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白马
个人日记
 疾病再次袭击了这位老人。
干巴的身躯躺在白色的被褥里,显得那样弱小而单薄,看着让人心悸。
  
说实话,这不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老人,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老人,甚至,亲人们提起他都颇有微词,特别是婆婆。
然而就像蒋方舟在《与父亲一笑泯恩仇》一文中写的:时间已借助衰老和疾病惩罚了他,作为亲人如果再加以抱怨就显得多么残酷。孝心最重的,自然心疼得最深-----看这胳膊腿儿瘦的-----
所以,每次犯病,都会及时把他送往医院。
 
这位老人是我公公。
公公年轻时的所作所为 颇为“奇葩”----身为农民,却不爱劳动,最典型的例子是割麦天婆婆领着几个孩子抢收麦子,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却可以在家里睡大觉。
这样一位家长,在他慢慢变老时,他大概也是有些隐忧的吧----他曾恣意挥霍了所有应当努力的、应当尽责的岁月,到了本应颐养天年的日子,他自然难以得到后辈们的尊敬。
所以,他最先念叨的是咱家底儿薄,但我们(捎带着婆婆)身体好,就是你们的福气。
后来,有了病,住了院,又说:咱们啥都别怨, 怨,只能怨咱家不顺罢了。
谁又没说什么,每次他却总是先这样说,听了总不让人舒服。大概是在替自己找一点儿面子吧。
他还有很多言行像一把把无形的刀子伤着家人的心,可作为亲人,除了包容与忍耐,又能耐他何?大家都说,遇到这样的老人,那有啥办法?大家 忍他,却无法像尊重一位岁月的长者一样尊重他。
他总是漠漠的,也许已知道人活着要有尊严,他一定为年轻时的所做所为而后悔然而,所以他当然知道大家心里对他 是有怨意的。不避讳也包括曾经的我。
真正有些释怀,是在看到了一篇《储藏尊严》的短文后,短文讲一位老人也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顾家人,只顾自己快活,自然没考虑什么后路。晚了依靠儿子生活,儿媳念起他昔日的种种,自是每次做饭都不会给他好脸色,他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吃白饭的,每次儿媳做饭时,他就到道路转角处去等孙女,其实孙女已经上了初中,根本就不需要接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尚有用。一刻的比照,映射着公公的影子。心底一凛,再卑微的人,再可气的人,也还是有自尊的。再想想天下这样的老人,也并非公公一人,心里也就想开了不少。
从前年到去年,公公前前后后已经住了四次医院。这次是从年前二十三住到正月十六。真的是人老了,各种毛病 都来了,好在没有什么大病。医生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每次都是回家招呼不好。前几次住院都是医生催着回,公公好像还有些不舍。这次有人发话了:往二月边儿上住。可公公却不知怎的突然明白了:“不就是炎症吗,消了就好!”再说,“总是来了,索性就多住几天吧!”“医院是啥好地方,哪有屋里自在?”这话一下子明白得让人不适应的舒服。
但我想实际情况也许这样:虽然五个儿子,但一个在珠海过年都没回来,一个全家在惠州,一个全家从深圳回来过完年初八就走了,一个在老家,因为前几次住院他们招呼多些,这次就没让他们操心了,整天在医院陪在身边的就是老公了,过完十五也要上班了。他可能看到即便再孝顺的孩子终归都要为生活奔波的。钱可以出,但人不可能时刻在身边。
某人要走前,我们几人坐在病房里给他们讲出院后怎样调养。告诉婆婆招呼要耐心。
一人说:她就是不会做饭,面条怎样---米饭怎样---面糊涂怎样---
一人说:他就是捣蛋,这不吃,那不吃的---
一人又说:米很硬,面条很厚-----有时还语气生硬给脸色----
一人又说:整天伺候着,也不想想自己这辈子----动不动还想使性子-----
-----------
两人就这样在孩子们面前争辩着,就像两个交换了物品的小孩儿在计较着谁占便宜了谁吃亏了。听着有些好笑,忽然也有些心凉: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老到只关心是否吃喝得好,是否有人招呼有人陪伴,是否能够怡吾色柔吾声。
时间白马,人啊,都在等着岁月的惩罚!
有段话说的很好,搬来。“尊老”固然是被倡导的美德,可是人的尊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一个人年轻时的努力,除了安身立命,除了造福人类,还在为自己储蓄一份尊严。当你年迈体弱时,如果你有足够的人格储备,有足够的学识储备,包括足够的物质储备,那你当然会有足够的尊严。
今日之努力,只为了他日能够安老!
干巴的身躯躺在白色的被褥里,显得那样弱小而单薄,看着让人心悸。
说实话,这不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老人,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老人,甚至,亲人们提起他都颇有微词,特别是婆婆。
然而就像蒋方舟在《与父亲一笑泯恩仇》一文中写的:时间已借助衰老和疾病惩罚了他,作为亲人如果再加以抱怨就显得多么残酷。孝心最重的,自然心疼得最深-----看这胳膊腿儿瘦的-----
所以,每次犯病,都会及时把他送往医院。
这位老人是我公公。
公公年轻时的所作所为 颇为“奇葩”----身为农民,却不爱劳动,最典型的例子是割麦天婆婆领着几个孩子抢收麦子,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却可以在家里睡大觉。
这样一位家长,在他慢慢变老时,他大概也是有些隐忧的吧----他曾恣意挥霍了所有应当努力的、应当尽责的岁月,到了本应颐养天年的日子,他自然难以得到后辈们的尊敬。
所以,他最先念叨的是咱家底儿薄,但我们(捎带着婆婆)身体好,就是你们的福气。
后来,有了病,住了院,又说:咱们啥都别怨, 怨,只能怨咱家不顺罢了。
谁又没说什么,每次他却总是先这样说,听了总不让人舒服。大概是在替自己找一点儿面子吧。
他还有很多言行像一把把无形的刀子伤着家人的心,可作为亲人,除了包容与忍耐,又能耐他何?大家都说,遇到这样的老人,那有啥办法?大家 忍他,却无法像尊重一位岁月的长者一样尊重他。
他总是漠漠的,也许已知道人活着要有尊严,他一定为年轻时的所做所为而后悔然而,所以他当然知道大家心里对他 是有怨意的。不避讳也包括曾经的我。
真正有些释怀,是在看到了一篇《储藏尊严》的短文后,短文讲一位老人也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顾家人,只顾自己快活,自然没考虑什么后路。晚了依靠儿子生活,儿媳念起他昔日的种种,自是每次做饭都不会给他好脸色,他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吃白饭的,每次儿媳做饭时,他就到道路转角处去等孙女,其实孙女已经上了初中,根本就不需要接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尚有用。一刻的比照,映射着公公的影子。心底一凛,再卑微的人,再可气的人,也还是有自尊的。再想想天下这样的老人,也并非公公一人,心里也就想开了不少。
从前年到去年,公公前前后后已经住了四次医院。这次是从年前二十三住到正月十六。真的是人老了,各种毛病 都来了,好在没有什么大病。医生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每次都是回家招呼不好。前几次住院都是医生催着回,公公好像还有些不舍。这次有人发话了:往二月边儿上住。可公公却不知怎的突然明白了:“不就是炎症吗,消了就好!”再说,“总是来了,索性就多住几天吧!”“医院是啥好地方,哪有屋里自在?”这话一下子明白得让人不适应的舒服。
但我想实际情况也许这样:虽然五个儿子,但一个在珠海过年都没回来,一个全家在惠州,一个全家从深圳回来过完年初八就走了,一个在老家,因为前几次住院他们招呼多些,这次就没让他们操心了,整天在医院陪在身边的就是老公了,过完十五也要上班了。他可能看到即便再孝顺的孩子终归都要为生活奔波的。钱可以出,但人不可能时刻在身边。
某人要走前,我们几人坐在病房里给他们讲出院后怎样调养。告诉婆婆招呼要耐心。
一人说:她就是不会做饭,面条怎样---米饭怎样---面糊涂怎样---
一人说:他就是捣蛋,这不吃,那不吃的---
一人又说:米很硬,面条很厚-----有时还语气生硬给脸色----
一人又说:整天伺候着,也不想想自己这辈子----动不动还想使性子-----
-----------
两人就这样在孩子们面前争辩着,就像两个交换了物品的小孩儿在计较着谁占便宜了谁吃亏了。听着有些好笑,忽然也有些心凉: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老到只关心是否吃喝得好,是否有人招呼有人陪伴,是否能够怡吾色柔吾声。
时间白马,人啊,都在等着岁月的惩罚!
有段话说的很好,搬来。“尊老”固然是被倡导的美德,可是人的尊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一个人年轻时的努力,除了安身立命,除了造福人类,还在为自己储蓄一份尊严。当你年迈体弱时,如果你有足够的人格储备,有足够的学识储备,包括足够的物质储备,那你当然会有足够的尊严。
今日之努力,只为了他日能够安老!
文章评论
明媚
唉!我也有个亲戚年轻的时候仗着有点本事嚣张的不得了,之后老公去世,自己下岗而且没有退休金,现在老了可怜兮兮的!我想到那老人年轻时的嚣张气焰觉得是报应
竹本
我家的两个老人,都87岁了,天天吵,原因也是爹一辈子不做事,自私心强,现在生病了,一有点不舒服就送他去医院。我们做儿女只是想各尽其责,不计前娴!
好羽知时节
嗯,今日的努力不为别人,只为老了心安[em]e112[/em]
馨儿
无论怎样,照顾老人是为人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善待有时很不懂事的“老小孩”吧,谁都会老的!
微微
辛苦你了,[em]e178[/em][em]e178[/em][em]e163[/em][em]e163[/em]
Lily
耶稣说: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头一回听牧师布道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后来试着去做,慢慢发现爱一个人或者说试着去理解一个人比恨一个人或怨一个人快乐多了。[em]e100[/em]
手心手背
先点赞![em]e179[/em]明日细赏![em]e113[/em]节日快乐![em]e163[/em][em]e175[/em]
阳光
那么大岁数,一辈子都这样了,你跟他计较什么呢?
阳光
这个假期你真挺辛苦的。好在人已经出院,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竹本
春安[em]e181[/em]
竹本
问好清音,并祝快乐如春天的花朵!
竹本
问好清香,安好!
竹本
有时,真想把时光泡在文字里,饮一季的安康!
竹本
春天的花杯中的酒 繁华的都市空空的楼 我要拉着你的手 向着风走 向着云走[em]e120[/em]
华山论枪
[em]e177[/em] 看望佳友,遥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