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俪之声起江南

个人日记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而我们的中华民族,则有被称为“百戏之母”的昆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全世界遴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来自中国的昆曲,力压群芳,竟以全票当选!
       当然,当代有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巴西的桑巴,美国的百老汇,法国的红磨坊、爱尔兰的踢踏舞,非洲的跨跨舞等蜚声海内外的艺术,演出时盛况空前,争睹为快。但那只是表演形式,很难冠与“高雅精致”的桂冠,更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
       在当代中国,有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地方剧种有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河北的梆子,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赣剧,山西的晋剧、山东的吕剧,陕西的秦腔,辽宁的平剧,黑龙江的龙江剧、吉林的吉剧,上海的沪剧等,无不汲取了昆曲的精华,得以在各自领域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百戏之母”的桂冠赋予昆曲,当仁不让,名之所归。
        昆曲,产生于明朝中后期,鼎盛于清朝的康乾盛世。六百年前发源于昆山县(现属江苏省苏州市,距苏州约40公里)。
        昆山,离我所居的宝山约50公里,因仰慕和寻访昆曲,我去过多次。改革前,那是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城市,到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古老的石桥,下有鱼游碧水,上有吴侬软语。在艳阳下,整个城市花开四季,幽静和谐。城里有几处精致的园林和古宅巨第,城外有一座高不满百米的山,古名玉山,也叫昆山。昆曲展览馆,就在玉山公园里,是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式院落,三进门后,有座玲珑剔透的戏台。戏台两侧上下两层走廊里,整齐地摆列着观剧用的八仙桌和靠背椅。走廊的墙上,镶嵌了几幅表现昆曲剧情的浮雕、国画、水粉画。我去的那天,访者不多,无声的戏台只对我一人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我登上雕梁画栋的舞台,仰面看去,做工精致的斗拱叠出一个上凹的藻井。我站在台中间,张嘴尝试了几声“咿咿呀呀”,聚声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以笙、萧、琵琶、三弦、唢呐为辅。昆曲演唱技巧,则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讲究咬字吐音。其特点是行腔优美,动作细腻,缠绵婉转,柔曼悠远,歌舞和谐,抒情性强。那柔糯的水磨腔,也只能产生在烟柳碧水的江南,在精致典雅的舞台上轻歌曼舞。她是富有艺术品位的文人雅士们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是精神心声的再现。
        江南园林,则是精神文明的寄托;楼台亭阁,塔榭坊轩,凝聚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茂竹修林,花木扶疏,怪石清泉,激流飞瀑,曲桥画廊,花前月下,再现了灵魂深处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
        昆曲和园林,先后诞生在迤俪的江南。昆曲,最早就在江南园林里的精美戏台上演出。当华灯初上,聚会在古典园林里文人雅士们,酒后茶余,开始品赏那精美绝伦的昆曲,是何等的潇洒飘逸。这里没有浮躁喧哗,摈弃一切红尘俗事,只有幽幽的丝竹之声,烘托着曼妙委婉的昆曲。台上一腔三折,台下凝神屏息,如临生死关头;台上一唱三叹,座中同悲同喜,不觉手舞足蹈。
       谁能赏昆曲?只能是知音。昆曲发源于昆山,花开在苏州。明朝鼎盛时,连续两百多年的中秋节,在虎丘山千人石上举行全国性昆曲大赛。来欣赏的,据历史记载;“万余人齐声呐喊”、“四方观者数十万人”。能全民参与而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艺术,能与昆曲媲美的,只有唐诗和书法。
        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多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但不一定能记住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戏剧家,江西临川的汤显祖所写的《玉茗堂四梦》。把他的其它三梦忘了不要紧,但他的《牡丹亭》千万不能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读来真是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康熙年间,民族矛盾渐趋平缓,但巨大的历史阴霾尚未从人们的心里散去。此时,孔子的后人孔尚任,创作了不朽之作《桃花扇》。虽然戏剧主线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这段爱情却被放到了明末清初血火大动荡的背景上。将忠贞爱情与国仇家恨交叉进行,这需要何等大手笔?剧中人苏昆生战乱后重到南京,遍吊残垣颓壁,不禁长叹;“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野火频烧,山羊乱跑。......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破家亡时,爱情更是不堪一击呀。
        清人洪升作的《长生殿》,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千古爱情,我却并不以为然。自古帝王之家无情义,有着众多合法性伴侣的皇帝,哪能始终倾心一个女子?他们之间无非是色相授受,互相利用而已,哪有半点真情实谊。但这部刚出台时,还是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就是现在也有折子戏在演。
        三十年前,我在国宾车队上班,借此机会看了很多戏剧,其中就有解放后由昆曲传字辈创作的昆曲彩色电影《十五贯》。正是这出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重新将濒临淡出百姓视线的昆曲拉了回来。周总理说过,昆曲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兰花,一定要抢救、发扬、广大。目前,上海昆剧院的看家剧目是《牡丹亭》,北京昆剧院的是《西厢记》,世称北昆、南昆,代表了国内最高的昆剧水平。以我之见,上昆似乎更胜一筹,因为她有已故昆曲大师俞振飞,以及现代名家蔡正仁等一批风头正健的艺术家,精品叠出,好戏不断,蜚声海内外。
        但愿看过这篇日记的朋友们,在伤春时随口吟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斯愿足矣。

   

         迤俪之声起江南,
   奇葩盛开六百年。
   风流总被风吹去,
   但愿高雅驻心间。

 

文章评论

安宁

[ft=,2,]好漂亮的文笔,我第一个看,高兴![em]e195[/em][/ft]

安宁

看得出你对戏曲的了解和痴迷,我是门外汉,戏看得较少,不敢轻言…[em]e160[/em]

雨点

[ft=,4,]江南的范围太广了,还是迤俪之声起昆山......俺这也是江南,可唱的是湘剧高腔,只是现在听的人不多.[/ft]

阿华

[ft=,4,]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鸿哥能哼上几句吗?下次在码头上让咋们共享[/ft][em]e113[/em]

愚不可及

[B][ft=#cc0066,4,]老寒,看你这洋洋洒洒一大篇文字,看得我脸红心儿跳,越看越觉得自己底子的浅薄,老寒文学底子的精深博大可见一斑。闲着没事的时候,真的要好好的静下来多看一些古典的名著精品了。[/ft][/B]

翩然一鸿

[ft=#006633,4,黑体]寒兄通古今,贯中西,真乃饱学之士,拜读新作,感佩之至。说到戏剧,一鸿不甚了了,年轻时并无感觉,但随着年岁渐高,不觉间就听得入耳,入心了,传统文化就是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希望能继续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ft]

叶子

[ft=,4,楷体_gb2312][B]高雅昆曲驻心间,[/B][/ft][ft=,4,楷体_gb2312][B]洋洋洒洒一大篇,[/B][/ft][ft=,4,楷体_gb2312][B]从古至今听君诉,[/B][/ft][ft=,4,楷体_gb2312][B]方知奇葩六百年[em]e183[/em][/B][/ft]

鹤子

昆曲的名气的确很大,中外南北,乡夫大儒都能略知一二。 当年在苏州上学时,曾有幸看过一次,无奈中途退场,因为语言不通,根本无法入戏。 遗憾啊,寒兄所言昆曲的意境,看来此生我将无从领悟了。

株株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ft=#0066ff,,]关于昆曲[/ft][ft=#0066ff,,]其它的都不懂,但就<<牡丹亭>>的这一段却感觉很熟悉.[/ft]

荞麦粒儿

[ft=,5,]今闻你的“迤逦之声”——昆曲,“如听仙乐耳暂明”,同时方觉我们东北二人转“呕哑嘲哳难为听”。[em]e112[/em]你听昆曲在美丽的江南园林,我听二人转曾经在带着青草芳香又夹杂着马粪臭的生产队的大马厩里。[em]e127[/em][/ft] [ft=,5,]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em]e120[/em][/ft] [ft=,5,]当时那些二人转的演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穿得大红大绿,脸上浓妆艳抹,我小时候开始画线条古装美女,加工制作黄泥首饰,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非常熟悉的曲目有《回杯记》、《马前泼水》、《大西厢》,我记得有嫌贫爱富的崔氏女、后花园私访的张廷秀、还有茑鸢审问红娘。[em]e203[/em][em]e204[/em][/ft] [ft=,5,]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被拴在马桩子上的那一排排高头大马,我当时的个头和那马槽一般高。我更喜欢久久地仰望着它们,看着他们不断蠕动的嘴唇,听着它们嚓吱嚓吱地咀嚼青草和隔壁场子吹拉弹唱声很久很久。它们那光滑的皮毛,那双忧郁的眼睛和偶尔一个响鼻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记忆犹新。那时的我世界就小得和当时的马厩一样大,根本不知道有江南,不知道有昆曲。几十年过去了,生产队、生产队的马厩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的我坐电脑前,忆江南,赏昆曲,恍然如梦![/ft]

荞麦粒儿

[ft=,5,]昆曲阳春白雪般高雅,东北二人转白云黑土般媚俗。一个大雅一个大俗![/ft] [ft=,5,]不知道不觉中又和您老人家唱起了对台戏。[em]e120[/em][/ft] [ft=,5,]这台戏,唱得我底气不足啊![/ft] [ft=,5,]首先论影响,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人类的,二人转只能在东北这旮瘩转,属于东北的、东北银的;其次论起源,昆曲发祥于小雨如酥烟柳画桥的江南,二人转发源于穷山恶水的北大荒;再论时间,昆曲历经六百年绵绵不绝、经久不衰,二人转仅生三百年,现在却面目全非、苟延残喘。[/ft] [ft=,5,]真要唱,我恐怕只能唱“单[/ft][ft=,5,]出头”了,可这怎么能甘心呢?[/ft] [ft=,5,]叶子、简单、沧海一栗、丫丫、最美的呼化贝尔、微啦,能到的全到这里集合!!![/ft]

九九艳阳

[ft=,,楷体_gb2312] 看了老弟这篇隹作,产生强烈共鸣。昆曲是高雅艺术,老弟此文也是书巻气洋溢。[/ft] [ft=,,楷体_gb2312] 叼老弟的光,在美琪大戏院看过几次昆剧,当时震撼不用说,过后仍回味无穷。[/ft] [ft=,,楷体_gb2312] 最使人怀念《蔡文姬》,演出阵容空前盛况,就那本剧情介绍书也是一件杰作,郭沫若的题字,郑十发的画,蔡文姬的帖,全版的《胡茄十八拍》,群星璀灿的艺术家的名字,都被我当珍品保存了几十年,知道老弟对戏曲痴情,去年送给老弟,这上面也有我一点心血,要珍藏呵。遗憾的是,这个剧种也象大熊猫一样成了珍稀国宝,一年难得演出几场,有成文物的危险。上昆的蔡正仁岳美媞梁谷音也都老了,最惨痛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动乱期间,华文漪等一大批艺术家赴美演出不归,蔡文姬又重沦塞外。印象中后来上昆再也没出过好戏,当然,这种高雅艺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知音,这不能怪昆曲。[/ft]

笑意盈盈

苏州人说话都跟唱歌似的,唱起曲来还能不好听?[em]e112[/em]

沧海一粟

[ft=,2,]不管是各种江南戏曲还是国粹京剧或者是御风那边的东北二人转,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下欣赏都是别有韵味的,尽管我滥竽充数的听的![em]e112[/em][/ft]

古道西风

[ft=,4,楷体_gb2312]老寒真是百变老寒,今天的老寒又变回博学多才侃侃而谈颇俱艺术评论家风范的长者。[em]e179[/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