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误区

个人日记

        我县本学期强势推进“问题导学”模式,今天我校的两名教师上了全县公开课,下午我在教导处看了听课教师的的反馈意见表,感觉良多,好多是不痛不痒的话、不去听课也可以讲的话。总结起来有以下听课误区,
        误区一传统式听课:偏重关注教师的教和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和教科书内容的解读,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而在新课程理念中,听课更应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如何自主、主动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向和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误区二应付式听课:许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自认自己经验充足不愿听课,或者跨课听课不愿去,但是迫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不参加不行,于是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应付公事现象。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心态,这样无目的无计划去听课是听不出什么东西,得不到什么学问的,听课之后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就无从谈起。其实,听课对象通过征求意见来完善授课方法、听课方法和教学规划,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听课使授课和听课双方共同建立起一座相互提高发展的桥梁,从而促进双方教学可持续性发展。听课前一定要树立学习经验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新课程要求教师听课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误区三克隆式地听课:这种听课方式最为“害”人,流毒很深。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照搬照抄”。这种速成式的听课风格,很能赢得暂时的眼前利益,以“听课”代“备课”,最大限度地“复制”了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然而后果是什么呢?听课教师不能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只能“克隆式”传递知识;不能进行课堂即时点拨,只能解决既定的、准备好的问题:不能独立编制习题,只能借助互联网下载。如何才能避免呢?教师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听其然”.更要“思其所以然”。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误区四同科型听课:有些教师认为听课就是听与自己相同学科的课,而从不跨学科听课。跨学科听课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为全面的知识。跨学科听课,无疑是重温或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学科听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沟通,能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语文有语文的特色,数学有数学的特点,音乐课有音乐课的旋律,美术课有美术课的线条,但是异曲可以同工,殊途可以同归。我们如能觅得其中精华,移花接木,融会贯通,那么我们将成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所以,我们提倡相同学科听课的同时不忘跨学科听课。
        误区五批判式地听课:这种听课方式以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居多。在听完课后,领导干部们针对这节课开始批判,尤其是对新教师更是批判地一无是处,好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其实“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听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量化评价,甚至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如何才能避免呢?那就是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双方均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平等切磋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误区五: 采用这种听课模式的听课教师有着正确的动机与目标,将别人的课看做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无疑是对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听课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不会带着听课过程中的疑问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不去进一步了解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其实,通过交流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更好地借鉴教师的经验和教训。如何进行交流呢?就你所观察到的课堂“闪光点”、“缺点”及个人建议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耐心倾听上课教师的感受,争取在某一方面达成共识或形成共同的“疑惑”,继续求教于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
       总之,听课是一门艺术,通过听课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更是一门艺术。听课能走出误区,听出门道,去伪存真、取其
精华,使我们的教学有更多的门道!

文章评论

狂醉书使

这段时间学校也在进行提倡“问题导学”,王老师上面讲到了听课评课的五个误区。我也深有感触,特别是误区五中提到的对待新老师的听课评课思维方式,不能仅仅因为看到一个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就管中窥豹,忽略了新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一些教学模式方法上的新东西。王老师说的没错:“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很多时候人们身上缺乏的就是这种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平等切磋,讨论,学习的勇气和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