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沉醉&lt四&gt

个人日记

 图片
79年高考,两个班近百名同学没有一人考上大学。
回家我就参加了集体劳动,那时叫挣工分,+分工两角钱,正好一包火柴。
记得正是小枣半红的时候,翠绿的枣林里透着万点片红。我被生产队派去看护枣林,找一棵大树,在上面搭上小屋,-边看着那几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小说,-边看着路边的行人。生活也算安逸。
后来又当上了记工员,每到晚上,在生产队狭小的办公屋里挤满了劳做了一天的村民,我用笔挨个在他们的小记工本上,记上他们劳动的成果:工分。分分分,社员的命根。那时每一家老少的吃烧都是靠工分养着。
不久村里又成立了地毯厂,我和一批少男少女进厂当了织毯工。现在我还记得一个姓扬的大姐师傅,经常夸我聪明好学呢。进厂不到一个月,父亲就托人为我办好了去县中学复习班的事。真的不愿意离开厂子和那些同龄工友们,可望子成龙的父亲还是要我继续上学,以此改变家庭和我的命运。四+里土路,我自己骑着自行车去报名了。
在那个每个公社都有高中的年代,县中学汇集了众多的优秀学子。我进的是文科班,那时的老师大部分是大城市下来的名牌大学生。后来都回城了,直到现在我们同学们也没有联系到-位恩师。长那么大第一次来到县城,尽管那时没有高楼大厦,可红砖绿瓦大街上的自行车都叫人特别新鲜。最高兴的是在县文化馆找到了-处宝地:图书馆。
还记得那时的管理员姓呼,一位可敬可重的大姐,看我喜欢读书,给了我很多的方便。从那时起,我读到了在农村很难找到的中外世界名著。
印象最深的是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那位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高老头》深刻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人与人之冷酷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用毕生的积蓄把两个女儿推进上流社会,到后来却落的孤苦伶仃,企盼孩子们去看看他都成了奢望。现在想起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我们的父辈希望我们金榜题名,以此改变那时贫困落后的面貌。高老头对于女儿的爱值得认可,可在那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里,爱都变的那么苍白。以至于他的女儿宁去参加舞会也不去参加父亲的葬礼。
读过的书好多已经没有了印象,但对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文字的热爱却成了金钱以外的另一个财富。在县中学一年的经历,最多的是结交了几位同样同样爱好文学的同学,那时叫文艺青年。读名著写小说诗歌,追逐梦想,迷恋在文字的世界里。还记得沧州日报-位编辑说过的话,学生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有了生活积累再写不晚。可那时却听不进去。
终于80年高考,又一次名落孙山。
图片


文章评论

雨蝶

[em]e100[/em][em]e160[/em]

梅欣儿

跟着你走,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很好![em]e179[/em]

想失忆

我虽然没有那样的经历!但我也明白那样的感受……

pandora

79年我上高一,81年参加高考。

桃花春脸

回忆过去,我在74年上高中的时候学工学农,去农村劳动。记得他们那里连电都没有,也没水,等下雨的时候各家都用水桶接房檐的水做饭,我不知道,看见水桶的水满了我就把脚放里面洗脚了,当时她们就和我打起来了。现在想想还真挺对不起她们的。那个时候她们连火车都没见过。也没见过电灯,劳动挣工分,真的很苦。所以现在知道你在那时的感受了!

南飞雁

一个爱好文学的、刻苦勤奋的青年展现眼前…

彩云

用心品读友的文字,朴实无华,真诚感人[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