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写不好是这85句话没读透

个人日记

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 秦 李 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 秦 李 斯-朱文長《墨池編川》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受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蕭何《佩文齋書畫譜川》
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有法焉,而況書乎! 漢 揚 雄《法 言》
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 漢 崔 援《草 勢》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漢 趙 壹《非草書》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您性,然後書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漢 蔡 邕《筆論》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漢 蔡邕《筆 論》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漢 蔡 邕《九 勢》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漢 蔡邕《九 勢》
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三國 鐘 繇《筆 法》
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駕,舒翼未發,復舉還安。 晉 索 靖《草書勢》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福,莫重於銀鉤。 晉 衛鑠《筆陣圖》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 王表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晉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晉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末作之始,結成思矣。 晉 王羲之《書 論》
藏骨抱筋,含文包質。 晉 王羲之《用筆賦》

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 晉 虞安吉-李世民《指 意川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南北朝 王僧虞《筆意贊》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南北朝 袁 昂《古今書評》
敏思藏於胸中,巧態發於毫銛。 南北朝 庚肩吾《書品》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唐 歐陽詢《八 訣》
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啒吻而嶱嶪,麗則績靡而清遒。 唐 歐陽詢《用筆論》
兵無常陣,宇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雲字無常定也。 唐 虞世南《筆髓論》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 唐 虞世南《筆髓論》
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茍涉浮華,終憎於斯理也。 唐 虞世南《筆髓論》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 唐 李世民《指意》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靠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唐 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 唐 孫過庭《書 譜》
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 唐 孫過庭《書 譜》
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唐 孫過庭《書 譜》

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吝筌蹄。 唐 孫過庭《書 譜》
知者博於聞見,或可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資,必不能得。 唐 張懷瓘《文字論》
舉措合則,起發相承;輕濃似雲霧往來,舒捲如林花間吐。 唐 蔡希綜《法書論》
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 唐 張 旭。明代潘之宗《書法離鉤》
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唐 懷 素,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川
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者矣。 唐 李陽冰《上採訪李大夫書》
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霍霹需,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償,一寓於書。唐 韓 愈《送高閒上人序》
法成之後,字體各有管束,一宇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 唐 張敬玄《纂言上?張敬玄論》
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 宋 歐陽修《試 筆》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 宋 歐陽修
明窗淨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宋 蘇舜欽(見歐陽修《試筆川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宋 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
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誅,理固然也。 宋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後》
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唯籲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渭竊斧者乎,亦真爾也? 宋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後》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閥一,不為成書也。 宋 蘇 軾《論書》
筆成家,墨成池,不及蠢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宋 蘇 軾《題二王書》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為行、草,猶末嘗莊語而輛放言,無足道也。宋 蘇 軾《跋陳隱居書》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宋 蘇 軾《書吳道子畫後》
故其為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讀,如其為人。宋 朱文長《續書斷》
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宋 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捲尾》
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閒淆,乃入微耳。 宋 黃庭堅《論捌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宋 米 芾《海岳名言》
草書若不人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宋 米 帶《論草書帖》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宋 姜 夔《續書譜》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宋 姜 夔《續書譜》
凡宇之為體,緩不如緊,開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輕,古人之筆莫不皆然也。宋 黃希先《論學書》
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俗氣而暗合書法,玆胸次使之然也。 宋 佚名《宣和書譜》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元 趙孟頗《定武蘭亭跋》
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 元 趙孟順《定武蘭亭跋》
學者從有筆墨處求法度,從無筆墨處求神理;更從無筆墨處參法度,從有筆墨處參神理。 明 王 紱《書畫傳習錄》
高書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書。 明 徐 渭《題自書(一支堂帖)
學書當兼收並蓄,聚古人於一堂,接豐採於幾案。 明 屠 隆《考巢餘事》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常謂一法不通,儒者所恥;若一體不通,亦書家所恥也。 明 趙宦光《寒山帚談》
欲書必舒散懷抱,至於如意所願,斯可稱神。書不變化,匪足語神也。 明 項 穆《書法雅言》
凡欲學書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專一,次段要廣大,三段要脫化。 明 倪後瞻《倪氏雜著筆法》
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 清 王 鋒(見《中國書論輯要川
寧拙毌巧,寧醜毌媚,寧支離毌輕滑,寧直率毌安排。 清 傅 山《霜紅龕集》
志學之士,必須到愁慘處,方能心悟腕從,言忘意得,功效兼優,性情歸一,而後成書。清 宋 曹《書法約言》

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為不居內外及中間也。 清 張 照《天瓶齋書畫題跋》
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清 鄧石如(見包世臣《藝舟雙樣川
毫端變幻,出於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清 伊秉綬《默鹿集錦》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呵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 清 朱履貞《學書捷要》
學書有捷徑。古人居則畫地,廣福步;臥則畫席,穿表裡。以此惟之,則學書者不必皆筆也。 清 朱履貞《書學捷要》
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清 包世臣《藝舟雙楫》
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人肝脯,每換後帖,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 清 包世臣《藝舟雙楫》
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切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闢門徑。清 梁巘《評書帖》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 清 梁巘《評書帖》
牽絲有形跡,使轉無形跡;牽絲為有形之使轉,使轉是無形之牽絲,此即不著紙處,極要留意。 清 蔣 驥《續書法論》
心聲心畫,元可矯為,然非刻苦用一番精力,雖人已成就,不見得全能搬移到紙上。清 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集》
臨碑旬月,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學問,已可成家。清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清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清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