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游记(24)摩肩接踵凡尔赛宫

游山玩水

    去凡尔赛那天是星期天,在巴黎为我们服务的大巴司机,坚决要求按欧盟的工作时间工作,使得出门时都已早上9点了,到达凡尔赛时已经10点了,人山人海,参观的人流蛇形排列,不知道拐了几个弯,宽阔的宫前广场显得拥挤不堪,华丽的凡尔赛宫,被烈日晒得明晃晃的泛白光,金色的建筑给人以刺眼的感觉。
    凡尔赛宫(Versailles Palace),位于巴黎西南15千米处,曾是法兰西王朝的行政中心。中世纪时凡尔赛宫外景仅为小村庄,17世纪路易十四建宫殿时发展起来,成为法国各地贵族云集之地。法国革命前夕,成为法兰西王朝的首府,大革命后城市一度衰落。现在的凡尔赛宫是法兰西艺术的明珠,宫殿、花园壮观精美,内部陈设和装潢富艺术性,底层为艺术博物馆。
   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修建一座仅拥有26个房间两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
  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因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反抗而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考察权衡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令设计师勒诺特和著名建筑师勒沃为其设计新的行宫。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部分建筑工程完工。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凡尔赛宫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艺术上讲,凡尔赛宫宏伟壮丽的外观和严格规则化的园林设计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鼎盛时期文化上的古典主义思想所产生的结果。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后被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均转运往巴黎城内另一座艺术瑰宝殿堂--卢浮宫,凡尔赛宫沦为废墟。
  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1870年普法战争间,凡尔赛宫被普鲁士军队占领。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镜厅内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哈哈,德国的第一任皇帝,在“敌对国的皇宫内加冕,可见欧洲邦体或者国家概念的松散),同年2月26日在凡尔赛与法国签订了初步和约。
  1919年6月28日,一战中的协约国于在镜厅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37年,凡尔赛宫作为历史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法国总统和总理多次在宫中和花园中举办外事活动,召开国际会议,签署国际条约。   
   凡尔赛宫始终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从内容上讲不仅是法兰西宫廷,而且是国家的行政中心,也是当时法国社会政治观点、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凡尔赛宫的主要景观集中于主楼二层和花园中,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有进入后花园,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被不断涌入的人流裹挟着前行,几乎就没仔细看一个展厅,就被推出到了主楼的出口,迷迷糊糊也就记住了三两个大厅的名字:
    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高2.6米,位于铺有深红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
  战争厅:主要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镀金壁炉之上为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
  镜厅:又称镜廊,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由敞廊改建而成,长76米,高13米,宽10.5米,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也都是纯银打造,路易十四时代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到了凡尔赛,自然会想起《凡尔赛和约》还有五四运动。《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帝国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和会,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在4月28日的全体会议上,《国联盟约》被一致通过。和会持续了半年之久,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都想多分到一些赃物,削弱战后与自己争霸的对手,所以彼此间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十分激烈,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法国为了称霸欧洲大陆,力图彻底削弱德国。而美英想让德国继续保持一定的实力来牵制法国称霸,就竭力加以反对,并且迫使法国在德国问题上对美英作出让步。日本的主要目标在远东,它想独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利益,这一要求虽遭美国反对,但日本以拒绝加入国联和签署和约相威胁,迫使美国改变了态度。美英法日背着中国炮制出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解决山东问题的方案。此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国际联盟等许多问题上明争暗斗。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其中的领土割让、赔款,以及谈判过程拒绝德国参加,处置德国的条款十分苛刻,内容主要涉及疆界、赔偿、殖民地和限制军备4个方面。按照和约,对疆界重新划分,德国要丧失掉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国须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战胜国。这些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和约未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相对1914年一战爆发前,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德国的实际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而和约签订之后的未能严格执行,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在欧洲大陆进行,本与中国没有关系,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
19148月宣布中立。但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1917
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在这之前不久段祺瑞通过调停、威逼等各种手段,当上北洋政府的总理,架空了总统,强迫国会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包括天津和汉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也成了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和约的谈判。
   因为北洋政府参加了对德战争,也做出了最大牺牲,以及段祺瑞及之后的北洋政府的争取,西方列强减免了许多与清政府签订的内容,但由于国力过于柔弱,以及北洋政府的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对外借款不断,在国际上毫无话语权,虽经力争,凡尔赛和约仍
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