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空:掌握“不自知”论,会很快证果!
手机日志
我们大多数学佛人,平时学佛的方法,都是在外围打转,没有直接切入佛法核心,因此学得很累,学得很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证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证入极乐世界。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以下这个理论,你会觉得佛法非常容易学,而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证果。
这个理论就是“不自知”论。我们用手电筒来作比喻。手电筒只能照别人,却不能照手电筒自己。这就是不自知,不自照。我们心的任何一个状态(每一个识),都具备这个特点。比如意识,它现在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一顿美餐,完全乐在其中,根本不会知道这是我在享受,也就是说,此时只有作用,而显现不了作用的主体,这就是“不自知”。
我们在《佛学要旨心地法门》中画的那个双层灯笼,里面的蜡烛,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外面的两层灯笼纸,就是我们的第六第七识,我们平时的人就生活在外面,现在怎样才能回到里面呢?
我们的每一个识不是都具有“不自知”这个特点吗?那么为了解放它,为了一层一层向灯笼里面进,那就用其他识来照他。比如意识,现在正沉浸在美好的沉思中,正在做白日梦,那就用第七识的分别我执来照他,这样就能把它,从沉思中解救出来。
所以,你要经常暗示自己,吃饭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吃饭,贪图美味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贪图美味;赏花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赏花;说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说话;沉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沉思;走路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在走路;昏沉打瞌睡的时候,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正在打瞌睡等等。
如此这般,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牢牢地抓住和应用我执,千万不要须臾舍离,这就是让心定于一个识(定),并用这个识去破另一个识(慧)。只要能这样,你就绝对不会跟着感觉(意)走。
禅坐时也是如此,住(定)于我执观(慧)念头(意的相续性),念头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念头来了,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昏沉来了,腿痛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腿痛了,你所要做的就是知道和监督意根此时的一举一动,你的角色就是一个监察员,就是一个侦察兵,就是一个执行特别任务的特务。只要你能忠于职守,你将很快突破意识这一层灯笼纸,你会发现念头再也不会出现了,意识终于老老实实地伏下了。接下来该解决这个我执了。
只要再突破我执这一层,你就进入了灯笼里面,你就证到了真心,你就来到了诸佛净土。怎样解决?同样用“不自知”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时候如果你用我执来断我执,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因为不自知的原因,我执此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我执。
许多人的修行就错在这里,他整天在努力地断我执,这就像让手电筒照自己,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人觉得学佛太难太难,这个我执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断掉。这就是理论上的混沌导致修行上的不得力,问题就在于:对佛陀所讲的理论,没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系统的掌握。用什么来断我执?当然不会用我执了。
那现在只能用真心了。真心是什么?经典告诉我们是大慈悲。因此这时候就用无我大慈悲。当你发起无我大慈悲观的时候,分别我执识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就剩下孤零零、赤裸裸的如来藏了。你终于来到了灯笼里面,回到了能让你常住的老家。
如来藏同样不自知。当你来到如来藏中,你的思想很活跃,一切都清清楚楚,和以前所不同的是你失去了爱恨情仇的能力,但是你绝对不可能知道这就是如来藏,只有当你从如来藏出来时,在那个让你吃惊的心动产生后,在那第一个念头“我”产生后,在那一对对念头相继产生,和相续念像瀑布一样不断相续起来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竟然还有这样一种状态。
原来一直都白活了,原来一直都活错了,因为你曾经从来都是把“我”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但现在你发现原来真我是无我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念头。在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因为你发现,人本来就有这种状态,即使你不学佛,也丝毫不会少,现在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毫无所得。这是一种很深的失落感,以至于你一点儿都不想去告诉别人,因为人人都有啊,你不说人家也一点不少啊,何必多此一举。
到了这时你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弘法其实都是戏论,因为你无非是在告诉人家,他也长了个耳朵。所以,此时你一点都不想去告诉别人。这种想法会很长时间占据着你的思想,经过很长时间的斗争,你才决定告诉别人,因为你不说,他就不知道原来人还有这样一个状态。
不要认为开悟的时候你会高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会深深的失落,这就是无所得,有所失的感觉,你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所谓叫做佛果的东西,它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有的人到了此时,甚至会哭出来,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打击越大。
所以,一个开悟的人心境是非常平静的,他丝毫不会以此为自豪,更不会津津有味地向别人提起,因为只有疯子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长了个耳朵。为什么有的人会高兴呢?因为他没有真正证入如来藏,他落入了偏空或者其他,因而他是有所得的,只有有所得的人才会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就象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一样,因此他会控制不住地哈哈大笑。
将来你会发现你证道时的心态和佛陀证道时的心态完全一样,一丝一毫也不会错,正所谓:千人一面。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任何人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证道的情形绝对不可能和佛陀证道时的情况不一样,千佛万佛也必然如此。如果你证悟的情况和佛陀的不一样,那你肯定错了。这就是真理,真理具有无可争辩的严格的可重复性。
下面把“不自知”理论应用的步骤作个总结:
提起我执,应用我执:这时候要时时提起我执,用我执这个手电筒去照“意的相续念”,只要你去照,你就会发现意的相续念这时候会像露水珠见到太阳一样烟消云散,再也不会相续下去了,离开了相续念的你,此时甚至会感到一时很难适应,你需要有很长一段调整适应的时间。
无我大悲,断掉我执:在这里要住于无我大悲,只要你观无我大悲,我执就会立刻消失。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用一个识去打掉另一个识。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观心,一点不错,的确是这样,佛法是圆满的,不需要我们再去发明什么,一切方法和最好的方法,佛陀都告诉我们了。
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整理出一个让现代人一目了然的系统,从而不至于面对浩繁的典籍无所适从,甚至走冤枉路。用“不自知”论指导学佛,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容易,人们之所以感到很难,那是因为走错路了,走了一个很大的冤枉路,是哪些冤枉路呢?
因为许多人并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观心法门,所以,佛陀在无奈的情况下教给我们禅定法门,这是一个外道也有的东西。禅定,其实是在意的相续性上用功,其实也是一种相续念。人们在散乱心的状态下,相续念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内容不一样,因而能引起你的兴趣,使你不停地轮转下去。
但在禅定时,你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完全一样,比如都是咒语或佛号等。这是它们的唯一区别。因为你是在意上用功,根据“不自知”理论,你此时并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意上用功,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因此,你绝对不可能夹杂进一个消灭自己的念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现在就住在意的相续性上,所以,你不可能主动去断掉意,你会一直一心不乱下去。
这样就出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缘,你会一直在这个旋涡里轮转下去,那么你即使到了很高级的禅定,你也不可能摆脱意,因为你不自知。
这样你极有可能着魔,因为所谓的魔,也是意的产物,你和他们拥有了同样的基础,因此必然会结出同样的累累硕果,那就是魔。而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就绝对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所以,佛陀才重点向我们推荐观心法门,就是因为观心法门快捷、稳当,甚至不需要别人在你面前指手画脚,禅定就不行了,就必须有过来人一路相伴。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是定慧等持的,在这里你一直专心地住于一个识,这就是定,你用这个识去照、去消灭另一个识,这就是慧。正是因为定慧等持。真正的定慧等持只有如来藏有,这里仅是相似而已,所以不会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禅定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欲界定在初禅以下,虽然说是初禅前的一个阶段,但是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禅定。我们平常说的要培养定力,指的是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有定力,同时心不死,具足慧力,可以说是定慧等持的。
因此,这里是开悟的一个关键,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牢牢把握的,所以不要因为禅定会出问题而连欲界定也不要了,那就失去了开悟的最起码的基础。
一个人在轮回的烦恼中时间长了,忽然一下子来到如来藏中,他发现现在再也不能爱了、不能恨了,以前那种波涛汹涌的心,现在再也无法大浪滔天了,所以,此时他对以前的状态,还有一种怀念,就像一个人爱怀旧一样,这就是习气。在习气的作用下,他会时不时地从如来藏出来玩一会儿,这时候的他可以用“贪玩”来形容。既然出来了,再怎样回去呢?他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回去:
1、 对于位次高的菩萨,比如七地,他只需想一下如来藏的情况就可以立刻回去,这就是作意,他不需要有所缘,因为此时的他一方面定力具足,另一方面他对如来藏甚为熟悉,因此,只要与如来藏相应,他就能立刻回去。
2、对于位次比较低的菩萨来说,因为他对如来藏的情形还没有做到像对自己故乡那样熟,同时他一直以来都是把六道轮回当作自己的老家,所以他无法通过作意重新回到如来藏,只能通过我们这里说的“不自知”论,用一个识去破另一个识,通过观心,从而证入如来藏。
他不会选择通过四禅八定回如来藏,因为一旦证入四禅八定,他将会堕入意的相续性,就像佛陀那样,虽然证入了很高级的禅定,但却无法证入如来藏。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所以,不要妄想自己比佛陀还要厉害。这就是过去禅宗的一些大德说的:禅定是鬼窟里用事,磨瓦成镜,死水不藏龙。
所以,他会在欲界定这个地方,通过观无我大悲,一转身就进了如来藏,因为在欲界定这个地方,意的相续性已经被打破,只剩下分别我执了,是很容易证入如来藏的。等他们到了八地,就完成了“常住”这个任务,再也没有出入了,因为没有出入,所以就失去了退转的外力,再也不会退转了,这就是不退转地。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