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谈中国科举
个人日记
{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采访记录整理}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开创性地设立了科举制度,当时考点仅设在洛阳和长安,所有的考生,不论贵族和平民都要去首都参加考试;在宋朝,考点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各省;到了明朝,又进一步扩大到每个县,当时中国共有1500个县设有考点;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政府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来担任官职。但是到了宋明时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参加考试的人数太多,最后被选上的人非常少,后来甚至有90%以上的考生会被淘汰。
然而,我们也不能这么简单地看这一问题。因为这一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虽然这些人才最后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为数不多,但是客观上却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懂语言、懂古文,能读会写,虽然很多人最终不能做官,但是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选择。比如李时珍成了著名的中医,还有人当了教师,甚至还有很多人否认当初是为了科举而学习,最终研习佛学,皈依佛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使在元朝没有科举考试的时期,他们依然可以写戏剧和小说,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
科举考试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考试科目一直在变化。在宋朝以前,隋唐时期考试科目偏重诗赋,可以写经义,但是还是文学比较多,以文为主。到了宋朝,开始看重其他科目,以经义为主,认为文章不应该只注重文学性,而更应注重经义。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科举制度暂时被取消了,到了14、15世纪才又恢复起来。到了明朝,考试开始要写八股文,离开了诗赋。考官认为士子们要做官,其最好的学问应该与《四书》、《五经》有关,要与道德学有关,这才是主要的。士子们还是喜欢诗赋,但诗赋不再被列入科举科目中。到了乾隆时期,虽然依然考八股文,但是开始恢复诗赋,乾隆中叶,一方面要考《四书》、《五经》,但律诗也成为考试的内容之一。
此外,科举不仅仅只考诗赋或经义,策论一直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它与政治有关,涉及具体的问题如财政、经世等。策论考试形式可以追溯到汉朝,《汉书》记载,当时皇帝问了董仲舒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用笔和纸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只是口头问答,但这实际上就是策论。这种考试形式在隋唐宋明清都有,在科举考试第三场中举行。通过这些策论,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如章清先生与他的学生发现清朝末年的策论里有关于对待历史态度的问题,里面有很多争辩:历史是什么,春秋是榜样吗?还是以其他什么作为榜样呢?等等。
元朝统治者一开始不愿意恢复科举,一直到1313年后才慢慢恢复,但规模很小。他们认为汉人不可靠,汉人可以在地方做官,但是不需要一个全国性的选拔制度。我们看一下数据就很清楚,元末之前100多年的时间里,进士人数一共才1100名左右,而宋朝一共有39000名左右,后来明朝与清朝也各有约25000名进士。到了明朝,汉人又恢复了科举,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人才做官的制度很重要。
清朝吸取了元朝和明朝的历史经验。满洲人认为元朝之所以没有成功、统治时间比较短,主要是由于没有和汉人合作,汉人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1645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后,立即继承了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他们支持与汉族合作这种观点。但同时,他们还有翻译考试,既有满文翻译成汉文的,也有汉文翻译成满文的,虽然规模不大。
但是,清朝最上层的官员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他们是通过宗族或者军功这些渠道。满洲人自己不一定通过科举途径做官,但是对这一制度本身,他们是非常支持的,他们赞同汉人一起参与统治。
很多人都认为考试是一种好办法,这是一种新的选举方式。我个人不太喜欢考试,我自己上的课也不实行考试,而是让学生写文章。我觉得考试是一种制度、一种技术。为什么需要考试?因为参加的人太多,必须要有一种选拔机制,至于选拔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是另外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选出来的人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可能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好的人却没有被选上。所以批判的态度很重要。
科举在技术上非常值得称道,虽然它不一定完善,但是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需要这个制度。而在教课的时候我认为不需要考试,因为这不是培养人才的最好方式,考试是把人才都当做对手,结果考得好的人不一定是聪明的人,只是他们更了解考试。比如有些中国人考GRE考得比我好,但是他们到了美国,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行。这就是考试制度的问题,中国人在历史上就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再比如,美国发现很多出身贫穷的孩子学习不好,究其原因,有家庭经济状况、文化差异和社会平等等因素。这一点,中国人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发现了,他们发现北方人考试成绩没有南方人好,于是就采取了配额的办法,40%的名额给北方人,60%的给南方人。在这些方面,中国人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考试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现在的考试是当代的选举制度,但同时也有局限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