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游记(27)徒步巴黎之:从巴黎圣母院到德拉托内尔桥
个人日记
沿塞纳河的道路,很多地方都有上下2个层面,临河有一个紧贴河面的散步道,宽3-5米7-8米不等,高出河面4-5米处是街道,当然有的地方只有街道而没有散步道。
从艺术桥回到左岸,沿塞纳河向巴黎圣母院方向走去。来到这,我似乎明白了那座木质旧桥为什么叫做艺术桥了,沿河一侧绵延下去,全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地摊”,树荫下,沿着人行道的栏杆,一字排开,地摊般的旧书报亭,就固定在栏杆上,晚上把盖子盖上就是一个柜子,白天打开就是一个书摊,各式旧书杂志地图,还有好多的街头艺人的画品,林林总总,看上去很多应该是近期的复制品,想找本我看得明白的,好像除了几张巴黎变迁的地图外,其他的我都“不认识”,当然那些街头艺术作品大多还是知道画的是什么的,景点介绍的书也有,只是没有中文版。
林荫下,人并不多,这些书摊,你或驻足或翻动,都可随意,当然,主人也不介意你用英语问问价,也没人反对你拍照。
从街道上,走到亲水散步道上,发现也没有什么赏景的角度,当然,这和心境很有关系,如果是旭日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漫步,或许是惬意万分了。
两个三十多的东北老爷们坐在台阶上聊天,东北味十足,声音老大了,旁若无人,不过确实周遭没有什么人,说他们闯巴黎是怎么的艰辛和不易,本想和他们聊几句,临他们还有三五米时,觉得还是不要去打搅了,相视一笑,错面而过。
西提岛以巴黎街(Bd. du palais)为界分属第一区和第四区,巴黎圣母院位于第四区的东南角。
从圣母院南侧欣赏了圣母院的风姿,下一个目的地是巴士底广场。走着走着,顺着桥就过了河,街面上一辆豪车被锁住了车轮,看样子各地的警察都采用着同样的强制手段,是不是也可算作街头一景呢?觉得挺好玩,拍下来吧。
走了一段距离,来到十字路口,道路方向和路口的交汇情况与想象的感觉相差很大,拿出地图仔细比对,发现原计划在圣路易岛东段拐弯的,我提前在西提岛拐了弯,这不错才怪了。
找到了偏差所在,改正就很容易了,上路易岛,沿南侧道路,可直达岛尽端的正确道路上。道路幽静,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天空的云量越来越少,蓝天越来越多,抬头望去,猛然发现了河对岸桥边高高的雕像,是塞纳河游轮掉头处,计划是一定要看的。于是又从雕像所在的德拉托内尔桥过河,去参观这雕像。
桥的名字叫做德拉托内尔桥,连接着塞纳河左岸圣伯纳德大街和圣路易岛,最早是第一座木桥,建于中世纪,后来被1651年1月21日的一场洪水冲垮了,1658年又在原地建起了一座石桥。在遭受了几次自然灾害,特别是在1910年的大洪水之后,这座桥在1918年被拆除,现在看到的这座拱桥是1920年最终改建的。是巴黎圣母院背面全景的最佳位置
从艺术桥回到左岸,沿塞纳河向巴黎圣母院方向走去。来到这,我似乎明白了那座木质旧桥为什么叫做艺术桥了,沿河一侧绵延下去,全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地摊”,树荫下,沿着人行道的栏杆,一字排开,地摊般的旧书报亭,就固定在栏杆上,晚上把盖子盖上就是一个柜子,白天打开就是一个书摊,各式旧书杂志地图,还有好多的街头艺人的画品,林林总总,看上去很多应该是近期的复制品,想找本我看得明白的,好像除了几张巴黎变迁的地图外,其他的我都“不认识”,当然那些街头艺术作品大多还是知道画的是什么的,景点介绍的书也有,只是没有中文版。
林荫下,人并不多,这些书摊,你或驻足或翻动,都可随意,当然,主人也不介意你用英语问问价,也没人反对你拍照。
从街道上,走到亲水散步道上,发现也没有什么赏景的角度,当然,这和心境很有关系,如果是旭日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漫步,或许是惬意万分了。
两个三十多的东北老爷们坐在台阶上聊天,东北味十足,声音老大了,旁若无人,不过确实周遭没有什么人,说他们闯巴黎是怎么的艰辛和不易,本想和他们聊几句,临他们还有三五米时,觉得还是不要去打搅了,相视一笑,错面而过。
西提岛以巴黎街(Bd. du palais)为界分属第一区和第四区,巴黎圣母院位于第四区的东南角。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之前的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的束缚,巴黎圣母院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
巴黎圣母院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全部采用石材建造。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全部采用石材建造。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及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在1220年代时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俗称“玫瑰玻璃窗”,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
去往圣母院的桥上也挂满了连心锁,密密麻麻的程度比艺术桥更为甚,或许是卡西莫多在圣母院的钟情带来的效应,一对中国新人在桥上拍照,我嘛,偷拍了一张,算作一种祝福吧。
从圣母院南侧欣赏了圣母院的风姿,下一个目的地是巴士底广场。走着走着,顺着桥就过了河,街面上一辆豪车被锁住了车轮,看样子各地的警察都采用着同样的强制手段,是不是也可算作街头一景呢?觉得挺好玩,拍下来吧。
走了一段距离,来到十字路口,道路方向和路口的交汇情况与想象的感觉相差很大,拿出地图仔细比对,发现原计划在圣路易岛东段拐弯的,我提前在西提岛拐了弯,这不错才怪了。
找到了偏差所在,改正就很容易了,上路易岛,沿南侧道路,可直达岛尽端的正确道路上。道路幽静,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天空的云量越来越少,蓝天越来越多,抬头望去,猛然发现了河对岸桥边高高的雕像,是塞纳河游轮掉头处,计划是一定要看的。于是又从雕像所在的德拉托内尔桥过河,去参观这雕像。
桥的名字叫做德拉托内尔桥,连接着塞纳河左岸圣伯纳德大街和圣路易岛,最早是第一座木桥,建于中世纪,后来被1651年1月21日的一场洪水冲垮了,1658年又在原地建起了一座石桥。在遭受了几次自然灾害,特别是在1910年的大洪水之后,这座桥在1918年被拆除,现在看到的这座拱桥是1920年最终改建的。是巴黎圣母院背面全景的最佳位置
德拉托内尔桥特意建成不对称的形式,以特别突出它所跨越的塞纳河这一区段无形的风景。全桥由三跨组成,中央一个大拱通过两端的两个小拱连接到河的两边,建在左侧桥墩分水角(pier's cutwater)上的一座桥塔点缀着朝向东边的河岸(Eastern bank),塔的顶部安放着一尊由不朽的波兰裔法国雕塑家保罗·兰德沃斯基(Paul Landowski)1928年设计的(他的其他著名作品有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和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14米高的神圣巴黎的守护神(patron saint of Paris)圣洁娜维耶芙(St. Geneviève)的雕像。小女孩代表着巴黎城市,圣女用臂膀(代表着忠诚)守护着她。但是这座雕塑也引起了争议,当初来自东方的匈奴漂洋过海侵略巴黎,因此安置圣女像面向东方。而一些好事的市议员们不能忍受圣女像背对着圣母院!因为这个原因,从1928年后巴黎的桥梁上不再有雕像。
文章评论
冰雪莲儿
[em]e1000058[/em]
雨打芭蕉
巴黎圣母院被雨果描述成美与丑的镜子,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巴黎圣母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