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汇编
篆刻
——选自《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虚实”是章法总纲,纲举才能目张。邓散木在《篆刻学》中将章法分为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为25种,无论14种,还是25种方法都只是谋求虚实效果的手段而已。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一方印章的布局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 满实法
亦叫匀称法。 “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满实,浑厚平正,字距繁密,印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满实法布局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大度,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美感。为了使印“满实”,可采取一些手段。如白文印四周加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 满虚法
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 “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文字笔画少,线条较细,布白空虚,字距相对较远。这类印章线条以横平竖直的直线为主,圆线、曲线为辅,用刀可冲可切,以轻、浅为主,突出端庄、清秀、瘦劲的格调。满虚法的印章,其边栏一般较粗壮厚实,主要是为了突出印面的“虚”,与印面形成虚实反差与对比。
- 上实下虚与上虚下实法
上实下虚的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形成上部紧密满实,下部稀疏空虚的效果,如“钱超白事”、“曹氏印信”“节堂”、“种竹道人”、“芳华”五印。这种印章给人以舒适飘逸之感。设计这类印章时,主要有六种方法。第一,可以上部有印文,下部无印文,或是上部印文向下伸展、延续与下垂。第二,印章上部字粗壮,下部字较细小。第三,印章上部字紧密,可采用增繁、增曲叠等方法;印章下部字稀少,可采用减笔、少屈等方法。第四,印章上部布字多,内容丰富,结体繁复;印章下部布字少,内容简少。第五,印章上部文字厚重、清晰;下部文字稀薄、模糊、断续。第六,印章上部文字大一些;下部文字小一些。
上虚下实法。 如“大医司马”、“文帝行玺”、“五属啬”、“十年一觉”、“刚毅”五印。上虚下实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关系。在刻制印章上部线条时,吃刀浅、用力轻,字画之间留空多;在刻制下方线条时,吃刀深。
- 左实右虚和左虚右实法
如“王尊”、“吕黑”、“千人督印”等印,有些印右边只置一个字,把其余的字均置在左方。“王丙之印”,若“王”和“丙”二字增叠加曲,那么就难以做到“右虚”了,若“之”字不曲屈加叠,那么就呈现不出“左实”。
左虚右实,“魏乙”一印,把字画少或点画比较简单的印文置于左边,这样左边布局显得疏而虚;把字画多或点画比较繁密的印文置于右边,这样右边布局就显得满实。再如“文竹门掌户”一印,属多字三行式排列,最后一行安置一个字或者安置简少的印文,来达到“虚”的效果。邓散木的“芦中人”印,印右只一个字,点画粗壮,“芦”字上半部增添了盘曲、穿插,显得非常密实;左面有两个字,但点画不多,且文字上移,“人”下大块留红,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虚”,强化了左右的对比与反差。
- 虚角法
“汉匈奴呼卢訾尸逐”左上角虚,“殿中都尉”右下角虚,“方除长印”右上角虚,吴昌硕的“溪南老人”左下角虚。 “皇后之玺”、“薛守”、“宜土祭尊”是对角虚。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干尺”,文字很多,但对角虚实鲜明强烈,一疏一密,对角呼应。
虚角效果的办法一般有:第一,欲虚的角落放置笔画少的文字;第二,欲虚的一角将文字点画刻得细一点儿,其他三角则刻粗一些,形成虚实反差;第三,虚角上的文字小一点儿,占地少、留空多,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点儿,占地多、留空少;第四,虚角上不置文字,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线条延伸下来;第五,虚角上的文字通过减笔、减曲、细柔、缩小等手段变虚,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笔、增曲、加繁加密、加重加粗等手段呈“实”。
- 虚实相间法
虚实相间法一般专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乐浪太守掾王光之印”,“乐”实“浪”虚,“太”虚“掾”实,“王”虚“光”实,“之”虚“印”实。“元祜党人之后”一印,“元”、“人”、“之”三字点画少,呈“虚”;“祜”、“党”、“后”三字点画多而密,呈“实”。该印按“虚实实虚虚实”的规律排列,“虚”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而“实”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赵之谦的“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一印,每个字点画主体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显“实”;每字都将下方部位某些线条拉长,作悬针、长脚形状处理,疏而空灵,形成“虚”。
- 周实中虚与周虚中实法
印文分布在四周,中间形成空虚状。“魏鸟丸率善佰长”一印,中间的字笔画少,四周的印文笔画繁多,线条粗,且增叠加曲,周实中虚,对比强烈。邓散木的“见素抱朴”一印,中间不仅留有空地,且中间部位的点画线条都有意刻轻、刻细,而周边印文的点画线条厚重、粗壮。清朱岷的“烟云供养”一印,中间留出的空地更多,因而“周”更“实”,“中”更“虚”。
周虚中实的印文远离边栏,四周布白空虚,印文相对集中在中间部位。有些中间印文的字画粗壮厚重,四周印文线条轻细若现。
- 留空法
留空,是指印文字画之间留出的空白。空与虚在于程度不同。虚指印面上文字笔画少与疏处,“空”是指印面上完全没有笔画的地方。
- 上下留白(红)法
印文置于中间位置,印文上下各留一条空白,而左右不留、少留或者比上下所留的空白小而窄。如“江夏太守章”、“黎贞”、“道无双”、“雪塍”。
上下留红如“执关”、吴熙载“安雅”、赵古泥“斗闲”。
- 印上(下)留白法
印上留白法是指印文上方与边栏之间留有一块空地。
印下留白法,即在印章章法设计时,印文文字紧靠上方,在印面下方留有一块空地。
- 对角留红(白)法
“司马之玺”,、赵之谦的“北平陶燮咸印信”、“高氏家藏”一印。对角留红法与对角虚实法有根本的不同:前者侧重于没有笔画的空地对应,一般指白文印;后者是指笔画少而稀的对应,有白文也有朱文。
对角留白法如“匕阳”、“南陵丞印”,汪士慎的“近人父印”,两块空白分别留在“父”字之下与“人”字之中。在设计刻制此类印作时,要注意四角平衡对称,究竟留多少空白,应视印面效果而定,不可失之偏颇。
- 印中竖白(红)法
印章的中间从上至下留一条空白,称为印中竖白法。印文一般都向左右两边边栏逼近,如“武城之印”、“长忘忌”。古玺“韩舟”更有意思,一分为二,从中间断开。元印“宣差规错之印”,在中间一条空白上布置了七八个蒙文,但仍然体现了印中竖白法的特色。明清及近代印人则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印中空白,如丁敬所刻“东甫”一印,中间的留白很宽阔突出。
印中竖红法。如“赤泉侯印”、“睢陵家丞”、“杠阳都左司马”。“代郡农长”除用竖红法外,还用了虚角法。
- 印中横红(白)法
印章中部留一条横向红地,这种章法布局称为印中横红法,“太子车骑将军”、清印“王三锡印”、“形同槁木”。印中横红法不可不顾印文线条粗细,不可不顾大局,过分强调留红效果,否则便会影响全印水准。
印中横白法,如“司空之印”、“会稽都尉章”、“高堂缵印”。
- 左右留红(白)法
左右留红即白文印章的左右两边留有红地,而印的上下不留或少留红地。如右图中“仓”、“臣鲩苍”二印左右两边都有较宽厚的红地,而上下则基本没有红地。汪关的“博观堂”与陈万言的“墨兵”印,大红大黑,犹如一块古碑,严整地矗立在面前。
左右留白法,如“外(门/外)”、石涛的“老涛”以及林皋的“嘉会堂”、赵之谦的“如愿”。这类印章的最大特点是“清”、“虚”、“雅”、“挺”。
- 印文歪斜法
印章一般以方正、端庄、平稳为准则,但也有印章印文歪斜奇巧,如“军假司马”、“安乐乡侯”、朱耷的“闲夫”印,“诗肠鼓吹” 。
- 印文重叠法
在设计印章章法时,将印文重叠在一起,称为印文重叠法。印文重叠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四种:一,朱文叠在白文上。如“王素”,“王”字刻成满白文,而朱文“素”字重叠在“王”字之上。二,朱文叠加在白文上,朱文周围设置边栏。如右图中“醉墨轩”印。其三,白文重叠在朱文上,如“尤水邮”印。其四,朱文与朱文同文重叠,且某些点画共用。如右图中“合同”,印文系楷书书体,布局疏密合度,飘逸奇妙。
- 印上(下)留红法
印上留红法。印文上方留有一块红地,而印文下方相对不留或少留红地。“成超白事”、“董宣印”两方汉印,明代梅清所刻的“不薄今人爱古人”一印。“归昌世印”左边朱文,右边白文,但是看上去浑然一体,而且文字上方都共同留红,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印下留红法。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块红地。“博山集家丞”、“刘昌”、“一声长啸海天秋”三印,印文方正,线条挺拔,紧靠上方,而印下有一块大小不等的红地。再如“适园”一印,点画雄厚古朴,下面留有厚厚的红地,“适”字走之旁下拖至印下角。这一拖笔,活了全印,意到韵足。若把这—拖笔割去,不仅显得红地太多太厚,而且全印立时显得缺乏活力。“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印下留红之趣。
- 印文缺字与破残法
“十五的月亮最”一印,最什么?这个字虽然没有刻出来,但是人人皆知是个“圆”字。再如下图中汉印“宋长公”,印面一分为四,其中有一个字的位置空在那儿,显然这个字应是“印”字。“右曹中郎将”和“淡薄之中滋味长”二印,句子是完整的,不缺任何字,但印面上“中”字之下空了一个字的位置未刻,这是又一种形式的缺字印章。
概言之,缺字法刻就的印章有三种形式:一、印面上刻满了印文,但句子不完整,缺少一个或两个常用字;二、印面上有一个或两个空地,而印文句子是完整的,这是留空缺字式印章;三、印文句子缺字,而印面又相应地留有空地的缺字式印章。
印文破残法。战国玉玺“隗长”、西晋印“冠军将军章”以及封泥印“齐郡太守章”都是典型的印文破残式印章。何震的“笑谭间气吐霓虹”、战国印“隗长”等,破残不仅表现在边栏上,而且表现在印章中的点画上。印文破残式印章沉雄古朴,拙厚老辣,充满时代的沧桑感,也充满悬念。刻制这类印章,可用刀把或小锤敲击,或将印章置于布袋中,令其滚动碰撞,直至磨损破残。
- 印文美术法、饰灵法、饰纹法
汉印“寿昌”,把印文设计成鸟虫篆。文士英的“鸢飞鱼跃”一印,似真的鸢在飞、鱼在跃;叶梅的“永宝”,用水草叶构造成印文;汪芬的“世昌”,用许多金龟巧置而成;商承祚的“锡永”,用栩栩如生、鸣叫不已的小鸟组成印文。这类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用美术法刻制的印章不胜枚举,虽然受到诸多贬意微词,但作为一种新颖别致的形式,总有人会喜爱。
印文饰灵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一种没有文字的图形印,前人曾称之为肖形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灵”。古玺“长幸”外方内圆,四角饰了四个蝙蝠;古玺“王昌之印”,朱文阔边,四周灵形为白文;汉印“冯”,只饰了单灵。
印文饰纹法,“日幸”,朱文白文相间,印文呈圆形,方与圆两道边栏之间还加了四个圆点。汉印“昌”采用了十多个圆形,组成一个“圆”的世界。古玺“长升”、“王土”,汉印“羊迨”等印,它们的花纹错综复杂,比印文占有更多的面积与位置,故这类印章在章法设计时,印文与花纹必须同步考虑构思,做到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 印文配图法
印章除印文之外,再配以图形。把图形布满整个印面,印文只占印上、印下或印角等处的很小一部分,古玺“遗”,印文在上方,下方配了一幅奔马图,十分简扼生动,富有情趣。汉印“宜子孙”,印文右置,印左配了一幅人物图。又如“九鼎”,印中无文,但鼎数为九。
- 点画对称法
对称是美学中最为基本的准则之一,它能给人以平衡、协调的感觉。对称法是章法布局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称之本意是指从中间对折,图形左右两边或上下部分可以重合。但在篆刻章法中,不仅如此,它还包括印面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对称、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对称、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对称。例如“千秋”一印,左右大致相同;汉印“射过射过”,左右“过”同,对称较为一致。例如邓石如的“日日湖山日日春”印,印中利用三个“日”字呈对称布局。主观手法,是指入印文字不具备客观的对称性,而通过合理的大小、繁简、拐让、屈伸、离合等变化,来达到印文点画对称或近似对称的效果。例如“盘白石长坐素日”一印,“盘”、“坐“、“素“三字中部的点画设计成方折曲屈的形态,营造了横向对称的的视觉效果,以纵取势,很有意趣。
- 印眼法
印面上出现—个方块、—个三角形或一个圆点,十分引人注目,不用说,这是篆刻艺术家着意安排的一个闪光点。确切地说,它是印面上的一只“眼睛”。古玺“男长”,印文几乎全是方笔,其中却有一个“圆眼”;汉印“率和旦”,“瞪”着一只凶狠的三角眼;古玺“丁氏长年唯印”之“眼”,好像已开过刀做过“美容”,系“美目”;汉印“丁少翁”之印眼,状如一枝箭,不如称其为“箭眼”;清人刘墉的“日观峰道人”之“眼”,如电光四射,堪称“怒目”。
- 缺画法
“军假侯印”,外形方正,没点画却短缺了不少:“军”字缺上画与右画,“侯”字亦缺了上画并缺左画,“印”字缺左画与底画,“假”字右画缺了很多。明印“立义行事”,四边光洁整齐,四角以圆为主,这四个字的点画缺了很多,而且缺得很有技巧。
- 点画粗细法
点画粗细法,系指人印文字的点画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细之谓。例如汉印“蛮夷里长”、汉印“南深泽尉”、“高凤翰印”、“动正用和”,均是典型的点画粗细法印章。
- 点画放射法
何震的“放怀”印、齐白石的“夺得天工”印,都特具放射法特征,属整体放射。局部呈放射形态的印章。如古玺“长乘车”、晋印“广典卫令”中的“乘”与“典”两字,均呈放射状。此外,还有一种印章,印文有多组、多个局部向不同方向作放射状,如“千岩秋气淳”的“岩”与“气”两字。
- 点画粘连法
“杨博”、汉印“万延年”,其印文的某些线条粘接并连。这种白文粘连印犹如铜板铜块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锈蚀斑斑,因此俗称“烂铜印”。再看归昌世的“君子有常体”朱文印,印文线条之间时有粘连,也犹如铜条铜杆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锈蚀斑斑,故这种朱文印俗称“斑铜印”。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印文的线条与线条之间时有粘接并连,这也是与印文破残法的不同之处。粘连法印章的总体风格是苍古淳朴、典重高雅、落落大方、自然天成。陈衡恪的“无娱为欢”,印文四个字皆采用粘连法,气贯全印。
- 点画方折法
如晋官印“殿中武力司马”、瓦当“京师瘦当”、郑燮的“板桥”、陈尧廷的甲骨文印“往事越千年”。值得—提的是,齐白石的印章堪称方折法的典范。如其“有衣饭之苦人”一印,每根线条单刀直人,不是放射延伸,就是直冲到底,方折的意境与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方折法印章贵在刚劲,它给人的感觉是爽直畅达、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 点画圆转法
印文的线条有方折的,也有圆转的,我们称印文线条圆转的印章为“点画圆转法”印章。如 “公孙中印”,其印文线条以圆转为主,转折处也呈圆角之状。另“曹娱”一印,每个点画皆呈圆状,多姿多彩,异常别致。邓石如的“意与古会”、汪关的 “松圆道人”、张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圆、小圆、半圆、曲圆组成了一个圆的世界。
刻制时,用刀应审时度势,因字而异,因势利导,随弯而转,重在流畅。尤其是应避免走刀,造成断层与稚折。宜在圆转之中求拙、求趣。
- 点画方圆法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点画,有以方为主,称为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圆为主,称为圆转法印章。方与圆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以将它合二为一,将其巧妙、合理地布置于一印,形成方圆相参、方圆结合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的格调。 “思离群”, “王舍”一印,王字为方,舍字为圆,呈左圆右方格局。汉印“公车赏”系上圆下方的格局,赵孟畹摹罢蕴迂,则呈对角方圆的布局。
- 点画垂直(平衡)法
纵贯上下之垂线为主体的印文布局法,称为“点画垂直法”。汉印“张疙”,印文竖线细垂方直,横画短小。汉印“丁诩印”、丁敬“大宗”印,竖画粗壮挺劲,而短小的横画基本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栅栏,故也有叫这类印章为“栅栏法印章”。汉印“丁诩印”、文彭印“檀心轩”,其印文竖画粗壮且排列紧密,而横画俱在印上或印下,犹如昔日的手工织布机,故称这类印章为“纬系文印章”。在刻这类印作时,一般都是冲刀或切刀而为,势如破竹,一贯到底。它给人的感觉是恢弘、端庄、方正、古朴、豪迈。
有一种印文的点画以平横为主体,而将竖画压缩或作减短处理,整个印面横画多于竖画,这种章法布局称为“点画平横法”。如图中西汉印“石泉右执奸”,印文横画密布,并占主导地位,而竖画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横满白文印。汉印“史左”、“巨董千万”平横法气息特别浓郁。朱文的平横法特色亦不逊于平横满白文印。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军总把印”、“黄氏大易”等印章,以平横为基本单元,组成了左右贯通的音符乐章,让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态与淡泊的气息。
- 点画向背法
将印文某些线条有意拉长或放大,形成超乎寻常的向背关系,即点画向背法。瓦当“大富”,“大”字横画、“富”字的“宀”均系贯满全印的圆曲之线。魏晋印“樊缵”,印文下方的两组线条均是背对背,呈反方向布局。何震印“真实居士”、米万钟印“文石居土”以及赵之谦的“长守阁”印,设计了许多组向背线条,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从上至下的排列,也有从左至右的排列。
- 点画穿插法
汉印“茁川侯印”,“程义”印的“义”字竖画下插,“赵道”印的“赵”字右部插到左部中。“窦中孺”印,“中””字笔画稍让位于“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让。“陆阳”印中,“陆”字“土“部的中竖长长地伸到顶部。
小结:初见此文,甚为欢喜。方法很多,林林总总,错综复杂。于是整理图片,删减评论,保留主意。以饕刀友之喜爱。
文章评论
九月远志
嫂子的理论水准已具有相当的高度
天大地大妈咪最大
[em]e121032[/em]& 我不想再被任何欺骗了 真的不想了[em]e7372[/em][em]e602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