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精神和物质的PK
个人日记
最近我和一位女朋友聊天,讨论生活琐事造成的苦恼。这位女朋友不是那种有无穷物欲的人,她有事业,有爱人,有孩子,有房子,有人缘儿,就是觉得生活太满,自己想找一个净化的空间呼吸。她觉得生活中经常讨论的事太具体了:购物,贷款,收入,房子装修,家具选择,汽车更换,体面应酬,投资结果等等话题占据了生活所有的空间,它们都是和东西有关系的话题,好像东西们要把人的感情挤出房子,弄得人甚至渴望回到猴子年代,宁可光着屁股享受阳光和快乐。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变成猴子。
东西呀东西,从人一生下来,缺了什么东西都不行。人长大了,东西更多起来,有了自己的家庭,东西更多起来。多看了几本书,审美观一改变,东西又更多起来。再跟着潮流走,就基本上每天都得扔东西和买东西,否则觉得审美观不彻底。
东西呀东西。东西占据了我们的空间不说,还占据了我们的谈话内容:它们是否时髦?是否实用?是否合算?来自何方?出自何人设计?属于哪种审美?归于哪个潮流?什么时候减价?什么时候增值?有无保留价值?用多长时间该扔?哎呀,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找的话题是说东西,甚至由于说东西能把不同的人说成朋友。
东西呀东西。如果你明白这个时代,你就明白在你周围已经没有了那个彻底虚无的空间。我们周围除了人和车之外,除了人和墙之外,还有一个没有形状的东西随时在控制我们的一切行为——现代物质文明。我们都知道这个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可以替所有的文明说话的地步了:不知道电声合成,别说自己懂现代音乐;不知道材料装置,别说自己懂现代艺术;不知道时尚,别说自己懂电影;不知道吃喝玩乐,别说自己是作家……所以我们无法逃避地在给现代物质文明打工。
回忆小时候吃健康食品长大的那个年代听起来像是遗老遗少的卖弄;回忆“文革”时期由于物质贫乏而生活简单快乐听起来更是陈词滥调;回忆八十年代文化运动的单纯热情听起来非常业余;回忆在海外生存一切从零开始的艰苦听起来又酸又臭。所以不要回忆,只看着今天。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我们还缺什么?还需要什么?还要换什么?
我们向往的那个净化的精神空间怎么越来越小了?
以前的人,拿着一本老子的《 道德经 》,走遍天下,没人敢评判读书人。现在你穿着中式长衫在街上走,人家笑你是赶时髦,民族主义,欧洲审美,中国标志等等,可你要是换上西装,还有说法在后面等着,颜色?剪裁?流派?品牌?风格?审美?你是谁?索性穿着运动服,又有说法,这人太糙!
我们可以观察周围喜欢物质的人有不同种:为了审美而选择物质的人,往往不吝惜不算计,不计成本,为了一件美物,不惜倾家荡产,这种人大部分是有艺术气质的人。为了显示财富而选择物质的人,喜欢买贵的东西,喜欢名牌,喜欢让人看见物体的金钱价值,这种人往往是小时候穷疯了。用物质来表示自己精神的人,喜欢用钱买风雅,不惜出巨资买自己也不太明白的东西,只要别人认为那东西标志着风雅,就一定让自己的客厅里拥有它,这种人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精神,只好花钱去买精神。但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很多这些没精神的人最喜欢拿自己的物质当精神跟人说教,以身正法,告诉大家生活的准则就是买精神,好像只有高价买来的精神是精神,天生的精神都是糙货。弄得有原生态精神的人类觉得自己是三等公民。
我们住在这个已经被商场搅乱了的大村子里,所谓的精神净化境界不是一个可以去追求的东西了,一个人心里没有一块净化的空间,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也没用了。对付这满地球的商场,只有把这些复杂的物质文明给搞清楚了。要是闹不清古代琉璃和现代玻璃的区别,佛经普及读物里那些关于天堂的描写不是也白说了吗?世界经历了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咱们要是还非保持着猴子的习惯,也就完全没有希望看懂《 道德经 》了。想想,除了上月球,无路可走,可碰上外星人,又显出苹果电脑G5过时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藏之处,是在人精力集中的那一瞬间给自己的脑仁子形成的那个净化境界,这个境界谁也拿不走,什么物质也代替不了,什么潮流也改换不了,什么概念也束缚不了,这种瞬间本来是上帝发给所有人的,但如果你要是在这个瞬间里想着怎么去买减价物品,你就连这点儿境界也放弃了。
面对世界这个大市场,弄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真难,比买家具难多了。买家具很容易:要简约主义,就只往黑白颜色上去;要古典主义,就多花钱研究颜色和花纹;要自然主义,就杜绝塑料;要现代主义,就别怕不舒服;要日子温馨,就别讲审美;要日子小康,就别多花钱;要当艺术家,就自己设计……但是生活中的选择,错了就很难退换。并且我们谁也说不准,人类这种飞快进化的大猴子,手里多了或少了几张钞票以后能够改变多少内分泌。有人为了追求精神到印度去,在那儿认识了国际老鸨,回来就改行当了高级妓女;还有人拿着钞票到非洲去自焚,彻底违背自生自灭的天意。可见逃到天涯海角,灵魂是不会寄人篱下的,不给它找到真正的归宿它就闹死你。
摘自《口红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