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
个人日记
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憾缺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
另外有一对夫妻,家中有一老母,口流涎水,眼生疮,越看越让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母送至荒郊野外,盼她自然死亡。不孝之子,思想反复斗争,无奈“妻管严”严重,只好照办。
老母被抛弃后,恰被寻亲者遇到,于是老人被背至家中,精心奉养。有老人的日子没有饥荒,善良的夫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气少雨,旁人无收,他们的稻谷依然粒粒饱满,如此循环,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安逸,越过越殷实。
而送走老娘的那对夫妻,没有因节省口粮而舒坦,反倒是越过越紧张,最后一场天火将房屋烧尽。无奈,夫妻只好双方出外讨饭。
那好心人家富足,决定放粥三天救济穷人,第一天从队伍的东首发放,排到队尾的忤逆夫妻没有分到,第二天,忤逆夫妻赶了个大早抢排到东首,但好心人考虑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没分到就便从西边放起,忤逆夫妻又没有分到;第三天好心人从两头放起,花了心思排在中间的忤逆夫妻又没有分到!三天都没有分到粒米,好心人家甚觉愧疚,就把他们请到家中,预备食物招待,忤逆夫妻走进好心人家殷实的堂屋,发现了自家耳不聪目不明却满面红光的老母亲,顿时羞愧难当……
爷爷说:人老了,对晚辈是有用的……越老的人越是家里的福星。这样的教化故事带着太多的离奇色彩,爷爷的思想里掺杂了许多的因果报应,我读的书多了一点自然不全信。但我相信那句话:人老了,也是有用的。
不谈别的,只谈丈夫家当时年近九旬的老祖母,在我婆婆来我们家里生活的日子里,她每天都从大伯家赶到婆婆住的院子里,鸡来赶鸡,狗来撵狗,碰到陌生人进来了,还能瞪上昏花的老眼骂上几句,实在无事就扫上几扫帚……只是一把老骨头,却保持了我们老家院子里的整洁和安宁,同时也赐给我们后人一种对家的向住和亲近。
后来奶奶越过越老,越过越糊涂,有时不认识邻居,不认识亲友,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我那不常回家的女儿走过她身边时,她却惊喜不己,伸出枯瘦的手摸摸女儿花一样的脸蛋,混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祥:“这不是我们家的孩子苗苗吗!”这样的昏昏老祖母,有时如老僧入定,有时如大仙跳场,有时如巫师宣法,但她见到亲人的这句话,使我立即有了一种骨肉亲情,我这个孙辈媳妇立即有了家族回归感。看来老人的一句话抵得上一本书的宣传教化啊!
当时只有五岁的女儿说:“太奶奶什么也不知道了,没用了,快要死了”,童言无忌,一家人都笑了,而我赶忙制止女儿:“太奶奶有用,太奶奶往那儿一坐,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就成立了,一颗漂泊的心就安定了,一段匆匆赶路的旅程就吉祥了……”,逢年过节,家中有一位高寿的老人硬朗的坐着,就彰显出家庭的安然,宁静和吉瑞。这样的气氛,是对联贴不出来的,,窗花也剪不出来的,鞭炮的轰鸣也创造不出来的。所以怎么能说太奶奶没有用呢?因为奶奶的存在,我的婆婆在家照顾她,奶奶年轻时对我婆婆很苛刻,而婆婆现在不计前嫌,替她洗头,洗澡剪指甲,老人家清醒时说尽好话,为当年的事羞愧不已,婆婆听了当然舒坦,多年的心结因此而打开,心结打开了便俞发活得轻松愉悦。而我们这些晚辈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对待他们也尽心尽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不能不说是一种善报,就像故事中所讲的那对好心夫妇一样。
我始终相信"善有善报"这句话,我想聪明的朋友也一定会相信的吧!
有这样一首诗“ 堂上有佛二尊 懊恼世人不识 不用金彩妆成 不由旃檀雕刻 即今现在双亲 便是释迦弥勒 若能诚敬得他 何用别求功德”,如果连对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照顾好,一切其他的善只能是伪善。
孝顺的本质并不是要给他们多少钱、买多少东西,而是让父母尽量开心、尽少操心,也许只是一丝微笑,几句问候。因此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做到。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我们不想有一天跪在父母的碑前,追思他们无私的全心全意的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他们好一点、多关心一下他们、多陪陪他们、多听几句他们想和你说的话,那么请行动起来,从当下开始。 网络转载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