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赏析:“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个人日记

               禅诗赏析:“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标题来自于是牛头法融(594657)禅师的一首诗偈,完整的偈子是八句: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图片 

 


    

    这首诗偈是牛头法融禅师诸多问答中的一部分。牛头法融是禅宗内最早形成的宗派——牛头宗的开山祖师。在禅宗内,牛头法融禅师是作为四祖道信大师的“旁出法系”,正脉当然属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但恰恰是这个“旁出法系”,对禅宗,特别是对石头一系的影响极大。一般佛教史都说他是成功地把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思想融合的第一人,在马祖石头甚至六祖大师尚未开法时,牛头一宗已有较显赫和广泛的影响了。

 

图片 

 

    

    法融禅师(
594657)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图片





   唐初武德七年(
624)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议后才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636)他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




 

图片 





    这时牛头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为他创立牛头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图片                图片
 



    法融禅师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


 

图片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着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域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



 

图片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真如佛性当下就是,
动念即无。
恰恰在你用心的时候,
恰恰找不到他,
他不给你受用……
 

    恰恰用心即有心于道,道反而隐不可见;而无心于道之时,道却显而愈明。这其中的感觉犹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有些事情你太执着太刻意去追求,最后却未能得到你想要的。而当你坦然处之,不经意间你却得到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属于你的你躲也躲不开,不是你的你想也想不来。




图片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真如佛性超越语言思维,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若要在道理上去纠缠,
就容易陷入名相的泥潭……

真如佛性乃无上菩提,
言下见自本性。
直说直指人心,
当下如如,
没有什么繁文褥节……

 

大道无言,真如佛性超越语言思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要在理论上去反复探讨、论证,就容易陷入“名相”——概念、范畴的泥潭中不得自拔,去道甚远。而“直说”直指人心,直下承担,当下如如,哪里会“相劳”?哪里又会“繁重”呢?所以五祖弘忍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功夫若到身心闲淡处,方是得入门处,当然“直说无繁重”。

 

 图片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直心即无心,
大慈悲心即无心,
无着心即无心,
无心方能起大用……
真如佛性非有非无,
本自性空,
亦无所得;
若有心想即相生执着起,
无边大用障而不显……
 

 
        
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无心方能起大用,若有心想即相生,执著即起,此句直指诸佛菩萨“用即无用”之广大境界,不可思议。悟后的人会用心,恰恰用心,恰到好处地用心,自然自在地用心去适应环境。因为心不被境转,所以有功能而没有烦恼,这是智慧心,等于无心可用。一般人不会用心,被动地去让环境牵着鼻孔转,产生七情六欲,这是烦恼心,是有心可用。智者没有自私自利、自大自卑等的愚癡迷狂心,正好用无染无垢的慈悲心来为一切众生积极服务;经常为了利乐他人而忙得席不暇暖,不知老之将至,还像是一个无事要做、无人干扰无心的人。

 

 

图片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真如佛性之有心无心本为一体,
有心之外没有无心,
无心之内没有有心,
将心觅心,
即成法执……

 

    此句正显圆妙之说,至为切要。“有心”与“无心”本为一体,它们是“不二”的。若认为“有心”之外,还有个“无心”在,这样“将心觅心”,即成法执,与道相悖。正所谓“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有时“用心”处于“无心”状态,有时“无心”又处于“用心”状态,中间都有一个东西在冥冥中作用,操纵于“有心”与“无心”之间,人们若能从中透得出,那才真的得大智慧和大自在。若熟练地运用牛头祖师这首诗偈,也许不久后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不要急功近利,务实一些,耐心一些。许多无心而为的事情可能最能说明你内心最原始的想法 ,许多有心而为的事情可能并不能让你收获你所期待的收获。

 

 

图片 













文章评论

净荷

学习了~阿弥陀佛 古筝曲真美![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云畅

法理很深,学习了。 南无阿弥陀佛 [em]e100[/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定心

禅师的诗偈直至佛性。智慧。阿弥陀佛!谢谢![em]e183[/em] 在这里学习经典的禅理!

道 者 (拒闲聊)

[QUOTE]引自:道 者 于2014年01月22日 11时20分12秒发表的评论 菩提自性 本自清净 但用此心 直下承担 当下真如[/QUOTE] [em]e100[/em][em]e181[/em][em]e177[/em][em]e160[/em]

落叶

[em]e100[/em][em]e100[/em]

吃亏是福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_____阿弥陀佛

慧婷

[em]e179[/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