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李小姐:
余不套,兹将念佛法门《净土》略述,请作参考。
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我们凡夫亦能入此法中,一切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在是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快速道路。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所以持名念佛,乃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境殊不易得,这对修行人很重要,请特别注意。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敬请指教。不多陈。
敬祝 近好
静老 敬启
承嘱之事,实不知如何说好,兹将我一点心得略述,以供参考。
菩萨无相,亦无所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如求福报,报尽还堕,枉费辛勤。惟以无相为本,视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自然大雄无畏,勇猛直前,至诚不二,自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不求得而自得,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度一切众生,亦无所度之心念,如此乃是即相离相,心无相即菩萨。
学人应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超凡入圣;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即是凡夫。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以念佛心破除一切妄念种子。待知见不生,妄念已清,自然真心现前,自佛他佛一体相应。
其他以后再谈,不多叙。
敬祝 道安
静老 敬上
今将大势至菩萨修行之法提出,供参考。
大势至菩萨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首楞严大定。它在果性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楞严大定,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嗣后我说的话,请作为个人参考资料,不可向外言说,恐扰学者净心之罪,拜托,拜托!敬佳指教不多陈此。
祝 道安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仍需仗慧照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愓,激发志气。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一心化除自己习气。见惑为我执,解而空之;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
在修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恼,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翻动出来,这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着应付,翻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百千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仗自力是不够的,须靠佛力。唯有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摄心专注而念,欢喜也念,烦恼也念,作不用心事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哪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瞋、痴、迷妄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人们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鹜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佛号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但能募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界发生,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佛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念佛的妙用确是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初学者能加注意。若能因此生信,将终身受用不尽。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扰乱学者的净心,罪过、罪过!
一、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二、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即转为善因缘。应把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三、法界之内,事与理原不相碍,无法何以渡人。人若执取非法相是空执,而偏于无法,即与泥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一般。岂能使真性空明方便应现呢?此即无智慧者,如何得成佛道?人心不可取相如此,该把这两头见执,直须截断。不应执取有法而泥于言说,亦不应执取非有法而沦于顽空。当知我与你们所说的法,未明性时不可无言,于明性后亦须忘相。如渡水之船,人未渡时须用以渡,既登彼岸,此船即弃之不用矣。有法尚应该舍去,何况本非有法?!未信患其不能信,即信又患其不能舍,若着相以求,失之远矣。
四、万法皆空。若执为有法,而悟性虚灵莫测,可以说有,固非是有法。
然真空不空,若执无法而悟性随感即应,何可说无。亦是非是,非有法也,有法无法都不是,从此得一是处,方是真法。所以为是处者何在?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觉性,不假人为,乃无为法也。自古以来,一切贤如菩萨、圣如诸佛,皆都以这无为法而得正果,及其成功,同一无为,此如来之法。所以无可得,无定说也。
一、无我能忍的菩萨,做世间种种福德,所做福德,都归般若真空,全不着相,只是利益无量众生,而并不知道是利益众生,自然没有贪恋执着的心。
二、“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三、如来度众生,以悟真性,只一个空无所空之心法也。将一此法为实相也。而真体空寂无形可观,无相可见,而妙用无方,时时呈露,处处周圆,亦无虚也,所以人不可着相求法。不着相处,即为自性如来。
四、念者,即一切处无心。得无念时,自然解脱。何名见无所见,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无所见时,即名佛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即是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五、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是无净也。
六、修道者以何为证?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
七、云何是解脱心?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
一、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若于觉有证,是为有我。人、法两空,则顺菩提。
二、佛说无可得,因为如果有法可得菩提心,便要受法所束缚。而无法可得,乃通万法,终得解脱。
三、声闻人久着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忽闻经云,诸相不生,言下成佛。
四、无明者,无所明了,不明圆觉真心,不明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无明。
妄惑空,名为永断无名。法身显,方成佛道。
一、佛法讲空义。
空是宇宙万法之本体,觉性也、理体也、法性也、真性也、实相也、无生法也、无为法也、清净心也、一尘不染也、清净法身也。空是真如理体,真如境界。非世智辩聪之所能知,非意识分别之所能到,亦非思考推理,亦非见闻觉知。无取无舍,离言语名字心缘等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一如,寂静一味,体同虚空,量周法界,无漏无为,无量无边,即是如如本源觉性,毕竟空中六通自在,智慧普见,妙用无尽。以上说明般若空义。
二、心法之妙,非言语所可说,佛化众生,未尝不以言语,不知都是借来的比方。若认定言语就是真法,便是指人影子,说是真形,反把真形瞥眼失之。要知所说法,正在那非说处,方是佛之真性也。
真性中本来无法可说,惟不着诸相,心无所住,即名为说法。盖无说之说,乃是真说也。
一、学道的菩萨于所行之法,应无所住。所谓目不住着在色上而为运用之布施,耳不住着在声上,鼻不住着在香上,舌不住着在味上,身不住着在触上,意不住着在法上,而为运用之布施。学道的菩萨应不住着于六尘之相。学道的菩萨不住着在色相上运用布施,则是能悟真空。自得无上菩提之道,具福慧道德无有穷极,不是人心所可思想测量的。
二、我们在世间,而事事出以无心,只是真性运用,即在世,而出世也。
三、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心身存,性去心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四、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若是具大智慧的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
一、“灵性”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灵魂是常常会改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知觉性是众生本来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人往生了,他的灵性还在,才能再投生做人。
二、眼见色爱色,既与色合而成相;耳闻声而爱声,既与声合而成相。凡夫与一切法皆合相,菩萨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盖合即起生灭,散即解脱不生不灭。
三、法身乃我之清净本性。此心包括太虚,周藏世界,无相无形,无可比量。学道的菩萨应离去一切尘相,不应住着在色相上生心,不应住着在声音上,香、臭味上、感触上,道法上生种种尘心。若住尘生心,便被污染,鲜能清净矣。要令心时时发现而生其明觉之心,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净。
一、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具深,真性自现。
二、无为法,即是无上菩提,即是涅槃,即是如来,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后学往往把“无为”两字,认作空寂,可见菩提所得与不得,责在人而不在法。如来所谓佛者,乃心之全体,所谓法者乃心之大用,是真佛真法也,真佛无形,真法无名。
三、如如之理,乃真实见解。如者,自在也。性体常住,无有变更。我相乃诸相之根,我相既无,何相可有,则尚有何法可得乎,尚有众生可度乎,尚有土可严乎。以此降伏无降伏相,以此安住无安住相,直至空无所空,又何可容其思议哉,名真菩萨,自当受记成佛矣。
四、经云:众生相即是非相,一悟即空,觉诸相空,心自实念,念起自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矣。
一、凡夫有生则有灭,灭者不能不生。是故凡夫生灭,如身中影,出入相随,无有尽时。
圣贤有生亦有灭,灭者归于真空。圣贤生灭,如空中雷,自发自止,不累于物。世人不知生灭之如此,而以生灭为烦恼大患,盖不自觉也。
二、世间法为妄因果,出世间法为真因果。殊不知佛法警人,因果为最,大则三世循环,小则一言一动,无适而非因果所在。所以人当随处修省。不然,人生几何,因缘果报之说,有关世道人心也。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心性也。
三、佛说的法乃是真空本性、无相无住,非有非无之妙法。其精微处,不可以心去思,以言去议。人若以此修行,所得之正果报,应以有不可心思言议者,以其能照破诸相,洞见性源,斩断轮回根本,真登诸佛彼岸也。
一、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可以说是空不空,无我便是空,慈悲便是不空。
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
哪有我的慈悲不是真慈悲,要无我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
二、如来所说身相,原是幻形,即非真实身相。凡世间所有色相,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不能常住也。人若识见破了诸般色相,都非真实之相,则色相空时,真体即此呈露,不待推测,自能回光返照,而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矣。何必泥区区形相之末,始为见如来也。
三、慧眼即般若智观也,慧眼了知空,得慧眼,则见诸法皆空矣。
四、般若实相,乃妙明本性也。如太虚空,即是非有相可见。但就无相中能生照心,如来说,这便为实相,无相之相乃真相也。如果人能脱离诸般的形相,其心空寂即到觉地,就可名为诸佛出世了。
一、如来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者,所谓空性也,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能内观返照,即此而修,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诸相具空,方得见法身自性之如来。如来岂是可以相观哉。
要知佛所说的真理,无上正等正觉,深妙难言,随人证入,无有一定的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以方便法,引导众生真性,都是因病下药。
二、佛说人、法、空三相,分说合说,合而分,分而复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叮咛反复,劝戒兼深,读者当潜心玩索。
三、要人知佛所说法,全在自悟,不在言语文字寻取,连名目都是假的。
般若之法,只在人自性中,须人自悟,直下无开口处。佛不是不说,实无处所可说。
四、关于解脱生死的事,必须从自性中做起。无论何时,念念不忘要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要见到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见到了自性佛,这才可以自度,才不虚来此一行。
五、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六、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萨因。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说法渡人,但随缘利益,不知我能说,不知人听说,不知法可说,是谓不住相。不住相,斯不住尘矣。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
一、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二、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能照破诸相,洞见性源,直绍天人师种。如如之理,乃真实见解。如者,自在也,性体常住,无有变更。
三、一切处无心,即是自性空,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四、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于文字;不必多读,只《金刚经》一卷足矣。
五、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六、所谓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就是心随佛走,不随妄跑。如果作到妄尽、觉满,便得到正等正觉了。
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谓妄想心也,故有过去、未来、现在。若真心则无始以来未尝变动,焉有过去、未来、现在乎。不可得,谓无也。若饥而思食,则此心过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现在心;未思食则此心未有故为未来心。此三心皆随时坏灭,故云不可得。
学道的菩萨,欲知“应云何住”。但只应当如我所教的不住相之理,就此安住,永不退转可也。有住着者,都是六尘;无住着者,乃是本心安住之所。
一、众生根器不一,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到临终时,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未能专修者说,则彼以为生西无我分,从此便打退堂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也。
二、聪明人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
良以愚夫愚妇专以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比大聪明人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三、末世之人,心之下劣,都受此病。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获大利益矣。
四、“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渐消灭。消灭则心归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
一、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意根),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舌根),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耳根)。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如果常常不间断,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正定。
二、如何念佛得无间断?一信之后,不疑无杂念持续清净心,即是不间断。
三、吾人持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即是“止”;能念所念,历历明明,即是“观”。当知,正历历明明时,当体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却历历明明,当下即“止”、即“观”,即“观”、即“止”。“止观”双修,即定慧均等之无量光寿。如能以净土念佛法门而修“止观”,现前当来决定成佛。
四、至心念佛,即意业善行;称佛名号,即口业善行;合掌礼佛,即身业善行。由此三业善行,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五、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念佛,终日无佛;终日求生净土,终日无愿无求,方名大菩提心。能行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发此心,必证正觉。
79林窒漳计裙凳桶毫已糠兹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