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荀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王安石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绪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苏轼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从古至今,中国有关忍耐的名人名言可谓是数不胜数,可见中国的忍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化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这个字当属“忍”字——“忍”乃是汉字中的会意字,心字头上一把利刃,其意义不言自明。在说文解字中,忍字的意思是谦让不争之意,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为精华的内涵。
中国的忍文化,对国民影响力极大,个人成败与国家兴亡,无不讲一个“忍”字,甚至能不能忍还成为衡量一个人修养的标尺。忍耐,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忍受”,二是“继续做下去”。前者意味着无可奈何地承受自身的痛苦。这是懦弱的表现。后者表示不屈服于种种障碍,继续不停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中国人的忍,体现在“忍受”上,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大度;而体现在“继续做下去”上,则是一种强大无比的韧劲。但凡成功者都属于后者。
有人说:“能耐,就是能够忍耐。”这话虽有些极端,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忍耐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但如果不懂得忍,那他往往就是冲动的座上宾。
很多人认为“忍耐”是没出息,是忍气吞声。这显然是对“忍耐”的误解。真正的“忍”绝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委曲求全,而是对人宽容、对己的克制和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才是中国“忍文化”的真谛。
真正的“忍”是一种理性而睿智的人生智慧——忍耐不是沉沦,而是等待,是审时度势,是对大势的清醒认识,是奋起前的沉默。
真正的“忍”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也不管面对尘世的浮华或人间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
真正的“忍”是韬光养晦、积聚能量的人生谋略——在隐忍中进取,在等待中崛起。
真正的“忍”是识大局、明大体的克己负重——权衡利弊,保全自己,忍便是由弱到强、克敌制胜的最佳战略。真正的“忍”是最博大的包容——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流,“忍”更让你广结善缘,拓展人脉。
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从古至今,能够隐忍的人,通常都能功成名就,甚至流芳百世,取得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可以说,忍耐是欲成大事者必须修炼的高超境界和不凡品质。
没有忍耐,你可能无法坚持寒窗苦读,难以掌握充足的学识;没有忍耐,你就无法面对困境,难以磨砺身心;没有忍耐,你就无法赢得积弱成强的时间;没有忍耐,你就无法认清自己,更无法认清局势;没有忍耐,你就不能很好地构筑人脉;没有忍耐,你甚至不可能有夫妻和睦的生活。因此,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威功,你首先就要学会忍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