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净空老和尚慈悲开示:「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許多功夫,化人有許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

净空法师



 图片

 
图片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接著底下一句是:
  【正己化人。】
  前面所講的,都是完成自己的德行,目的是在幫助別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沒有成就,就不能夠教化眾生。所以要想教化眾生,先要把自己修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無論是中國的古聖先賢,印度這些佛菩薩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作法,乃至於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也沒有例外的,所以我們必須遵循這一條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
  前面跟諸位提到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落實,一定是先斷煩惱,成就法門。斷煩惱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們中國人常說:「品學兼優」,然後才能化人。我們身為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眾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薩,所以佛教育的成就是菩薩法界。《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菩薩法界;《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極樂世界不但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諸位都念過「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如果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這一點要特別留意。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無量壽經》經文裡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眾,經文這是第一句。佛是怎麼樣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然後再想想,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為什麼那麼少?稍稍對經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雖然很多,未具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
  普賢大士之德,關鍵在哪裡?就在心量。普賢菩薩的心量是跟虛空法界一樣,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叫普賢菩薩。我們心量這麼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有普賢大士之德,念一聲佛號就往生了,哪裡需要念那麼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應,願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要明白,天天念《無量壽經》,不修普賢大士之德,怎麼能成就?普賢大士之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共同來稱說也說不盡,世尊為我們歸納為十大類,稱作普賢「十大願王」。歸納成十大類,我們修學起來比較方便。
  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意思就是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禮敬諸佛」。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要反省,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個心態,恰恰相反,大不敬。天天兩個眼睛像小偷一樣,專門找別人的毛病,專門看別人的缺點,蒐集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大不敬。你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要說是菩薩行,世間一個善人君子也不會如此。我們讀儒書,會集儒書德行教訓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種遺規》,清朝陳弘謀先生編輯,把儒家的經典,歷代這一些大德們的言行,真實的教誨,分類編輯起來。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指定這本書做為我們學生修身課本。早年我們讀的書,是哪一家書局出版的我忘掉了,字比較小,分量相當多,很厚的精裝一冊。以後中華書局從《四部備要》裡面,抽出來印單行本流通,上下兩冊平裝本,中華書局印的字大,好看。
  看看世間聖賢人是怎樣教導人?我們要常常反省,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來不及了,還專門幹缺德的事情,怎麼能成就?換句話說,世間善人、君子他們的條件,我們都不能夠取得,那距離菩薩、羅漢遠之遠矣!講台上這些技巧,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學到,但是你在講台上要能夠攝受大眾,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了;你沒有真實修持功夫,你就不能夠攝化大眾。換句話說,你所說的話,字字句句從內心裡頭說出來的,不是從口皮上說出來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沒有人相信你;說得再好,人家聽了,一笑了之。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要有真實修行的功夫;自己不正,要叫別人端正,沒這個道理。在災難頻繁的時代,自己沒有能力消災免難,想要幫助別人,也沒有這個道理。——恭录自慈恩上净下空老和尚慈悲开示的《太上感应篇》第55集  
 

 
『正己化人』這一句就很重要了。在本文裡面,從這一句以下,這是講化他。這一句是總說,《彙編》裡面也註得很詳細,什麼叫「正」?「確不可易」,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正」是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我們的信願是在求道,是在求證果。什麼是證果?在佛法裡面,阿羅漢是證果,菩薩是證果,佛是證果。要想求得證果,先要斷煩惱,煩惱習氣不斷,我們的修學就談不上成績可言了。大家都知道,見思煩惱斷掉了,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縱然斷不了,要向斷煩惱這條路上去走,一定要做到煩惱輕了,我們功夫才有成就。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樂了;佛法裡面常講「法喜充滿」,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學得很歡喜,很有受用,同修當中有沒有?有,也不在少數。他們真有這個受用,來告訴我,我也為他歡喜。他得法喜,他真幹!
  從什麼地方幹起?古德教給我們的很多,但是最要緊的還是從「不妄語始」,這是真實教誨。我們修行從哪裡修起?從不妄語修起。符合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修行的綱領,「善護三業」,第一句就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古大德教給我們從「不妄語始」,從這裡開始,跟經訓相應。
  古德又教給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阿彌陀經》上,淨宗法門修「一心不亂」。淨宗修學確確實實目的就是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如何能夠真正成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當然善護三業非常重要。可是從哪裡開始?古人也教給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何必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到處去打聽,那你就完了。
  在早年,我們出家受戒,大概受戒之後的兩年,我們有一個同戒的師兄(覺斌法師),他受了戒之後不久,大概是半年的時間,到南部去閉關。很好,我們很羨慕他,有這麼個福報閉關。過了一年,我有個緣分到南部去,我特別到關房去看他。他閉關的時候,向我借了一部《中觀論疏》,分量並不很大,線裝書十二冊,他要到關房裡面去看。過了一年,我說:「戒兄,你向我借的書看多少了?」他說:「第一本還沒看完。」見了面之後,給我說天下事,說道場、說法師,他在關房裡消息怎麼那麼靈通,我在外面都一無所知。聽他給我講新聞,那閉的是什麼關?所以一點成就都沒有。以後他跟白聖法師到南洋檳城極樂寺,白老是住持,請他作當家,在這邊沒多久就過世了。人是個好人,跟我交情也不錯,就是喜歡打聽。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他煩惱多,心定不下來。
  我們同修不論是出家、在家,清淨心重要,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知道那麼多幹什麼?很多人都曉得,多少人給我寫信,那些信我不看的。為什麼?我不想知道那麼多事。寫信給我幹什麼?老實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講經已經是多事了,還要搞這些不相干的事,大錯特錯!認識的人愈少愈好。我給你們看我身上帶的電話號碼的小本子,只有二十幾個人,這是有時候聯絡,非要記得的不可,我才記住,不需要的我不記。我們學會的、居士林的,我們樓上的電話號碼、傳真,我都不知道,記這個幹什麼!人的名字我也記不得,見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不相關,一個人多自在!如果記幾個人名字,為什麼不記幾個佛菩薩的名字?跟佛菩薩做朋友,跟佛菩薩打交道,我們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訓,常常記在心中,依教奉行。他們的教誨,都是幫助我們得「覺正淨」,這是真實教誨。
 图片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過失,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播是非。修行人為什麼不成就?你聽聽,在一塊所講的都是是非長短。前面我看到有一則公案,我也跟諸位提起過。他說有一個修禪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的時候,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是什麼緣故?最初這兩個禪師在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他們兩個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話家常之後,他們兩個在講是非,妖魔鬼怪來了。所以常常講是非、論短長,你要曉得你的周邊都是妖魔鬼怪,沒有護法神。如何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這是感應道交,我們起心動念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應。妖魔鬼怪從哪來的?你自己把他招來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把他找來了。起一個惡念,說一句惡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來。修行人幹這個事情,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
  所以古人講的教訓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時煩惱少」,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著知道。不需要認識的人,少接觸,接觸沒有好處,是非多。古時候修行人,為什麼選擇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心清淨,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環境,最不好環境裡面,你還要到處去打聽、到處去鑽營,這怎麼得了?你沒有成就的指望了。
  所以我們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訴我們。四大天王的表法,我們要明瞭,他教我們怎樣護自己的法,我們要學。彌勒菩薩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賢的心,量大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最後的三大士: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最後善財童子參訪這三位菩薩,用意很深很深。彌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量不大,智慧不能圓滿;智慧的落實是普賢菩薩。末後用三大士代表大圓滿,我們讀經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樣去學習。
  這一句四個字,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要用幾次的時間,跟諸位同學共同來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恭录自慈恩上净下空老和尚慈悲开示的《太上感应篇》第55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化他,總說意趣是:
  【正己化人。】
  註解裡面說得很好,「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許多功夫,化人有許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這些話都說得非常肯定,要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幫助別人,就非常困難,當然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事與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夠得到大眾的尊重。不但大眾對你尊重,鬼神也對你尊重,冥冥當中自然得到擁護,更能得到諸佛護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想學,很願意學,為什麼學不來?學不來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都是被這樁事情障礙住了,所以要想自己心行得正,必須要把這些障礙捨掉。
  可是有些同修說,我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說,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沒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的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點難處都沒有。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既深又廣,很難明瞭,所以佛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尤其專說這一樁事情,就是《般若經》。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佔二十二年,幾乎佔全部時間的一半。用這麼長的時間,苦口婆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修行菩提道上就沒什麼大障礙了。
  菩提道是什麼道?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我們生活在朗然大覺之中,對人對事對物都不會迷惑顛倒,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種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活動,就是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我們學佛目的也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們,這個觀念就錯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當然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也就是對人生的看法,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智慧。有了智慧,還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麼?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功夫。煩惱習氣無始劫來養成的,必須要克服。儒家講「習性」,習慣成自然,這個習性很可怕、很麻煩,很不容易斷掉。可是要不斷掉,雖理解也沒用處,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三惡道怎麼去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觀念、這些行為是墮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了、捨掉了,這才不會墮三惡道。可是幾個人能消除得了?為什麼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自自然然生起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這個麻煩可大了!
  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這一句話說得好,一定要做一個轉變。在功夫上講,要轉惡為善。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從行為上轉起。以往我們念頭是為自己,行為都是為自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一切眾生想,世間可憐的人太多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可憐?沒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積德,惡因感受的果報,雖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們看到了,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
  釋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般學生,不是不能過一點富裕的生活,他辦得到,輕而易舉。他是王子出身,國王大臣是他的護法,物質上要什麼樣的享受,對他來說都不是困難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去托缽?為什麼去過那麼清苦的生活?沒有別的,無非是想省一口飯,給那些沒飯吃的人,幫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幫得到?給諸位說,真能幫到,減損自己的物質受用,幫助那些缺乏的人。這個心,我們就沒有,那菩薩行當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這個心,這個心是純善之心,純善之行,所以感動天龍善神都護持,一生當中教化眾生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才有真正的功夫。

                     
——恭录自慈恩上净下空老和尚慈悲开示的《太上感应篇》第56集
 

 
 

 我們今天在物質上的受用,以飲食來講,三餐飯還不飽,還要以零食來補充,這是什麼原因?這個身體就是業障身,心有業障,身也有業障。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飲食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不斷的在運作,需要能量補充,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業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補充少了他就會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的人,工作一樣正常。
 
  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裡?學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常講胡思亂想。修行人跟一般社會大眾比,心地總比較清淨,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補充的就少。世尊為我們初學的人示現,教我們把一切憂慮牽掛這些煩心的事情放下,因為那都是不必要的,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漸就減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夠了,這一餐不吃也沒有關係,也照樣的去運作,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心非常清淨,妄想雜念幾乎沒有了,他的能量補充,一個星期托缽一次,也就是一個星期吃一頓飯。他那一頓飯,一個星期夠了,那個養分足夠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羅漢的心還要清淨,半個月托一次缽,兩個星期吃一頓飯,他也夠了。實在講,佛與法身大士他們要不要飲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斷掉。佛陀在世是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的,要是在他那個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斷掉。完全斷掉,我們凡夫看了做不到,那還得了嗎?所以告訴我們,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夠了,修清淨心重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用禪悅,用法喜,用清淨心,來滋養你的身體,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這都是行門上的功夫。
 

  這個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鍊清淨心,鍊清淨行。清淨心,清淨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頭要斷掉,常常保持正念現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這是正念。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不知道念佛的好處,我們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處,也能夠學習效法我們念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事說不盡,但是只有一個目的,最後誘導他念佛。這個目的是純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寬宏大量,要認識大體,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情欲;隨順自己的情欲,就是隨順煩惱,你會做錯事情,佛家講你會造業。
图片 
 

  在日常初步功夫,我們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斷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毀譽,遭到別人毀謗,或者是有人對你的讚歎,毀譽不動心,你的心慢慢就會清淨。沒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沒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認識。古人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清淨?你的心不清淨,你的淨業就不能成就。我們希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早一天親近阿彌陀佛,「心淨則佛土淨」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條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效果在哪裡?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心裡面才有雜念,「阿彌陀佛」提起來,雜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妄想雜念不起來了,你的功夫成就,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斷,功夫當然不得力。
 

  有人問:「學教也分心,是不是雜念?」學教要為自己名聞利養是雜念,學教是為光大佛法、普度眾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為自己,我為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正念現前。如果為自己名聞利養,那是輪迴的念頭;講經說法還是造輪迴業,是輪迴業裡面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沒有分,那到哪裡去?惡道裡面去享福了。總之,弘法利生是修福,過分重視自己的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到畜生道裡享福,餓鬼道裡享福,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諸位想想,安世高當年他的同學是[共+阝]亭湖的龍王,墮畜生道,得蛇身。他造的什麼業?他是出家人,明經好施,佛法的道理通達,又喜歡布施。自私自利沒放下,托缽托的這一頓飯,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裡面不太舒服,就造這麼個業,來生墮畜生身。畜生福報大,他明經,他有智慧,所以墮畜生身作龍王,很靈。他有智慧,很靈!這是他明經。一千里內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養他,有福!這是他喜歡布施。去當龍王,苦不堪言!安世高去度他,給他講經說法,勸他回頭是岸,《安世高傳記》寫得很清楚。
 

  小小不如意、不滿意,明經好施還要墮三途。我們今天經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氣比他大得多,你將來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決定不如他。所以想想這些事情,實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頭,就不敢起個惡念,不敢有惡的行為。所以傳記多讀有好處,能夠時時刻刻警策自己,勉勵自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恭录自慈恩上净下空老和尚慈悲开示的《太上感应篇》第56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