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游记(20)马赛的意外收获
游山玩水
马赛(Marseille),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港口,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东南濒地中海,西部有罗纳河及平坦河谷与北欧联系,是全世界小资们向往之地普罗旺斯的首府。
说到马赛,自然不能不说说《马赛曲》,1792年4月24日,《马赛曲》创作于斯特拉斯堡。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莱茵军战歌》,作者鲁日·德·李尔只是一名业余音乐家。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鼓舞下十分英勇,这首歌曲很快就广为流传起来。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的义勇军挺进巴黎时就高唱着这首歌曲。于是,巴黎人便称这首歌为《马赛赞歌》,后来又把它称为《马赛曲》。1795年7月14日,《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从1880年开始,在7月14日举行国庆游行时,都要奏响《马赛曲》。
我们在马赛的参观景点是老港和加尔德圣母院,随队导游因要去处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在老港附近的市政厅门前车停稳后,导游指明了前往加尔德圣母院的方位和道路后,就着手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了。
天气很好,蓝蓝的天,几乎没有云彩,中午2点的日头晒得人有点发晕,有种刺刺的灼烧感,风很大,吹来阵阵的凉意,一晒一凉在身体上猛烈地碰撞,似乎衣服厚一点还能舒服点,我也在T恤外加了件防晒的皮肤衣,以抵抗这种冲击。
老港现已变成了游船码头,港内密密麻麻的的停满了各式游船,远比戛纳多,也不像摩纳哥只是远观,所以更加的震撼,加尔德圣母院就在码头对面的山顶上,圣母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地标十分的明显。
我决定先去加尔德圣母院,再回头逛逛码头及周边,几个团友也同意我的观点,反正只去加尔德圣母院时间足够,于是一群人不紧不慢地往前走,边走边聊天,也不必留意是在何处了。
突然,一群孩子欢呼着跑到了前面的一个大凉棚下面,又是拍手跺脚的,还仰头往上望,指指点点的,欢乐地说个不停,不知何故。走近了,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凉亭有一个平整的镜面不锈钢顶,从那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倒影,自然是孩子们喜欢的,怪不得这么开心呢。
只顾往前走,差点在马赛的街头上演中国式过马路,好在及时发现了红灯,大家都停了下来。
过完马路,加尔德圣母院被建筑物挡住了,大家对该走哪条路发生了分歧,最后后面的跟着前队右拐了。街道开始上坡,队伍也渐渐拉开了距离,我和我的领导还有夫人落下了大队伍,走着走着,感觉有些迷失了方向,干脆放弃分别东南西北的,往高处走,因为教堂在最高点。
走了一段路,猛然发现街道中央有一个红色的箭头,也是指向上坡方向,隔那么一段就有一个,而且只严格遵循向上,不管道路的宽窄,也不管有没有拐弯,我寻思着这就是去往加尔德圣母院的方向,又走了一段,领导也同意了我的观点,让夫人别在怀疑。
就这样走了有十来分钟,教堂的金像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我们从西北向绕到了正东向,几乎是绕山走了大半个圈。
加尔德圣母院是马赛的一座古罗马长方形基督教堂,位于马赛旧港南面高162米的石灰岩层之上,坐落在马赛地区的地理最高点处,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加尔德圣母院外观具有罗马占庭式风格,内部则用大理石及壁画进行装饰。很多墙壁上都有众多的谢恩奉献物,包括有油画、瓷片、模型船等,甚至还有当地足球队的队服。另外,墙壁上还留存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与联军交火的枪弹痕迹。每年8月15日(即圣母升天节日)是都会在此进行朝圣祷告。人们来到这里并非只是为了做礼拜、祷告,还有的是为了游览,站在贾尔德圣母院的阳台上可以鸟瞰整个马赛市全景,可欣赏马赛最壮观宏伟的一面。
圣母院在山顶上,风自是更大,刮得人受不了,走了一圈,领导说下去算了,我也不好强留在上面了。在转到东南方向时,看见海面上有三个岛,离岸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是一个囚禁犯人的好地方,心中猜测,做左边那个带有铁塔的岛是不是就是依夫岛,一个当年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回来后,查阅地图,我的猜测方向对了,但不是那个岛,依夫岛是那个最小的岛,也是,只有这个岛才更像监狱,更易于看守,监狱嘛,也不需要那么宽阔。
马赛的街道很窄,很多地方的坡很陡,包括可路边停车的路段,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0°,在西安是不可想象的了。
街道的绿化不错,街上不远就有黄线画的约45°的折线区域,能占据一个车道,想请朋友们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回到了市政厅前,时间还很早,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了下来,领导说不要我们陪着他坐,让我们去转转。
沿老港的北岸向东走,桅杆布满了码头,南望而去,圣母院好像也不怎么高了。
到岬角处,有一个城堡,绕道走到了城堡的门口,其本意是找厕所,城堡是免费的,只简单的看一下随身的包就可以进去,猜想这可能是个博物馆,丝毫没有犹豫就进去了,因为博物馆里肯定有厕所,而我也很想多看看古迹的。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圣让堡。
圣让堡是法国马赛的一座堡垒,由路易十四兴建于1660年,同时修建的圣尼古拉堡位于老港的对岸。修建两座堡垒是为了应对当地反抗总督的起义,而不是保卫这座城市,大炮是指向城市,而不是指向海上。两座早期的建筑物被纳入这座堡垒:12世纪十字军时期的医院骑士团养老院,15世纪普罗旺斯国王瑞内(Rene)一世塔。法国革命期间,圣让堡被用作监狱,关押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二世和他的两个儿子,路易斯查尔斯和安东尼菲利普。15世纪在圣让堡靠向港口的一段又建造了罗伊雷塔,18世纪在靠向海的那边又建造了瞭望台,在罗伊雷塔有定期组织的旅行和展览。现在圣让堡内设有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圣让堡很大,建在一个小山头上,分了好几层,有着只在电影里见过的走廊拱顶,最上面,有很大的平台,博物馆就在平台的南边,可惜的是来晚了,博物馆刚刚闭馆,正在打扫卫生,不过还是让我们解决了内急。
古堡里,游人很少,宛如闹市里的世外桃源,同行的也只有夫人,所以我可以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可以尽情地去看,去体验,也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什么也不做,就木然地再那里任大风吹拂得摇摇晃晃。
自城堡向西偏北望去,在防波堤和码头边,一座有4个穹顶的建筑巍然屹立,外表面如同斑马的皮肤,这就是天主教在马赛的主教堂——玛卓大教堂,进城时我们从教堂的门前经过,但只是匆匆一瞥,现在这个角度看得清清楚楚,前后都有宽阔的道路,面朝大海,视野开阔,有种孤高自赏的感觉。
玛卓大教堂因它的外观也被称为条纹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罗曼式建筑,主体风格高大雄伟,华美与精致,由佛罗伦萨绿岩、carrara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缟玛瑙以及威尼斯马赛克包裹着它庞大而笨重的身体。原教堂修建于1852年到1896年,前后修建了44年,但现在见到的教堂是十九世纪中叶重建,
平台的北侧,依山势修建有供观看演出的那种长长的台阶,几米高的小山坡顶有树有草,还有几丛薰衣草,刚刚吐蕾。
坡顶的堡垒女墙斑驳,很多地方已经有些剥落,似乎是在诉说马赛城那起起伏伏坎坷而又苍凉的历史。
城堡西面,码头上有一个现代的建筑物,一座细长秀丽的钢桥与之相连,其屋面上有很多的咖啡馆,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我沿着楼梯走到了地面处,可楼梯锁住了,只得折回,从桥上回到了古堡。
再次回到市政厅处,连屋面2个,也还只有5、6个人,我也不想再走了,和几个团友一起在码头边看海里的小鱼,鱼很多,也没有食物喂,海水反光很厉害,没办法对焦,拍了几张照片,都不满意。
闲来无事,我也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吧,其实,这个时候的太阳很毒,晒多了不好。
说到马赛,自然不能不说说《马赛曲》,1792年4月24日,《马赛曲》创作于斯特拉斯堡。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莱茵军战歌》,作者鲁日·德·李尔只是一名业余音乐家。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鼓舞下十分英勇,这首歌曲很快就广为流传起来。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的义勇军挺进巴黎时就高唱着这首歌曲。于是,巴黎人便称这首歌为《马赛赞歌》,后来又把它称为《马赛曲》。1795年7月14日,《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从1880年开始,在7月14日举行国庆游行时,都要奏响《马赛曲》。
我们在马赛的参观景点是老港和加尔德圣母院,随队导游因要去处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在老港附近的市政厅门前车停稳后,导游指明了前往加尔德圣母院的方位和道路后,就着手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了。
天气很好,蓝蓝的天,几乎没有云彩,中午2点的日头晒得人有点发晕,有种刺刺的灼烧感,风很大,吹来阵阵的凉意,一晒一凉在身体上猛烈地碰撞,似乎衣服厚一点还能舒服点,我也在T恤外加了件防晒的皮肤衣,以抵抗这种冲击。
老港现已变成了游船码头,港内密密麻麻的的停满了各式游船,远比戛纳多,也不像摩纳哥只是远观,所以更加的震撼,加尔德圣母院就在码头对面的山顶上,圣母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地标十分的明显。
我决定先去加尔德圣母院,再回头逛逛码头及周边,几个团友也同意我的观点,反正只去加尔德圣母院时间足够,于是一群人不紧不慢地往前走,边走边聊天,也不必留意是在何处了。
突然,一群孩子欢呼着跑到了前面的一个大凉棚下面,又是拍手跺脚的,还仰头往上望,指指点点的,欢乐地说个不停,不知何故。走近了,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凉亭有一个平整的镜面不锈钢顶,从那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倒影,自然是孩子们喜欢的,怪不得这么开心呢。
只顾往前走,差点在马赛的街头上演中国式过马路,好在及时发现了红灯,大家都停了下来。
过完马路,加尔德圣母院被建筑物挡住了,大家对该走哪条路发生了分歧,最后后面的跟着前队右拐了。街道开始上坡,队伍也渐渐拉开了距离,我和我的领导还有夫人落下了大队伍,走着走着,感觉有些迷失了方向,干脆放弃分别东南西北的,往高处走,因为教堂在最高点。
走了一段路,猛然发现街道中央有一个红色的箭头,也是指向上坡方向,隔那么一段就有一个,而且只严格遵循向上,不管道路的宽窄,也不管有没有拐弯,我寻思着这就是去往加尔德圣母院的方向,又走了一段,领导也同意了我的观点,让夫人别在怀疑。
就这样走了有十来分钟,教堂的金像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我们从西北向绕到了正东向,几乎是绕山走了大半个圈。
加尔德圣母院是马赛的一座古罗马长方形基督教堂,位于马赛旧港南面高162米的石灰岩层之上,坐落在马赛地区的地理最高点处,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加尔德圣母院外观具有罗马占庭式风格,内部则用大理石及壁画进行装饰。很多墙壁上都有众多的谢恩奉献物,包括有油画、瓷片、模型船等,甚至还有当地足球队的队服。另外,墙壁上还留存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与联军交火的枪弹痕迹。每年8月15日(即圣母升天节日)是都会在此进行朝圣祷告。人们来到这里并非只是为了做礼拜、祷告,还有的是为了游览,站在贾尔德圣母院的阳台上可以鸟瞰整个马赛市全景,可欣赏马赛最壮观宏伟的一面。
圣母院在山顶上,风自是更大,刮得人受不了,走了一圈,领导说下去算了,我也不好强留在上面了。在转到东南方向时,看见海面上有三个岛,离岸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是一个囚禁犯人的好地方,心中猜测,做左边那个带有铁塔的岛是不是就是依夫岛,一个当年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回来后,查阅地图,我的猜测方向对了,但不是那个岛,依夫岛是那个最小的岛,也是,只有这个岛才更像监狱,更易于看守,监狱嘛,也不需要那么宽阔。
马赛的街道很窄,很多地方的坡很陡,包括可路边停车的路段,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0°,在西安是不可想象的了。
街道的绿化不错,街上不远就有黄线画的约45°的折线区域,能占据一个车道,想请朋友们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回到了市政厅前,时间还很早,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了下来,领导说不要我们陪着他坐,让我们去转转。
沿老港的北岸向东走,桅杆布满了码头,南望而去,圣母院好像也不怎么高了。
到岬角处,有一个城堡,绕道走到了城堡的门口,其本意是找厕所,城堡是免费的,只简单的看一下随身的包就可以进去,猜想这可能是个博物馆,丝毫没有犹豫就进去了,因为博物馆里肯定有厕所,而我也很想多看看古迹的。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圣让堡。
圣让堡是法国马赛的一座堡垒,由路易十四兴建于1660年,同时修建的圣尼古拉堡位于老港的对岸。修建两座堡垒是为了应对当地反抗总督的起义,而不是保卫这座城市,大炮是指向城市,而不是指向海上。两座早期的建筑物被纳入这座堡垒:12世纪十字军时期的医院骑士团养老院,15世纪普罗旺斯国王瑞内(Rene)一世塔。法国革命期间,圣让堡被用作监狱,关押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二世和他的两个儿子,路易斯查尔斯和安东尼菲利普。15世纪在圣让堡靠向港口的一段又建造了罗伊雷塔,18世纪在靠向海的那边又建造了瞭望台,在罗伊雷塔有定期组织的旅行和展览。现在圣让堡内设有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圣让堡很大,建在一个小山头上,分了好几层,有着只在电影里见过的走廊拱顶,最上面,有很大的平台,博物馆就在平台的南边,可惜的是来晚了,博物馆刚刚闭馆,正在打扫卫生,不过还是让我们解决了内急。
古堡里,游人很少,宛如闹市里的世外桃源,同行的也只有夫人,所以我可以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可以尽情地去看,去体验,也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什么也不做,就木然地再那里任大风吹拂得摇摇晃晃。
自城堡向西偏北望去,在防波堤和码头边,一座有4个穹顶的建筑巍然屹立,外表面如同斑马的皮肤,这就是天主教在马赛的主教堂——玛卓大教堂,进城时我们从教堂的门前经过,但只是匆匆一瞥,现在这个角度看得清清楚楚,前后都有宽阔的道路,面朝大海,视野开阔,有种孤高自赏的感觉。
玛卓大教堂因它的外观也被称为条纹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罗曼式建筑,主体风格高大雄伟,华美与精致,由佛罗伦萨绿岩、carrara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缟玛瑙以及威尼斯马赛克包裹着它庞大而笨重的身体。原教堂修建于1852年到1896年,前后修建了44年,但现在见到的教堂是十九世纪中叶重建,
平台的北侧,依山势修建有供观看演出的那种长长的台阶,几米高的小山坡顶有树有草,还有几丛薰衣草,刚刚吐蕾。
坡顶的堡垒女墙斑驳,很多地方已经有些剥落,似乎是在诉说马赛城那起起伏伏坎坷而又苍凉的历史。
城堡西面,码头上有一个现代的建筑物,一座细长秀丽的钢桥与之相连,其屋面上有很多的咖啡馆,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我沿着楼梯走到了地面处,可楼梯锁住了,只得折回,从桥上回到了古堡。
再次回到市政厅处,连屋面2个,也还只有5、6个人,我也不想再走了,和几个团友一起在码头边看海里的小鱼,鱼很多,也没有食物喂,海水反光很厉害,没办法对焦,拍了几张照片,都不满意。
闲来无事,我也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吧,其实,这个时候的太阳很毒,晒多了不好。
文章评论
梅兰
面朝大海,你那儿孤高自赏,我这儿春暖花开[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