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中医师
个人日记
编辑·撰文/胡元骏 摄影/胡元骏 采访协助/北京炎黄中医医院
在助手的眼里,周颃绝对是个神人,她们常开玩笑说,周颃就像个“大仙”,只需看你的面部一眼,连你小时候顽皮从床上摔下了伤了骨头他都能一眼看出来。
周颃助手的描述绝对不夸张,为了证实他的望诊功力,采访之时记者有意问了他几个已知的自己的病症,周颃观察了不到10秒钟,不仅准确地说出了记者的病症,而且身体内潜伏的一些病症也一一道出,让人不由地叹服。
然而周颃很低调,在给病人诊病时几乎不让病人感觉在用望诊诊病,尽管观察患者后便基本掌握了患者的病情,但他还是会贴心地用自己同样擅长的脉诊来让病人安心,正如周颃所说,望诊诊病常会给病人一种“玄幻”的感觉,对有些性格上存在偏差的患者或许会有不良的影响。
什么是望诊
目前来说,通过望诊就能够准确诊断出病情的中医少之又少,全国也就三五位的样子,望诊也的确会给人以“很神”的感觉。但周颃说,其实望诊一点也不神,只要明晰了它的精髓,就会了解其中的道理了。
那么,什么是望诊呢?周颃给了一个准确的定义。通俗地说,望诊就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既可推断内脏的变化。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周颃说,《黄帝内经》中把人的面部划定了心区、肺区、肾区、脾区、肝区等五大区域,还规定了区域的颜色,并且认为“望而知之谓之明”。达到此境界的大夫的高明之处首先在于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可发之兆,可防病于未发之先,以达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效。
用照片诊病
从理论上说,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脉)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周颃已经超越了这些界限,单凭望诊即可准确探知病情,甚至仅仅依靠一张照就能将病人的情况了解透彻。
作为我国民间中医大师郝梦侯的关门弟子,周颃的医术早以扬名海外,曾为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会诊,为把中医引入澳大利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不少国外的患者经常慕名请周颃诊病,一次有位新加坡患者,在自己的病症得到圆满治疗后,想邀请周颃给家里的母亲治病,但老人家年岁较大,不方便舟车劳顿,为了及时弄清病人情况,周颃要求把病人近期面部照片用网络传到北京,通过照片,周颃当即诊断出了病人患病根源,并且在患者没有讲述患病经历的前提下,一一向患者道出了之前其发病时间、发病过程等等情况,令患者叹服不已。
飞赴新加坡后,周颃用脉诊再次诊治,结果与通过望诊诊断的情况基本相同,经过很短时间的治疗,病人完全康复。
周颃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通过照片为患者诊病的,通过照片诊病如何来说都还是有弊端的。就算是面对面,有些情况下也难以用望诊来实现,比如女士化妆后来医院诊病,妆容掩盖了面部的真实情况,你不可能要求人家洗把脸再来吧?有时候望诊还需要对面部细微处仔细打量,这对女士来说也是不礼貌的。所以,脉诊相对于望诊可操作性更强。不过,我还是建议女士们如果看中医的话,还是不要化妆的好。
脉诊大家
脉诊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是中医必修也是必会的一门功课。但坦诚地说,随着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很多中医尤其是年轻的中医已经将脉诊“丢弃”了,诊治时为患者把脉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辩证论治的客观依据。
对此,周颃很谦逊,他说自己从来不评论别人的诊病方式,但他认为,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其实,周颃声名鹊起正是因他的脉诊功力,同样用脉诊诊病,周颃的能看出一般医生无法诊断出来的病症,把脉时他手指的几个旁人不易觉察细微动作便是功力的体现,而这种功力是需要悟性与长时间的磨练的。
周颃有此功力完全得益于恩师郝梦侯先生,郝老的脉诊被评价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对胸腔、腹腔的诊断,甚至可以确定到疼痛的部位,有病的脏器及病因。
周颃从19岁开始跟随郝老学习脉诊,接受了严格的脉诊训练,他回忆道:郝先生为了训练我的手指的指目(手指的触点),亲自用木条钉了一个木架,用各种相似的物品来让我感觉。像弦脉,就用一根拉胡琴的老弦,一头钉在木架上,另一端拿在郝先生手中,用另一只手指去弹老弦,郝先生手握老弦或松或紧,手指的弹劲或块或慢,我的手指指目放在架子中间的老弦上,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感受,一边记忆。一种脉像经常要反复几次,让我感觉其中的变化不同。一个月后,26种脉象讲完了,一天我到先生家,郝先生拿出那个我熟悉的木架,让我闭上眼睛,一边摸一边让我说出各种脉象。我知道这是老先生在考我,仔细地把从指目的感觉与脑子中的记忆一一对号。结果脉象中我只答错一种,先生高兴极了,对我说,他一生交的学生很多,但一教就会的只有三人。一人是施今墨,另一人是中医学校的学生,再一个就是我。
如今,周颃的脉诊也几乎到了老师的水准,有很多患者看了别的大夫病情不见好转,辗转找到周颃,周颃几副药就将那些所谓的疑难杂症治愈的事例多得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