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浅谈“家风”

笠翁絮语

      前几日,有好朋友给笠翁戴了一顶高帽子,说笠翁饱读诗书,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忠实守望者,所以想请笠翁就“家风”一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因为来者不凡,又往我这张脸上一贴金,我便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那么,什么是“家风” ?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吹往哪里去?我就这几个问题切入,粗浅地谈谈我对“家风”的理解以及“家风”对国家、社会的关联。

     家风是什么?
当我们读过《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这些典籍之后,就不难领悟“家风”的大义。说到“家风”,这几本典籍我们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因此简而言之:家风,就是在一个家庭或者说家族中形成,并能长期影响这个家庭或者家族成员的精神以及品德行为的一种风尚,然后瓜瓞绵绵地长期传承,是谓“家风”。你看迁居的时候,经常写一幅对联“乔第喜迁新气象,换门不改旧家风。”说的就是一个家庭长期吹拂的“清风”。
 
      古往今来,但凡一个治家有素又能绵延、更能辐射社会大家庭的风尚,那他的大旨一定是合乎社会伦理以及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颜氏家训》作为中国汉民族史上第一部“家训”,影响可谓大矣久矣,直开后世家训之先河;相比之下,后来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更加简明扼要一些。这里,普及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现在许多人常常误认为《朱子家训》就是《朱柏庐治家格言》。其实不是,前者《朱子家训》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而《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明末学者朱柏庐所作;因为两个作者都姓朱,又都是关于“家风”的文章,所以很多人就会混为一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作书法的,曾经在一些展览上或者一些人的书法集里看到有人将这两篇文章张冠李戴了,我不止一次地看到了那些“书法家”们在书法作品开头或者落款的时候,明明自己写着“朱子家训”几个字,然而他书写的正文一开头却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就是一个贻人笑柄的张冠李戴!如果平时我们讲《朱子家训》,那说的肯定是朱熹的文章;如果说《治家格言》,那一定是朱柏庐的文章。

      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多去读一读《朱柏庐治家格言》,因为这篇文章直接程朱理学思想,在继承朱熹《朱子家训》思想的同时,读起来更加的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容易理解。对教育孩子,一定善莫大焉。
可以这么讲,《朱柏庐治家格言》自成书之后,曾经影响着整个满清的统治者近三百年,而且直到现在,全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其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只是局限为那个朱氏家族文化现象,而是一种可以教化整个人类社会的一股文化思想。

      家风,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家庭对后辈的教养方式。平时,我们说这个人有没有“教养”?那个人有没有素质?其实,是可以看出他后面的所谓“家风”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在孩子未成年的年龄里,他的思想是很纯真的空白,他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写什么,他就有什么。大人们的一切道德行为、言谈举止、人生的思想、做人理念等都会潜移默化着孩子。一个有好家风、有教养的人,他的行为习惯一定是有章有法;屈原讲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个人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培养和修炼必不可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自身修炼,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雅俗圣凡的区别。学养改变容颜,吟诵过唐诗宋词的口,抚摸过琴棋书画的手,那么这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精神面貌都将会是有别于一般人的。他一定那么的落落大方得体,收放自如间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那么,在繁华喧嚣的尘世里,如何构建家风? 如何教养孩子?我们读一读《朱柏庐治家格言》:“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居身”指自己本身,大人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尽量地节省、朴实,不要浮华;对孩子要教育有方,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天生秉赋、兴趣有分寸地帮助他,不要强迫他。我在艺术学校授课,亲眼看到过不少的家长把他们的孩子强迫送到我们学校来学习艺术,可是很多家长报名的科目和孩子本身的兴趣相左,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却给他报名书法班;这样一来孩子没有兴趣,就学不好,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到头来光阴浪费了,老师操心了,家长伤心了;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加在孩子身上,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不懂“义方”。

      家风一定要正,大人要立身立言立行,明白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家长在孩子面前,道德行为方面,要作表率,要言传身教;你看吧:岳母刺字,成就了一代忠将岳飞,“精忠报国”四字,不是简单地刺在了岳飞的肌肤上,而是岳门那股清冽的风伸进了岳飞的骨髓;清代名将林则徐,他的后代至今代代英才辈出,代代都有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比如甲午海战英雄林泰曾等;多年以前就曾有报道称他的一些后人连香烟都不抽,而且带头禁毒;这是为什么?这是他们先辈林则徐“以德业遗子孙”的成功典范,因为林则徐德行高洁,为他的后代树立起了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他的道德光芒,永久地为他的后代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照亮!宋代的“杨家将”一门代代忠肝义胆,这是他们家的“风”吹得刚正,吹得清白!

      
我生长在农村的一个耕读之家,浸淫传统文化至今近三十年,祖父和父亲,都是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育和家风影响的人。譬如小时候,老人们要求我读《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给我讲要爱惜粮食、遇到粮食掉在地上不能踩,要捡起来;“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晓得一切来得都很困难;“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生活,无需锦衣玉食,自家地里种的蔬菜,配着亲手的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好,不用五星级饭店;“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遇到做官的,有地位、有钱的,就阿谀奉承;遇到贫穷的人就摆阔,这种人最可耻的,最可鄙的!“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多跟人格成熟、品行端正的人来往,有助于自己成长,遇到急难的时候朋友可以援助你。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所以,在今天,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忘年之交,很多的朋友跟我父亲年龄上下。“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可以理解为像现在的什么小三小四啊,情人啊,长得越漂亮的越麻烦,非闺房之福,一定搞得你非离婚不可!要勤劳简朴,读书的同时,还要学习农活;要尊敬师长,羊肠小道遇到长者,要主动打招呼并为其礼貌让道,为老人让道,不要往里面站,要往外面站;人家吃东西,自己不要看;有客人来到家里,要主动给客人一支烟或者一杯茶;给客人“装烟”(也就是给客人香烟)、端茶递水盛饭要要双手接送;有高人贵客到家,不能跟客人一桌子吃饭,只是在厨房吃着一样的饭菜;在老人面前,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不能随便翘“二郎腿”,大人说话不能随便插嘴;跟客人一起从外面来自己家里,开门后一定要退回来,让客人先进;不能直呼他人姓名等等等。一个人习惯的形成,一定在他的幼年以及学生时代,因此,这些习惯一直伴随着我到现在。
       
     所以我讲,传统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就是有它永恒的道理。经典,永远不会过时;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无古不成今”,学习古人的东西,不是简单肤浅地复古,而是要传统中寻求适合自身的营养精华,吸收消化,然后学以致用,成为自己身上的一种自在之物。
每一个家庭,就像是每一个细胞,如此若干的细胞,构成了一个大的国家。可以讲,一个国家的进步,其实就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进步。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也体现在每一个家庭的“家风”里,巩固在每一个国民的修养上,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家风,又直接潜移默化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家风好,人人有文化有素质,有智慧,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必将是一团祥和和谐景象。“风正一帆悬”,啊!天苍苍,野茫茫。就让从我们每一个幸福家庭里吹出来的那一股股祥和刚正的清风,吹向华夏,吹满八荒!
            
     
  图片  笠翁书作录王湾诗句:风正一帆悬  

图片 笠翁近作:读书真好
 
 








文章评论

笠翁

时间仓促, 言不尽意,匆匆草此。亲们将就着读....

绿野风烟

实话说,笠翁兄书法才情胜过文才,当然,不管怎么说,笠翁兄能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忠实守望者。

休网

洋洋洒洒一篇长文论述了“家风”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实,说白了,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对后辈儿孙为人处事的一种教育,无论利与弊,皆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拜读学习了![em]e160[/em]

淑女蔷薇

赞赏佳作!锦心绣口!祝福师友阖家幸福吉祥如意![em]e176[/em][em]e183[/em]

晨雨初荷

看你,我脖子好酸[em]e112[/em][em]e120[/em]

津津乐道

老师 出口成章 经典句句 浓厚哲理 言尽其意 ……鄙人学习之榜样

孤雁

拜读笠翁先生佳作、必受益终生。问好![em]e157[/em]

笠翁不如谈谈“婚后幸福吗”的话提[em]e112[/em]

幸幸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