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中》

美图美文

 《三》幻境警句

 

图片 

 

    曹雪芹一直都把宝钗和黛玉相提并论的,无论宝钗的美丽和文采,她都不在黛玉之下的。当黛玉初露才华之时,宝钗也写了一首诗,元春看了便评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已经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华归纳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再后来,在结海棠诗社的时候,宝钗的诗和黛玉的诗作又被李纨所评价“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如此看来,李纨也把宝钗和黛玉的才华平分秋色了。没想到探春却心直口快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而宝玉听了,便担心黛玉没面子,也怕她生气,于是赶紧说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这样,很巧妙地替黛玉打了个圆场,让她下了一个台阶。你看,是谁说宝玉蠢呢?我看他一点也不傻的,只是有时候喜欢装疯卖傻罢了。

      关于黛玉和宝钗,曹雪芹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喜欢把她们两个相提并论。对于宝钗的描写,曹雪芹写道“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样的描叙,分明是说宝钗胜过了黛玉。《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谜语。书中太多人物和事情都令人费解,也许真正的答案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就像他在书中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谓虚虚实实难分,真真假假难辨。幻境警句表明是暗示着宝玉,其实是曹雪芹留给着我们后人的一些警世之言。

      小说第五回中,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着了,而且做了一场似假疑真,迷惑不解的的梦。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看了所谓的“薄命司”里“十二钗正册”图,第一副就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很明显提及了小说中两位最主要的女人,那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 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典故来自《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曹雪芹把宝钗比作是乐羊子妻,喻其品行高洁,暗示她日后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咏絮才”这句当然指的是黛玉。“玉带林中挂”,很惊奇,我们把“玉带林”三字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的名字了,由此可见曹大才子当年可谓是何等用心良苦啊!“林中挂”,如果这真是向我们预示了黛玉死亡情形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为后来黛玉是上吊身亡的。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推断,我也不知曹雪芹是否真的有这个暗示,因此不敢妄断,故暂且就一笔带过吧。“雪里埋”,这也是昭示着宝钗今后身亡大雪地里的情形。总之“薄命司”里的十二钗的命运,还是应了那一句古话——红颜薄命。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实质上还是曹雪芹写的,他之所以在小说的前期写下十二钗的判词,那就是为他日后这些女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些判词相当关键的,也是断定后来高鹗后续四十回中,究竟有没有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创作最好的字证了。

    我们再来看太虚幻境里的《红楼梦》十二支歌曲。头一首《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怀金悼玉”我理解为宝玉感怀宝钗,而又深深悼念黛玉。这还是我所赞成的宝钗也许死在风雪之中,黛玉或许在曾经葬花处上吊之说。

   接着是《终生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其实是借宝玉的口吻,说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宝玉的内心独白。金玉良姻是说宝玉和宝钗的理所当然的婚姻,一个佩戴着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的美玉,一个佩戴着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样的璎珞项圈。而木石前盟是说的黛玉和宝玉之恋情,是三生石上的盟誓,是前生的约定。“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是说宝玉和宝钗虽然成为夫妻了,但这其实是违背了宝玉的意愿的,因为宝玉的心中是爱着黛玉的。“平”字我们可以理解为“颦”,也就是暗指黛玉的。小说三十六回中,宝玉在房中睡着了,却说起梦话来了:“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再看到的就是《枉凝眉》的词曲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关于这首曲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得到最多人赞成的意见,那就是说这首歌曲写的是黛玉和宝玉。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的,比如刘心武先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这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不过我还是支持大众的看法的。不是说我这个人喜欢随波逐流,我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这样说的。“凝眉”就是皱眉忧愁的样子,这只能是黛玉。“枉自嗟”也是说的黛玉。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小说六十三回里,因宝玉过生日,众姑娘在怡红院里开夜宴嬉戏。黛玉抽取了一签,上面写的诗就是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再看“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这一句已经点明的非常清楚了,黛玉是来偿还眼泪给宝玉的,不是她这样的哭,还会有谁呢?

   

《四》多愁善感

 

图片  

 

   《红楼梦》不知有多少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子,可是偏偏一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却能受到众多人的喜爱与青睐。我们喜欢她的美丽,欣赏她的才华,同情着她的身世和叹惋着她最后的命运。黛玉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心眼虽多,但为人真诚,绝不是一个善于心计的女子。总之她的一切细细读来,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感伤。但她还有一点也能引起我们的怜惜和喜爱,那就是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了。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多情也好,多愁也好,这样的性格未必不是好事。这样性格的人,虽然内心比较封闭,但心灵透明,思想纯净。黛玉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该爱就爱,该恨就恨。对宝玉的爱就这样简简单单,痴情纯粹。

   黛玉为什么会多愁善感呢?那是因为她那寄人篱下自感凄凉的身世和父母双亡的遭遇,还有就是和宝玉的一番缠绵而不知是否有结果的爱情,这些都是导致她多愁善感的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她天生的忧郁。黛玉认为“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所以了解她的人当然是黛玉身边的两丫鬟——紫鹃和雪雁。她们就非常地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 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小说的第三回就写了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他的心可是女娲娘娘赐的七窍玲珑之心。比干的心和唐僧的肉,这些可都是妖精们连做梦都想吃的补品。而曹雪芹偏偏把黛玉的心说是比这个比干还要多一窍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是说黛玉有治国之才?还是说黛玉的心眼较多?哦,比干的心才七窍,你就有八窍了,可见黛玉你真真是不寻常之人了。她曾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这是黛玉和宝钗交心的话。还有宝玉有一次去看黛玉,小说中关于宝玉有段心理描写的文字“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宝玉还对湘云说过“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宝玉对黛玉多心的毛病非常清楚。

   黛玉在经过梨香院的时候,听见梨园戏子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曹雪芹这段精彩文字的描叙,其实正是借那些戏子们的嘴,唱出了黛玉的心声。这也是黛玉多愁善感,为情所痴为情所困的真实写照。独自一个人,看见春残花落,心中是无比的感伤和失落,而多愁的黛玉却想到了葬花,并写下了著名的《葬花词》。这首词可以说是黛玉发自内心的极度悲伤之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何等的愁怀和奈何?

   宝玉因遭他父亲的痛打,所以贾母、凤姐、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去看望宝玉的时候,这又引起了黛玉的愁绪。她想到了自己父母的不在,心里暗叹有父母的人该多好啊!如果黛玉生在如今,恐怕此时也会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乖宝”的歌曲的。回到潇湘馆中,看见了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 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黛玉曾对湘云说过“事若求全何所乐?”黛玉是一个比较感伤但又以知足为乐的女子。其实谁又愿意每天愁眉苦脸的呢?人生不如意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只不过凡事不要去勉强,顺自其然。黛玉的多愁也不是突然性的,而是她骨子里所具有的那份天性。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个人低调一点,多愁一点,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她还对湘云说过“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不过像她这样过于的多愁善感就不好,起码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五》偿还眼泪

 

图片

 

      清朝有个名西园主人的,他认为大观园里的女子皆不如林黛玉。他写道“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不过也有不怎么喜欢黛玉的,这不,在清朝有个叫王雪香的,他在《石头记评赞》一书中却评黛玉是“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的确,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但说黛玉无德,这个说法不免有些过份和武断了。就连曹雪芹自己评黛玉也只是说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那份清高罢了。人家黛玉只不过是一普通弱女子,为了爱情有时是有点小心眼爱吃醋,好生气还经常哭,这也是很正常的吧?

      关于黛玉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里的哭,我想还没有人去数一数她究竟掉了多少次眼泪的吧?我觉得大致是这样的:黛玉是在小说的第三回里出场的,所以她最初的哭是在扬州离家的时候,与父亲是洒泪拜别而哭。哭的第二回就是来到荣国府里,当她的外祖母也就是贾母,把她揽入怀里一声声“心肝肉啊”什么的叫唤她时,黛玉忍不住哭了个不止,母亲不在了,看见外婆焉能不哭?接着就是宝玉听说她没有一块同样的玉时,宝玉气得把玉摘下来摔了。后来黛玉回到房中,想着‘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于是又掉了眼泪。就是说在小说的第三回里,黛玉就哭了三回了。第四次的哭那就是因为宝钗的出场,因为黛玉性格较为内向,一般不喜欢说话,尤其是初来乍到,和别人又不熟,所以她难以和其他人接近。而宝钗落落大方,开朗豁达,她虽然比黛玉来得晚,但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和其他姐妹丫鬟什么的打得火热了。因此,黛玉难免有些嫉妒和生气,想着想着就在房中独自流泪了。(真是小女人,呵呵,反过来想也觉是她可爱之处)

      第五次哭那就是黛玉从扬州奔丧回来,黛玉见了宝玉便大哭了一阵。第六次是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亲自制作的荷包拿去送人了,虽经宝玉解释说没有,但宝玉又故意说气话还给她荷包,所以黛玉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第七次就是因为宝玉对她说“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宝钗)那里一趟。”黛玉听了便生气地回到了自己房中,宝玉才追了过来,宝钗接着跟来又把宝玉拉走了,这时的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黛玉第八次的流泪,那就是因为听了梨园戏子唱《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由得想起《西厢记》书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九次就是因为宝玉对黛玉说了句《西厢记》里的唱词:“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因为黛玉是很害羞的,生怕别人听见了,所以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第九次的哭算是连在一起的,可分三小段。那就是黛玉去找宝玉,来到怡红院敲门,晴雯没有听出来是黛玉的声音,便答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滋味,不禁滚下泪珠来。而此时又听见屋里有宝玉和宝钗的笑声,更加是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接着回到了房中,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 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至第十次的落泪,那就是黛玉葬花时之哭了。书中说“宝玉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第十一次,就是黛玉生气不理宝玉,宝玉对她说“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完宝玉先掉了眼泪。黛玉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第十二次之哭,算是非常厉害的了。那是黛玉中暑了,宝玉去看她。黛玉却对宝玉说”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本来有事烦心,听黛玉这样一奚落,也来了气,于是和黛玉发生了口角。后来宝玉气得又摘下玉来狠狠的摔,黛玉伤心大哭,肚中刚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此时的黛玉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第十三次掉泪是后来贾母知道他们闹别扭的事情了,说她他们是“不是冤家不聚头。”黛玉听了,不觉潸然泣下。第十四次的流泪,是闹了别扭过后,宝玉来看黛玉。黛玉见宝玉来了,由不得伤心,止不住滚下泪来。

     第十五次掉泪,那是黛玉在内心想着和宝玉之间的爱情而有感所发“你(宝玉)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看来,此时的黛玉已经预感自己不久会如桃花薄命了,甚怜惜!第十六次流泪,这对黛玉来说是最具有意义的流泪,因为这次不是黛玉因为生气或者伤感而流泪。那是因为宝玉劝她说“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听了这番话,和宝玉深情对视,感觉心灵在撞击。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

    黛玉第十七次掉下眼泪,那是因为宝玉被他父亲痛打后。黛玉去看望宝玉,只见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淤血。黛玉心疼地哭了,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第十八次掉泪,是黛玉在潇湘馆里,宝玉差晴雯送来了两块旧手帕。黛玉不由得五内沸然炙起,在手帕上写了三首诗。作者在这里虽然没有描写黛玉的哭,但从她诗中的句子里,我们寻到了泪痕。如“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第十九次的流泪,是黛玉看见王夫人邢夫人还有周姨娘去看望杖伤的宝玉,她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又是泪珠满面了。第二十次算是黛玉写那首《秋窗风雨夕》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诗中找到泪痕“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第二十一次是黛玉躺在床上,心里羡慕着宝钗有母有兄的,又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再加上听见窗外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第二十二次流泪,是黛玉想起众人皆有亲眷, 独自己孤单,无个亲眷,不免又去垂泪。宝玉为此好言相劝了她许久,她的泪水才止住了。

     第二十三次流泪,是因说起了起了宝琴,黛玉联想到自己没有姐妹,不免又哭了。宝玉还说她是自寻烦恼,黛玉却说自己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第二十四次是紫鹃带回了宝玉说的肺腑之言“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黛玉听了,为此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第二十五次流泪,是紫鹃为了劝黛玉要珍惜和宝玉之间的感情,对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待紫鹃睡了, 她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第二十六次流泪,是黛玉看见宝钗靠在薛姨妈怀里撒娇,心里十分羡慕,于是对薛姨妈流泪叹道:“她(宝钗)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第二十七次流眼泪,是因为黛玉看见宝玉比以前也瘦了很多,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第二十八次流泪,是宝钗给黛玉送来了很多家乡的器物,黛玉触物伤情, 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禁又泪痕满面。第二十九次是宝玉误会了黛玉,以为黛玉嫌宝钗带来的东西少了,便劝她说“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黛玉听了,便说“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我有我的缘故, 你那里知道。”说着,眼泪又流下来了。第三十次流眼泪,那是在中秋月圆的晚上,黛玉不觉对景感怀,独自俯栏垂泪。

     也就是说黛玉在《红楼梦》小说的前八十回中,应该是流了三十次眼泪的。只可惜,曹公早逝,我们无法看见原著中在以后的回合里,黛玉又为情流了多少的泪水。我们只能从太虚幻境里的十二支曲子唱的:“欠泪的,泪已尽”  中去感受黛玉的那份真挚和感伤。 

       黛玉曾说过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李商隐就是一个喜欢写情写泪水的高手。他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成了千古名句,这与黛玉泪尽而亡恰是一个惊人的预言。他的“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也正道出了黛玉无限的泪水。泪水,是一个人内心情感抒发的最好的证明。懂得流泪的人,是真正有血肉有灵魂的人。为什么女人比男人要可爱呢?那就是因为女人爱哭爱流泪。

(青若,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