摩崖作品。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成熟的造纸技术虽始自汉代,但真正作为书写材料普遍使用,已是魏晋时期的事了。书写材料的不断发展迭变,是文字发展与书风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年间所刻,传为蔡邕所书,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89年)
    公元4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之一,数十个独立的政权先后并存和更迭,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秩序混乱。自由无序的社会气氛和动荡危险的生活环境,使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因深感生死无常、人生短暂而格外重视生命的价值与人格的意义。他们不约而同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表现自我。诗歌、绘画、音乐,当然还有书法,都因此而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集中体现在楷书、草书和行书(一种对楷书结构的快速手写体)方面,中国书法史上一批最有影响的书法家,包括被后世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把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的对线条随心所欲的控制技巧,与自己的情绪结合为一体,并贯注到日常书写活动中。在他们的笔下,书法艺术高度抽象和纯粹的线条变化,被自由完美地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直到今天仍被视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爨宝子碑
    出土于云南,“二爨”之一。东晋云南边陲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

    执笔图
    再现了魏晋刀笔吏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天发神谶碑
    三国吴孙皓纪功碑,传为皇象所书,参以楷隶笔法,为“倒篆”的代表。

    三体石经
    正始二年所刻古文、小篆、隶书三体石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官方正定的石经。

    平复帖
    西晋陆机所书,是传世年代最早的西晋名家墨迹。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瘗鹤铭
    南朝·梁(传)天监年间摩崖石刻,传为陶弘景书。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的美誉。

    郑文公下碑
    山东省莱州市文峰山摩崖刻石。郑道昭撰文并书。叶昌炽云:“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康有为评此碑为:“魏碑圆笔之极轨”。

    始平公造像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中的第一珍品,少有的阳刻文字题记之一,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

    宣示表
    小楷法帖名迹,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钟繇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兰亭序
    书圣王羲之所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张玄墓志
    魏普泰元年(531)十月刻,何绍基评之曰:“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魏碑秀逸风格的代表作。

    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新体的代表作。

    元桢墓志
    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是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北魏元氏墓志的代表作之一。

    魏晋残纸
    楼兰出土简纸文书墨迹。在当时,纸逐步代替简帛作为书写材料被人们所使用,条状的简牍制约着书法行与行之间整体关系的发展,而珍贵的缣帛又无法让书写者尽性挥洒,纸张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促使抒情达意的魏晋书风得以发展。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隋、唐、五代十国(公元581~公元960年)
    公元7世纪初,唐朝(618~907)统一了全中国,在其近300年的统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军事、外交、贸易、文化和教育都显示出空前的繁荣、强大和开放。在艺术领域,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精髓的诗歌和书法,成为这个时期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门类。而书法艺术中最浪漫自由的草书和最严谨理智的楷书也同时达到了它们的顶峰,并构成唐代书法艺术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及成就,首先得益于皇帝的喜好和提倡。唐朝最杰出的皇帝李世民便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在他的带动影响下,王羲之的那种自然随意与丰富变化代表了文人审美情趣的风格,获得了普遍的推崇与摩仿。王羲之的作品被皇室和政府大量搜集并复制,从而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唐代草书书法家在创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他们充分利用毛笔在运动中提按、轻重、快慢等各种动作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把草书线条结构的随意性和各种变化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使草书具有了像音乐一样的变化的旋律、节奏和像诗歌一样的意境,成为书法艺术中最浪漫、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门类。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可以从此帖中看到“初唐尚劲健”的审美理想。此帖也是楷书技法发展到完美极致的代表作。

    晋祠帖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代表作之一。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开书法崇王之风,并开启“行书入碑”之始。

    董美人墓志
    隋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钟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反映了楷书自南北朝向唐朝过渡期间的风貌。

    真草千字文
    智永书。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与以前的楷书不同,隶意尽脱,楷法完备。

    龙藏寺碑
    隋碑上承南北朝,下开唐风,《龙藏寺碑》用笔瘦劲沉着,结体灵动疏朗,整体感觉古拙秀雅,朴茂天成,被世人尊为“隋碑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明赵《石墨镌》称“正书第一”。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隋、唐、五代十国(公元581~公元960年)
    与此同时,刚刚成熟的并取代隶书成为通行书体的楷书,在唐朝也迅速达到最完美的水平。与草书正好相反,楷书所表现的是一种宁静、和谐和有秩序的美感,它要求作者要以准确熟练的技巧,对汉字结构进行工整严谨和平稳均衡的塑造。尤其注重字形各部分之间的穿插呼应,以及利用局部的不平衡来达到整体平衡的创意和修养,如同建筑一样精确和稳定。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人的楷书,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积累了全面系统的经验法则,成为后人学习楷书的最好典范。
    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在楷书、行书与草书这三种被广泛应用的书体领域内,书法家们一直在为拓展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努力。他们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摩仿前人技巧风格的方法,来训练自己控制毛笔及线条的能力,以使自己的作品符合书法艺术的形式要求,并有别于简单的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更要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学识、修养及生活态度共同构成的审美理想,与自己掌握的技巧熔合为一体,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具有与前人不同的面貌及内涵。

[转载]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书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