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清秋不凉
熙斋漫笔
总喜欢抽出片刻时间,立于书柜前。看看各种书目,不一定是要读取哪一本。总觉得看看这些老朋友的面孔,对心灵便是一种慰籍。又一程秋来了,暂时不有觉触到秋的清凉。连日里雨是很多的,一天上午暴雨倾盆下了一个时候。很多地方淹了起来,于是有人调侃“来看海”。
书有百般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原来唐朝时候秋已不是绵绵细雨的时节了,诗里记的这秋雨分明就是暴雨。一遭秋雨,总会换得一场寒凉。秋意不尽,有书、有诗、有酒、有茶。繁华喧嚣间,自是有百般滋味。
书亦是有千百种读法,学而优则仕。书有功名利禄,内藏千钟粟,还得颜如玉,包有黄金屋。于是书已不是书,是个梯子吧?佛经里说的,渡众檀越们过河的筏子吧?书于世俗,便满是烟火味了。小生便借不得这梯,亦登不上这舟。书于小生来说,不会有这名与利。读书,只是喜欢,喜欢亦有变化。三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是想解疑惑,第二个阶段是想得知识,如今只是相伴心田如友。书若酒与茶,酒是越喝越浓的,茶是越喝越淡的。此间书如茶,愈饮便愈淡了。由解惑的工具,到求知的海洋,一变变成了个影子。茶到淡时味便真吧!书如此了,只是读书而已。
记得幼时有很多疑惑,有人说《十万个为什么》,那书里能解答很多问题。那时身边人还不有“百科全书”这一说法,小生做梦也想读读那《十万个为什么》。就小生念书的学校,不有图书馆。与大人们说过,但就那时的条件,不可能买课外读物的。就这样,想解惑的时期,与期望的书失之交臂。当时不解之惑,亦随时光淡漠。二十多岁时,那个阶段是从书中获取知识的时段。还好,盗版书便宜,旧书摊上的货实惠。还有自己有着一定的经济能力,想买书不难了。想读的书,多多少少可以自己拥有,这也是人生的畅快事。
年将不惑,多少有点半世沧桑的味道了。这时候发现,再没有童时的那么多“为什么”,也不有少年时那样的求知欲了。读书不为考试、拿证什么的,书只是一个朋友了。书如雨露,滋润着心灵深处的那片荒原。书在人生里能相伴得了孤独,透过字里行间开启那寰宇之扉。便是宇宙洪荒,辰宿列张。让心自寂寂处,还复于寂寂处。此间无一物,本就无可寻,极其浓烈,化为极其素淡。读书!读书!这一番滋味。
清秋不凉,这茶到淡时极有味。若得美酒,浅尝为上。
先贤遗风
“五岳寻仙不辞远”,于此世间红尘茫茫中行着、走着。很多东西远去了,杳然无迹,更待白云深处。
僧家有僧,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家羽士,令二千年来汉家衣冠,传袭有人。何处觅儒?茫然世间,何处踏迹?曾听有说是国故式的精神情致,一般是:“得意时儒,失意时道,绝望时佛!”小生不敢苟同,但至少觉得儒与道释而言,确实是更入世。旧时治学者,多是儒士。只是而今学府之高,治学之深多怕是与儒无关了。佛说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道家有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的僧、道,依旧传承着衣钵香火。试问这入世的儒,世间可有追儒的精神丰碑之士?圣人认为世人是需教化的,于是修身立言,行着教化之事。倡导读书以修身,修身以治世。
亚圣人说:“养吾浩然正气!”这浩然之气,正是儒的风骨吧!旧时农耕时代,耕种读书。人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繁衍着人口。亦使这种风骨,薪火相传。通过读书这一方式,让人获得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孕育人的理想,坚定不倦之追求。物质可以是匮乏的,生活可以是清贫的,但精神必然是丰盈的。小生幼时,有位老师他姓丁。是学生、家长们尊重的“丁老师”,他从外地调回曲靖工作,就扎根于那乡村小学。他教授的是历史、地理之类的“副科”,课余时他总是在看书。也借过小生书看,也送过小生书。印像极为深刻的是,讲授历史课时。关于古代思想家这样的章节时,他坚定地说:“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追圣人之风,传圣人之言,布圣人之道吧!有意无意,播洒“儒”的种子。
“养吾浩然正气”,武术家亦以此为追寻的目标,更是一座精神的高峰。有此浩然之气,何患随波逐流?在浊世横流间倾覆淹没?修身,出世易为,入世难进,原来“独”便于善其身。最难得清莲出淤泥而不染,浊世泥污,婷婷净植。不求成佛羽化,只是于世间以自己的言行为世人竖立楷模。一言一行诠释着儒的风范,正己化人守着一盏心灯,星火相传。一代代儒者,擎立着儒的风标,令后世景仰。
文章评论
Feather
图文,文图,相得益彰。 师父果然人在尘,心不染。 向往的生活往往都很遥远,用一支笔来缩短期望的距离吧! 善哉!
青萝悠然
我依然读不懂,但还依然在读。
竹石斋
图文并茂[em]e179[/em]
竹石斋
那是孔子塑像吧!
解语花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秋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