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瑞智优秀学员——合肥一中学子“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大会尽展风采
学习教育
2014年12月11日,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 2013-2014年度全国工作总结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中科院院士杨玉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中科院院士武向平、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李嘉禹等中学生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廷豪主持。
大会为展示培养成果,一共在全国584名参加2013-2014年度“英才计划”培养的同学中择优选出10名优秀学生,他们分别代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参加会议,每学科仅有1名学生能够在大会发言。全国10名优秀学生代表中,合肥一中独占两位,牛雪焱代表数学学科在大会发言,陶润洲同学代表计算机学科参会。
合肥一中牛雪焱在大会发言
作为数学学科发言代表,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和其他四位同学在第一排就座。大会开始前,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特地从主席台起身,走到5名学生代表面前,请他们“签名”。韩启德院士说:“你们就像明星一样,我今天也要追星,请你们签名。”
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在学生发言代表中第一个发言,汇报了自己一年来参加英才计划的收获、体会及学习成果。听完牛雪焱同学的汇报后,韩启德主席大加赞扬,说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同时高度评价了牛雪焱同学的汇报。
“英才计划”全国工作总结会大会现场
2013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展了英才计划,旨在通过试点工作,推动基础学科较强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唯一首批“英才计划”试点学校,共有31位同学入选“英才计划”名单,他们在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关心下,在合肥一中的认真组织下,跟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科学家导师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参加撰写科学报告等,一年来收效明显。李一恒同学获得“英才计划”物理学科优秀等级,被誉为“中学卓越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语)。周超凡、赵若宇等几位同学已分别被中科大少年班、创新班录取。田童话、陈凯伦同学在化学学科全国大会上汇报成果等。
附合肥一中牛雪焱的大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合肥一中的牛雪焱,很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英才计划经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有三个方面:我和英才计划、我们和英才计划、展望英才计划。
2013年8月,我与“英才计划”结缘。我的导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秀雄教授、李皓昭教授。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这本书:比克斯所著的《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这本书是老师根据我在面试时的表现和兴趣帮我选的,因为我开始时除了课本里的东西其他什么都不会,而这本书基本“零门槛”,我读起来没什么太大的困难。
通过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到,虽然已经尽量选了简单的,但这本书是全英文的,而且还需要一些矩阵和微积分的基础,所以我在拿到这本书的顿时就感觉压力很大。
导师与我上课的形式和在学校里很不一样。李老师要求我,每个月要以汇报的形式,把他当作学生,站在讲台上用黑板和粉笔来说我所新看的内容。第一个月汇报的时候,我就出了岔子。
我讲相交数的概念、性质时讲得正起劲,老师突然让我举一个例子。我一下就傻了,因为我其实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翻译了一遍,背了下来,根本就没有理解,怎么举例?我在台上支支吾吾半天,老师看透了我的“纸老虎”,走上台来随手给我出了一道题。我赶快去翻书上的性质,结果我以为我都背下来的东西,一条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最后基本是老师说一句我写一句把那道题弄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马虎,再也不敢只是当一个“翻译家”,而是老老实实一句一句琢磨,一道例题一道例题地看,有不懂的就折个角,下次汇报的时候再问。
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确实是十分艰难的。比如说,许多专有名词我连翻译也找不到,比如说书上的一些定理没看懂时,上百度搜什么也没有,我就只有手里这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迫不断地突破自己,逼迫着自己学会钻研,逼迫着自己思考,然后突然发现课本里的世界是那么小那么浅,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懂得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突然觉得自己不一样了。
在看三次曲线的加法的时候我觉得它是那么有趣,在某个网站上找到一点信息就觉得异常亲切。最兴奋的一次,是我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关于三次曲线的介绍,一搜发贴者,居然是我们学校从外地请来的数学竞赛教练!再上那个老师的竞赛课的时候,我一下就有了自信,就好像两个人心中有了只属于我的小秘密,我才发现知识和知识的碰撞是那么神奇那么甜蜜。我也因此将《三次曲线的加法》作为我的结业论文。
用一年的时间看完这一本书,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数学知识,但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让我看到数学的掠影,从很小的角度仰望数学的美,让我在挑战中突破了自己,而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在几位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更多。李老师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更为朴素,也更为内向。不管我们约定的时间在几点,总能看到他在办公室工作,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哪怕是十分浅显的内容,让我十分感动。在2014年7月的数学论坛上,我有幸结识了北大的冯荣权教授。当时我汇报的内容正好撞上了冯教授的专业领域,果然,汇报时,冯教授问了我几个延伸的问题,我只得屡屡承认自己不知道。没想到一下课,冯教授就径直朝我走过来,向我一点一点的解释那几个问题。我不停地点头,但其实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没听懂,只觉得这么高高在上的教授居然会走下台来一定要讲懂我才行,实在令我受宠若惊。直到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大师”的真正含义:他们不仅自己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十分乐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下去,只因为一种专注于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回来后我将冯教授写的那张草稿纸供在了书桌上,以时刻提醒自己要永远保持对追求真理的热情。
英才计划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殊的经历。我觉得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它让我看到了国家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工作,让我看到了时代前沿的科学,让我看到了未来我的路该怎么走。按部就班地上学,考大学,毕业……似乎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突然,英才计划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可以直接看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门,这就是它,对于我的意义。
陈秀雄导师组共有4人,很巧的是,我们4个在合肥一中是同班,所以彼此交流起来特别方便,互相分享了很多关于英才计划的感想。他们都非常厉害,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年级第一,一个在初中的时候就自学了很多高数的内容,把复变函数摸得一清二楚,另外一个女生,因为被分到的教材是欧氏几何,竟然把十三卷《几何原本》都看下来了,越看越有兴趣,简直都有点走火入魔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4个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变化,对学数学更有自信了,对自己更有自信了,每天想的事开始不一样了,在其他同学都还在讨论身边小事的时候,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在今年7月的数学论坛上,我更是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对数学有兴趣的同龄人。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广东的女孩,她很活泼,也很有台风,在论坛汇报的前一天,我看了她的ppt,就随口建议她应该把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再细化一下,结果她居然一晚上没睡,把ppt重做了一遍。我第一次在同龄人身上看到这样的用心和执著,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自己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夜里我和她大谈自己的理想,我问她从英才计划学到的最多的什么,她说是眼光。她在自己从小就憧憬的大学中,从小就憧憬的专业里,认识了改变了她整个高中的教授,她非常幸运。
我们都非常幸运。在“英才计划”开展的第一年,我们都是小白鼠。我们和英才计划一起,从懵懵懂懂逐渐成长,不断完善,开始时谁也不知道这个活动会是什么样子,但在一年后,我们和英才计划一起,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这些幸运的小白鼠第一批从高中走进大学,第一批接触了遥不可及的教授,第一批坐上了通往梦想的快车。一年的时间太短,确实学到的知识有限,但一年的时间也足够长,足够改变一个人的高度,于是英才计划让我们在未来有了更高的起点。
英才计划会继续的。它对于我们,似乎是结束了,我们已经迎来高三,6个月后即将高考,再腾出时间很难;但它又从不曾结束,它身上的热情和生命力还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时刻是我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有了这一年的成长,英才计划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令人瞩目,越来越接近它成立之初的目标,即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它会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和我一样的触动,它会更成功,会带给学弟学妹们更大的成长,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我衷心地感谢我在这里学到的一切,并真诚地祝愿它一年胜过一年!
谢谢!
大会为展示培养成果,一共在全国584名参加2013-2014年度“英才计划”培养的同学中择优选出10名优秀学生,他们分别代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参加会议,每学科仅有1名学生能够在大会发言。全国10名优秀学生代表中,合肥一中独占两位,牛雪焱代表数学学科在大会发言,陶润洲同学代表计算机学科参会。
合肥一中牛雪焱在大会发言
作为数学学科发言代表,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和其他四位同学在第一排就座。大会开始前,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特地从主席台起身,走到5名学生代表面前,请他们“签名”。韩启德院士说:“你们就像明星一样,我今天也要追星,请你们签名。”
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在学生发言代表中第一个发言,汇报了自己一年来参加英才计划的收获、体会及学习成果。听完牛雪焱同学的汇报后,韩启德主席大加赞扬,说合肥一中牛雪焱同学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同时高度评价了牛雪焱同学的汇报。
“英才计划”全国工作总结会大会现场
2013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展了英才计划,旨在通过试点工作,推动基础学科较强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唯一首批“英才计划”试点学校,共有31位同学入选“英才计划”名单,他们在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关心下,在合肥一中的认真组织下,跟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科学家导师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参加撰写科学报告等,一年来收效明显。李一恒同学获得“英才计划”物理学科优秀等级,被誉为“中学卓越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语)。周超凡、赵若宇等几位同学已分别被中科大少年班、创新班录取。田童话、陈凯伦同学在化学学科全国大会上汇报成果等。
附合肥一中牛雪焱的大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合肥一中的牛雪焱,很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英才计划经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有三个方面:我和英才计划、我们和英才计划、展望英才计划。
2013年8月,我与“英才计划”结缘。我的导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秀雄教授、李皓昭教授。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这本书:比克斯所著的《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这本书是老师根据我在面试时的表现和兴趣帮我选的,因为我开始时除了课本里的东西其他什么都不会,而这本书基本“零门槛”,我读起来没什么太大的困难。
通过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到,虽然已经尽量选了简单的,但这本书是全英文的,而且还需要一些矩阵和微积分的基础,所以我在拿到这本书的顿时就感觉压力很大。
导师与我上课的形式和在学校里很不一样。李老师要求我,每个月要以汇报的形式,把他当作学生,站在讲台上用黑板和粉笔来说我所新看的内容。第一个月汇报的时候,我就出了岔子。
我讲相交数的概念、性质时讲得正起劲,老师突然让我举一个例子。我一下就傻了,因为我其实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翻译了一遍,背了下来,根本就没有理解,怎么举例?我在台上支支吾吾半天,老师看透了我的“纸老虎”,走上台来随手给我出了一道题。我赶快去翻书上的性质,结果我以为我都背下来的东西,一条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最后基本是老师说一句我写一句把那道题弄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马虎,再也不敢只是当一个“翻译家”,而是老老实实一句一句琢磨,一道例题一道例题地看,有不懂的就折个角,下次汇报的时候再问。
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确实是十分艰难的。比如说,许多专有名词我连翻译也找不到,比如说书上的一些定理没看懂时,上百度搜什么也没有,我就只有手里这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迫不断地突破自己,逼迫着自己学会钻研,逼迫着自己思考,然后突然发现课本里的世界是那么小那么浅,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懂得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突然觉得自己不一样了。
在看三次曲线的加法的时候我觉得它是那么有趣,在某个网站上找到一点信息就觉得异常亲切。最兴奋的一次,是我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关于三次曲线的介绍,一搜发贴者,居然是我们学校从外地请来的数学竞赛教练!再上那个老师的竞赛课的时候,我一下就有了自信,就好像两个人心中有了只属于我的小秘密,我才发现知识和知识的碰撞是那么神奇那么甜蜜。我也因此将《三次曲线的加法》作为我的结业论文。
用一年的时间看完这一本书,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数学知识,但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让我看到数学的掠影,从很小的角度仰望数学的美,让我在挑战中突破了自己,而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在几位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更多。李老师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更为朴素,也更为内向。不管我们约定的时间在几点,总能看到他在办公室工作,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哪怕是十分浅显的内容,让我十分感动。在2014年7月的数学论坛上,我有幸结识了北大的冯荣权教授。当时我汇报的内容正好撞上了冯教授的专业领域,果然,汇报时,冯教授问了我几个延伸的问题,我只得屡屡承认自己不知道。没想到一下课,冯教授就径直朝我走过来,向我一点一点的解释那几个问题。我不停地点头,但其实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没听懂,只觉得这么高高在上的教授居然会走下台来一定要讲懂我才行,实在令我受宠若惊。直到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大师”的真正含义:他们不仅自己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十分乐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下去,只因为一种专注于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回来后我将冯教授写的那张草稿纸供在了书桌上,以时刻提醒自己要永远保持对追求真理的热情。
英才计划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殊的经历。我觉得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它让我看到了国家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工作,让我看到了时代前沿的科学,让我看到了未来我的路该怎么走。按部就班地上学,考大学,毕业……似乎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突然,英才计划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可以直接看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门,这就是它,对于我的意义。
陈秀雄导师组共有4人,很巧的是,我们4个在合肥一中是同班,所以彼此交流起来特别方便,互相分享了很多关于英才计划的感想。他们都非常厉害,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年级第一,一个在初中的时候就自学了很多高数的内容,把复变函数摸得一清二楚,另外一个女生,因为被分到的教材是欧氏几何,竟然把十三卷《几何原本》都看下来了,越看越有兴趣,简直都有点走火入魔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4个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变化,对学数学更有自信了,对自己更有自信了,每天想的事开始不一样了,在其他同学都还在讨论身边小事的时候,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在今年7月的数学论坛上,我更是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对数学有兴趣的同龄人。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广东的女孩,她很活泼,也很有台风,在论坛汇报的前一天,我看了她的ppt,就随口建议她应该把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再细化一下,结果她居然一晚上没睡,把ppt重做了一遍。我第一次在同龄人身上看到这样的用心和执著,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自己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夜里我和她大谈自己的理想,我问她从英才计划学到的最多的什么,她说是眼光。她在自己从小就憧憬的大学中,从小就憧憬的专业里,认识了改变了她整个高中的教授,她非常幸运。
我们都非常幸运。在“英才计划”开展的第一年,我们都是小白鼠。我们和英才计划一起,从懵懵懂懂逐渐成长,不断完善,开始时谁也不知道这个活动会是什么样子,但在一年后,我们和英才计划一起,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这些幸运的小白鼠第一批从高中走进大学,第一批接触了遥不可及的教授,第一批坐上了通往梦想的快车。一年的时间太短,确实学到的知识有限,但一年的时间也足够长,足够改变一个人的高度,于是英才计划让我们在未来有了更高的起点。
英才计划会继续的。它对于我们,似乎是结束了,我们已经迎来高三,6个月后即将高考,再腾出时间很难;但它又从不曾结束,它身上的热情和生命力还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时刻是我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有了这一年的成长,英才计划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令人瞩目,越来越接近它成立之初的目标,即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它会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和我一样的触动,它会更成功,会带给学弟学妹们更大的成长,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我衷心地感谢我在这里学到的一切,并真诚地祝愿它一年胜过一年!
谢谢!
注:牛雪焱同学参加博瑞智2010年全国第412期中学生训练营,2011年全国第15期中学生二级训练营,即将于明年2015年暑假参加博瑞智三级训练营!妈妈参加博瑞智2010年全国118期家长训练,全国第9期高端课,后续复训n次!我们为有这么优秀的孩子骄傲!妈妈的优秀卓越让我们观为叹止,优秀妈妈培养优秀孩子!更多博瑞智精英课程欢迎拨打13965013585周老师,qq及微信940030681.更多博瑞智优秀学员欢迎持续关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