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小杂感(60):人的可读性——像陈道明一样简明优雅

个人日记

图片

人的可读性:像陈道明一样简明优雅

——林格小杂感(60

 

林格/

 

  

    一、人的可读性——养成教育的目的。

一个人要像一本打开的书,具有可读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让人能够读懂,能理解你,这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二是要有丰富的内涵,且有一定的含蓄性,“阅读”你后有所收获,不是一眼看尽,但又避免矫揉造作。这些,都需要不断拓展我们内心世界,确立崇高的目标,形成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意趣、志向。

芸芸众生,我们确实能经常感受到周边人群中,很多人“面目可憎”,甚至“口气很重”,缺乏可读性,也缺乏人生的优雅感,前两日看到有人这样描述陈道明,认为他是演艺界惟一简明高贵的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为爱妻,20年来从不上CCTV;他是个好爸爸;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生时是体育全能,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季羡林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他说他只是个戏子。他就是陈道明。

很多女人、男人都很崇拜陈道明,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任何年代,人对深刻的美感,仍然是存有敬意和爱慕的。

总之,无论如何,无论男女,人要变得具有可读性,除了体验、感悟、慎独、反思,可能就是要保持阅读了,我坚信,一个手不释卷的人,骨子里一定是清雅正直、耐读可人的。

 

    二、注重内在根性的生长——阅读的阶段性原则。

所有生命都在自我更新,如知了褪壳、蛇蜕皮,又如竹子拔节、大树向上生长。人,作为一个生命,也在不断自我更新,与动植物不同的是,人的生命更新在于阶段觉悟,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我所倡导的扎根的教育,正是注重内在根性与觉悟的教育,其实现的途径是不断唤醒人的自觉。

毫无疑问的是,阅读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道路之一,伴随着不同阶段的自我更新,伴随着人内在根性的生长。

就阅读与内在根性生长的关系而言,阅读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童蒙养性。

童年是一生的原动力。因此,童年的阅读很重要,每一本书,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枚种子,心性的种子。比如,童年时买的第一本书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是深远的,我童年那个时代书籍贫乏,能拥有自己的书不易。我自己买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灵芝姑娘》,是讲传统文化人格的,9分钱;第一本书是《智海浪花》,是智慧故事集,3毛。近日从旧书网买回,感慨万千。

2、少年养志。

人类的实践证明,少年时期的梦想要足够大,志向要高远,才能克服青春期的自我挣扎的困难。

这个时期的阅读,最要紧的是“养志”的阅读。哪类书是养志的呢?

多年以前,我曾经组织了一个大型的阅读与人生的调查,曾以“究竟是什么书让你的人生充满光彩?”,访问过数百位各行各业的中坚人物,经过研究后,形成了一个有450本书的必读书目。惊人地发现,450本书中排在前面45位的只有两类:一类是名人传记;另一类是处世修养类。

3、成年养德。

德,是内心秩序。阅读养德,即通过阅读实现自我的不断觉悟,奠定人文素质以及内在精神的结构。就人文素质的把握而言,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关注人性,了解人情世故;

二是关注经验,强调现实可行性,能把想法变成实践的步骤;

三是关注并有效控制过程,如不能达成,勇于于承担责任;

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

五、把握人生中的大规律,加强自己性格中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六、为了大目标,尽量简化日常生活,人一简单,就高贵、高效。


  需要说明一点,其实什么书都可以读,但是最好在心性、志趣基本稳定之后……在此之前,读书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后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