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的不一定就是母亲
个人日记
在家庭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赚钱从娃娃抓起”。讲述的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上海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以色列艰苦创业的故事。重点描述了三个中国孩子在国外教育体制下性格的转变。
看了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想想自己的女儿,从小体弱多病,家里所有的钱几乎都被她送到了医院里,以至于到现在家里的日子过的还是捉襟见肘。日子过成这样,我并没有埋怨女儿的意思。从小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女儿是我和老公最重要的宝贝,能从死神手里夺回女儿的命,并且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是我最大的欣慰。
可是,从小在老公背上,在我怀里,奔波出入于各大医院,看着爸爸妈妈辛酸泪水长大的女儿,似乎并不是那么懂事。浪费物品,不懂节俭,什么都想赶潮流,什么都想尝试,却又总是半途而废。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兴趣班张大了口袋等着家长往里面扔钱,绘画、舞蹈、钢琴、英语、奥数等等,又有几个孩子是学出了成绩的?我女儿也一样,英语班上上停停,没有学到多少东西,绘画想起来了去画几天,古筝交了双份的钱只学到了一半的成绩,家里的筝上已经落满了灰尘。现在又想去学拉丁舞!
我一直认为,女孩子应该多才多艺。于是每当她提出要求,我总不忍心驳回。可是一旦答应了,就得将手中仅有的几个钱算了又算,才好挤出来给女儿去上兴趣班。而女儿手里一旦有了零用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买好吃好玩的东西。
《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电视,女儿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仍不满足,又要去买歌碟、影碟及小说。我一直记得那天答应了给女儿买碟子的钱,到了最后却发现手头钱很紧,想要和女儿商量一下不买了。女儿听后,站在门口泪如雨下。我也是从小学,中学长大的中国孩子,我懂得那种班里相当流行,而我相当渴望却得不到的感觉是怎样的。于是,钱照给——
不明白那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电视怎么会那么让孩子着迷。
女儿的书桌上已经堆满了杂志以及饶雪漫、郭敬明的书。我支持孩子去阅读,大量的阅读对孩子有益无害。只要是买书,我基本都会满足她,书中的是与非,我相信她读多了自会分辨。女儿相当聪明,学习上也总是名列前茅。性格有点张扬,遇事爱出风头。自信是女儿最大的优点,这一点上我从来不去打击她。自信也是成功的基石,很希望女儿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永远保有这份自信。
说到赚钱,我还记得女儿七岁那年的暑假,她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用卖报纸的方式赚到了两百多元钱。记得当时,身体不好的女儿不许我跟踪,一个人沿街兜售她的报纸。被她缠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买她的报纸。躲在远处的我看到女儿抱着厚厚的一沓报纸,仰着胖乎乎的小脸,沿街审视过往的行人,判断哪个有可能会买她的报纸,准确率极高。成人卖报的速度也不及她的一半。我当时考虑,或许是女儿可爱的摸样引起了路人的兴趣,所以报纸才会卖得快。却没有想到这其中也有“商业欺诈”,遇到不愿意买她报纸的人,她会告诉别人她是孤儿,卖报是为了赚取书本费(这是一位买过她报纸的人含泪告诉我的)。为了减少这次“创业”中的“商业欺诈”成分,秋季开学时,我真的用女儿自己赚来的钱给她交了学杂费。
那次卖报经历后,女儿并没有从中意识到赚钱的辛苦,相反,却学会了怎样花钱。因她身体多病的原因,别的孩子常吃的一些垃圾食品我从不给她买,也不容许她吃,自然口袋里也不会给她装多余的零用钱。但女儿会在校园里捡可乐瓶去卖,赚到的钱用来买零食和请同学客,却从未想过可以将钱存下来去买学习用具。等到本子、橡皮用完了,会理直气壮的回家伸手要钱,而她用过的本子常常是用了一半就报废了的,或者是丢失了。
是教育的失败吗?在女儿面前我一直是一个节俭的母亲,菜捡便宜的买,衣捡廉价的穿,为了孩子什么样的苦都愿意吃。这也不仅仅是我,中国大多数的母亲都在为孩子活着!为孩子活着,就是伟大的母亲吗?还记得文中犹太邻居说给三个孩子母亲的话,“别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了”!生了孩子的难道不是母亲吗?
常常看到中学附近有住校的学生拿着高档的手机在给家里打电话,听到最多的一句是:“老妈,我没钱了,快点把钱打过来”。而校园附近的餐馆里也常常会有成群结队的中学生在开party ,这些孩子花的是谁的钱?
“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犹太邻居这样说,我们的教育是落后了吗?犹太人的孩子知道自己赚钱自己花,小小的孩子知道经济独立,不依赖父母,而不是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养尊处优长大的孩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懂得父母的艰辛?
该反省了!我们的孩子是优秀的,我们的孩子是能干的,是我们一味的庇护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生了孩子的不一定就是母亲。只有给孩子一双翅膀,一双可以在社会,在生活中搏击风浪的翅膀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
2009-11-09
文章评论
___________
[ft=,4,]只有给孩子一双翅膀,一双可以在社会,在生活中搏击风浪的翅膀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 [/ft][em]e179[/em]说得太精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