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70岁老人舍弃富足生活 回家乡守候在90岁父亲身边
手机日志
王万正和小狗玩耍。
柴明查看核桃树。
在会宁县头寨镇,有这样一位来自南京的老人,退休之后,他毅然撇下儿女和富足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自己阔别40多年的会宁老家,守候在父母身边。90多岁的老父亲和70多岁的儿子,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说:“在70岁的时候,每天叫上一声‘爸爸’,还能听到有人答应,这就是我的幸福”。
晚年的幸福
5月19日上午7时,在会宁县头寨镇王万正的家中,阵阵鸡鸣声响起,王万正夫妇开始自己一天的生活。黝黑的脸庞,并不细腻的皮肤,爽朗的笑声,一口流利的会宁方言,13年的时间,让来自南京的王万正夫妇回归成了两个彻头彻尾的会宁人。
烧水,帮90岁的老父亲洗漱,70岁的王万正像往常一样,打理着父亲的一切。早饭是会宁的特产杂粮小米稀饭,这是父亲吃了一辈子却依然喜爱的食物。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的胃口显然不错,就着咸菜,吃掉了一大碗稀饭后,老人缓步走到小院内遛弯。
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到老人的脸庞上,老人捋了捋洁白的胡子,一脸安逸。
“爸爸,今天天气不错,可以晒晒太阳喽。”
“是啊,天气好,人的心情就好。”
站在父亲的身边,王万正和父亲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随意地牵起父亲的手,慢慢揉捏着,王万正说:“我喜欢这样的感觉,牵着爸爸的手,就像小时候爸爸牵着我的手一样,心里踏实。”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王万正将父亲送回屋内,而他的忙碌才刚刚开始。“村里小学有个慈善活动,老婆子去凑热闹帮忙了,就剩下我来照顾它们了。”王万正口中的它们,就住在他的后院。在会宁的13年里,除了父亲,就只有它们陪伴着夫妇俩,在王万正眼里,它们都是他的家庭成员。
走入后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大柳树,这些柳树是王万正刚来这里时种下的,现在这些树已经长成了10多米高的大树。大柳树下,一个不大的石头小圆桌,夏天的时候,王万正和父亲最喜欢坐在这里喝茶。见王万正过来,两条一大一小的狗争相扑向王万正怀中,大狗和这些大柳树同岁,都是最早的家庭成员,小狗是最近王万正从大街上捡来的。参观王万正的后院,需要较好的耐心,因为你不知道何时何地,就可能冒出来一只猫,也有可能是一只突然飞起的鸽子……
大概统计,整个后院内,有动物6种,猫、狗、羊、鸽子、鸡、兔子,植物就多了,核桃树、桃树、梨树、苹果树、花椒树……在王万正眼里,这些都是他的家庭成员,缺一不可。在所有这些家庭成员内,王万正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狗和羊。
“狗是忠臣的象征,这些年有它们在,我的家中很多时候都不挂锁,它们通人性,能知道你心里想的东西。羊最温顺,它们就像会宁的云彩一样,洁白而安静,与世无争。”每天早上,王万正像一个家长一样,对他的这些家庭成员一一走访,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说话。
相对于王万正对动物的喜欢,妻子柴明(化名)更喜欢后院的这些植物和蔬菜。从学校回来后,她便去照看她的菜园了。“这些油菜和韭菜很快就好了,我的菜园里从来没有上过一点化肥,全是农家肥。”
即使是不看其它植物,柴明也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棵植物的位置和长势。家畜的排泄物可以用来施肥,地里种着苜蓿,足够用来喂养家畜,种的蔬菜和水果,远远超过了一家人对于绿色食物的需求,不大的院子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使得王万正一家人在很大程度上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按照王万正的话说:“有这样一块地方,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此生足矣。”
其间,不时有附近的邻居到家中找柴明聊天,和刚到会宁时的不情愿和不习惯不同,现在的柴明早已和这里的乡亲们打成了一片。自己种植的蔬菜又多又安全,柴明时常将新鲜蔬菜送给附近的老人品尝。每当果树结果后,除了自家吃的以外,老两口从来不出售,都送给村里的老人或者自己的朋友。正因为如此,在这里,作为外乡人的他们,却成了全村人最喜欢的一家人。
回家曾遭全家反对
如果说王万正夫妇在会宁的这13年,过的是至情至性、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追溯过往,这份美好生活却是来之不易。
据王万正回忆,13年前,他正式从南京一家国有企业的科长位置退休。他有一双儿女,都有不错的文凭和工作,膝下还有孙子照顾,或许对于一位老人的退休生活来说,这些已经组成了他晚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但是王万正心中却始终有份牵挂,那就是住在会宁老家的双亲。自从18岁出门参军后,王万正一直在外打拼,因为工作原因,王万正的前半生忙忙碌碌很少顾及到父母。虽然家里弟兄6人照顾父母,他每年也都会给父母不菲的生活费,但是王万正始终觉得,如果在自己晚年还不能在父母身边照顾老人,他一定会后悔的。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离开南京,回老家照顾双亲。2002年年初,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很快便遭到家人的极力劝阻,一直以来对自己颇为支持的老伴也加入到了反对的行列。此事在他的同事、朋友圈子里都传了开来,在那段日子里,几乎天天都有家人、朋友、亲戚上门劝说他留在南京。除此之外,甚至就连身在老家的父母和兄弟们得知此事后,也感到非常不解,纷纷劝说他不用回来,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但最终执拗的王万正还是回到了会宁。
“我走的那天,我的儿媳妇甚至都不愿意出门送我,没有一个人脸上是笑着的,我是像逃跑一样离开南京的。”提起那段日子,王万正虽然纠结,但是内心却非常坚定。
2002年6月,回到老家的王万正开始准备在会宁的生活。由于少年离家参军,以及后来的工作环境,养成了王万正直爽、办事干脆利落的习惯,但老家的生活习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王万正在做事情的时候,处处受制,而他首先面临的便是住的问题。
王万正在和兄弟们商量之后,选择了老家的一块靠近大山的荒滩地。在对荒滩地进行了简单的平整之后,他请来工匠,开始盖房子。其间,为了让自己有个帮手,王万正不惜以“老丈母娘身体不适”为由,将老家同样在会宁的妻子“骗”回会宁。
2002年8月,房屋建成,王万正迫不及待地住进了新房。
随后的日子里,他和老伴便开始围绕小院开荒种树。“原先这里面积不大,而且还是个荒坡,都是我们用铁锨一下一下挖出来的。”所幸的是,由于老两口都已退休,时间上非常宽裕,在两人的坚持之下,如今的院子已经有4亩左右的规模了。
照顾老人愿望终实现
提起自己被骗回会宁的事情,如今的柴明早已释然。“刚来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不习惯,气候、吃的、喝的、住的,动辄还要动铁锨,天天与黄土为伴,这和南京的便利以及温润的气候有天壤之别。”虽然对老伴的举动很不满,但是柴明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而之后老伴的一句话,更是坚定了她留下来的信念。“我最看重的就是他的重情,他告诉我,我们年轻时候东奔西跑,对父母照顾不到,都托付给了兄弟们,现在我们回来是要还回以前的欠账。”在以后的日子里,两口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还这笔欠账。
“这地方虽然苦,但好在清净,离父母又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用双手种出来的,住在这样的环境里,现在即使让我回南京我还不愿意呢。”柴明说道。
一切准备妥当以后,王万正原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照顾了,但是此举却遭到了几个兄弟的反对。理由很简单,老人以前一直住在老五兄弟家,如果他将老人接走,村子里面的人会说闲话,说老人在那里过得不好。就是这样一个面子问题,王万正接回父母的愿望几近落空。
接不回父母,也要想办法照顾。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每到饭点的时候,村民时常便会看到王万正或者柴明端着好吃的往老五兄弟家中送。逢年过节,更是大包小包的礼物不断。
随着日子的推移,直到5年前,母亲因病突然离世,这让王万正心痛万分之余更多的是遗憾。为了纪念母亲,王万正将母亲的墓碑立在了自家后院,并围绕母亲的墓碑种植了白杨树,如今这些白杨树早已长成,在他眼里,母亲生前性格直爽,就像白杨树一样,母亲去世后能够每天看着这些白杨树,即使到了天的那边也会感到欣慰。
“直到妈妈离世我都没将她接到身边,我绝不能让这样的遗憾继续。”在母亲离世的刺激下,王万正更加坚定了接回父亲的信念。
2013年11月,趁着父亲到自己家里串门,王万正几乎是“威逼利诱”之下,将老人留在了身边,接着他又挨个去做几个弟兄的工作,在他的努力和感召下,最终父亲被成功留在了王万正家中。自此,王万正打算亲手照顾父亲的愿望得以实现。
赡养老人应“你争我夺”
自从将父亲接回身边后,老两口悉心照料着老人。或许是因为受王万正的影响,现在他的孩子们对于王万正当年的回乡举动早已释然,并且转为支持,孩子们虽然身在外地,但是对爷爷和父母的关照却从来没有少过,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王万正的侄子小斌(化名)。王万正在会宁的这些年中,爱玩的小斌侄子成了他这里的常客,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加,院子内的一些活老两口已经有点干不动了,在这个时候,小斌总会适时地出现,帮助他们。
“我们这边有很多家庭都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一家兄弟姐妹闹僵的有不少,有些甚至反目,但是我们家没有,这其中我觉得大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斌回忆道,有一句话时常挂在大伯嘴边,而这句话也真实地反映大伯对于赡养老人的态度。
“赡养老人,就是在拷问自己最基本的良心,对老人一定要向打橄榄球一样,你争我夺,绝不能像踢足球一样。”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这些年每当老人病了,王万正都会第一个拿钱治疗,只要条件允许,所有药都要买最好的,老人的衣服、吃喝都要健康、有营养。
“很多人都说,大伯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差钱,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村子里有些家里,这些年挣的钱不比大伯少,但是他们宁可自己住楼房、开好车,但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却不愿多亲近照顾,他们跟大伯比起来,差太多了。”正是受到大伯的影响,相较同龄人,小斌现在对于家里的父母以及村子里的老人们,也多了份关爱和尊重。
“中午羊肉泡馍,自家养的羊,营养、安全。”时至中午,王万正的一锅羊肉汤早已熬制完毕,趁热舀出第一碗羊汤,习惯性地拨去最上面的一层油花,再配上热馒头,王万正小心翼翼地将午饭端到老人面前,看着老人吃了起来,全家人开始了午饭时间,满屋羊肉的香味内飘荡着一股幸福的味道。
文/图本报记者薛长明
文章评论
山
[em]e183[/em]孝心可鉴!自有这样做的道理。但伴随着也有苦衷。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的。
西江青竹
王老师写的真好,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