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教养(深度好文)

个人日记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的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的门帘,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沾上。


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的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的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在丢弃时却可以有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力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的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还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节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保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的多,也可持续的多。


2


即便没能改变,但至少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西方和日本最值得尊敬的不是科技和国力,而是教养汇聚成的社会尊严氛围。


我路过地铁和火车站安检处的时候,看着行李从扫描仪里连滚带爬的翻出来,乘客要像狗一样弯着腰去捡起来。一个有教养的设计者应该把这个台面提高40公分,让每个人可以有尊严的拿起东西;我在金台路等地铁,听见两个法国人在聊天。他们用鄙夷的眼神看着突然插到他们前头的两个人,然后用一种车厢里很少有人懂的语言品评这件事。他们的嘲笑刺痛了我,就像有人问我你们中国人现在还留辫子吗一样。我从来不相信一个外国人会像本国人一样爱这个国家和国家的人民,他们爱的是机会和GDP增速。


教养不是西方价值观的蛊惑,中国2000多年的春秋时代就强调""。那时候西方很多国家还在茹毛饮血。"不食嗟来之食""慎独""黄钟大吕"都显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强调教养的。

教养是一种普世价值:照顾妇女,体谅周到,谈吐文明,举止得体,平静时保持微笑,危难时保持冷静,有爱的能力,重视家庭。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求生,那些看起来更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那些可以独自逃生的妇女选择把人生最后的时刻留给爱人;那些有教养的老夫妇选择长眠海底;那些工作人员选择在沉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



3


教养跟穷富无关。飞法国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的田埂上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所谓教养,简单了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个更好一点的人。


比刚刚好一点的人,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作者/刘主编/来源/他的微信公众号/andaximen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