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和睦、平等者就是佛菩萨;破坏、助长不和者就是魔
【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这两句是经文。
“‘和’者,具调、谐、温、顺、平、睦、合、同、乐、相应诸义。”
“和”的意思很多,这个地方举出这几个例子。现在我们的社会、这整个地球,大家都能够体会到,无论是大团体、小团体,大到国家、世界,小至个人、家庭,可以说就缺乏这个“和”字。中国古人有所谓“家和万事兴”,中国自古以来这个国家、这个族群,对“和”非常重视。你看元、明、清这些皇帝,他们建的大殿,皇宫主要的大殿,就是“和”,什么都不求,就求“和”。最大的一个殿叫“太和殿”,在中轴线上;“太和殿”的后面是“中和殿”;最后一个叫“保和殿”,你就想到这些帝王的心是什么,求“和”!这个殿殿堂的名称含义很深,就是说他用什么治国、用什么保持这个国家永续存在?就靠一个“和”字。人间最可贵的叫“和事佬”,他能够调解纠纷,让大家和睦、平等,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个世界上今天缺乏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缺乏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能把这八个字找回来了,天下太平,人民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了。为众生制造和睦、平等的,这就是佛菩萨;反过来破坏、扰乱、助长不和,这就是“魔外”,魔王外道他们干的事情。今天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法弱魔强,魔的力量太大了,就是不和的力量太大了。经上教导我们“求道和正”,要“和”、要“正”。
一门深入、心平气和,与“道”就相应,“道”是真的
“‘正’者,从一,止于一也。”
什么叫“正”?古人教我们学习“一门深入”,就止于一门,这就是“正”。那现在学东西,从小到老学得很杂、学得很乱、学得很多,不正!他们有没有学到“道”?没有!于“道”完全相违背。真正求“道”,“道”就是要“一”,要“一门深入”。要什么样的心态?心平气和,与“道”就相应了,“道”是真的。所以这个“正“也举几个例子:
“具是、中、常、止、行无倾邪。”
举了这几个例子。“正”就是了、就对了;不“正”,就错了。“正”这个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一”,下面是“止”,“一”就“止”住了,这叫“正”,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讲一心一意,这就是“正”。“正”要失掉了,所产生的现象就是妄想、杂念混杂在一起,什么都不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经论上佛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是肯定,“是”的反面是否定;“正”是“中”,失去中道就偏邪;“常”是永恒不变。佛教导我们“行无倾邪”,“行”包括一切有为,一个字包括尽了。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动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身、语、意”,都要讲求和正,平等、和谐,没有偏差、没有错误。
“方直不曲诸义。”
念老用这四个字做“和正”的总结。“方”是“正”,方方正正;“直”是不曲。
“ 极乐圣众和平中正,以求无上之道,故不为倾邪所误。”
这把这两句经文简简单单解释得清楚,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在这个世间活得这么辛苦,过失不在别人,别人没有过失。老祖宗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过失在我一个人,过失不在别人,别人没有过失”,这是解决问题真正、最好的方法;把过失都推给别人,永远是没完没了,不是你这一生辛苦,你生生世世。到哪一辈子你觉悟了、你回头了:过失在我、不在别人,问题解决了。这是什么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要找自己,不能找别人。我的环境,不是别人心想生的,是我自己心想生的。回头是岸,一回头就大彻大悟。
……
有委屈跟人倾述是废话,不如拿这个时间去念佛
“彼土圣众不为倾斜所误者。”
所以你肚子里多少委屈,不要跟人倾述,不必说,为什么?叫废话!为什么不拿这个时间去念佛。觉明妙行菩萨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为什么那么多的话?杂心闲话,念念都是烦恼;你要是念佛,念念都是圣贤的教诲,与圣贤相应,为什么不干?早年李老师在世,常常提醒我们:这个世间最值得尊敬的人是什么人?我们都没想到,是一心专念佛号的阿公阿婆。可能他们不认识字、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满面笑容,对什么人他都恭敬,没有一个人他不恭敬的,没有一桩事情他有怀疑的,他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脑子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口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你跟他说什么,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弥陀佛”。一般人看这种人是白痴,李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人是佛菩萨示现的,这种人往生极乐世界,是上上品往生,他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老师自己说,他明白,他一生想学,学不到!杂念去不了。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了,这些杂念、妄想、邪思全没有了,那是个修学的好环境,为什么?
……
学佛能够“随顺经教”无不成功;随顺自己习气无一不失败
弥陀天天讲经,大家听到耳熟,自自然然遵从佛陀的教诲,不会违背,这就叫“随经约令”。我们这个地方教学困难,没有好老师,他不能给我们做好榜样。我们自己不肯好好的学,业障习气成见太深,明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干;明明知道佛教的是好的,还不相信,半信半疑,不肯真干,所以依然造业。
“‘蹉’者失足也,跌也。‘跌’者跌倒也。‘绳墨’者,指木工操作时,以墨绳弹画之黑线。匠人依线施以斧锯,不敢有毫厘之差。”
这个绳墨现在没有了,抗战时候有,战后逐渐这个工具没有了。过去,就是抗战之前,木匠,要锯这个板,他用这个墨线,这一边钉个钉子拉直,弹一下这个线,按照这个线来锯,这就叫“规矩”。所以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依照这个线,不敢有毫厘之差。这是比喻极乐世界的大众。
“极乐圣众遵行经中教言,若匠人之于绳墨。依线施工,不敢稍有违失。”
稍有违失,他就错了,他建筑就有瑕疵了。说明极乐世界往生的这些菩萨们,遵守阿弥陀佛的教诲,就像木匠依靠绳墨那样,不敢有丝毫违背。所以他能成就,他不至于失败,不至于为偏邪所误,
“本经《勤修坚持品》曰‘随顺我教,当孝于佛’,‘无得为妄,增减经法’,于此同旨。”
释迦摩尼佛教导我们,“随顺我法”,“随顺”两个字太好了。学佛能够“随顺经教”,没有一个不成功;如果随顺自己的爱好,随顺自己的习气,没有一个不失败。这真的,一点不假。印光大师说,你能随顺一分,有一分成就;随顺十分,有十分成就。你有多大的成就,看你能随顺多少;完全不随顺,那肯定是无间地狱。为什么?你破坏三宝,你让大众看到你这种学佛人,人家不生信心,把外面的学佛信心毁掉了,这个罪就是无间地狱。
……
不把“孝道”、“师道”找回来了,社会乱相永远不能化解
《观无量寿佛经》里“净业三福”,是所有佛法,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过去修行成佛的,现在修行成佛的,未来修行成佛的,都不能违背这三个原则。违背,他成不了,你说多重要!
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做到了没有?不听父母的话,父母的话是好话、是正确的,不听;不尊重老师,想法、看法、做法,都跟老师教诲相违背,他怎么会有成就?!这两句,世出世间的教学的大根大本。没有这两句,人心就坏了,社会就乱了。所以“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没有《弟子规》,“师道”跟“孝道”没有了。为什么现在家不像家、社团不像社团、国家不像国家?什么原因?就是“根”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才变成这个样子。什么时候社会能够恢复到安定和谐?什么时候把“孝道”、“师道”找回来了,问题才能解决。否则的话,这个乱相永远不能化解,而且会愈来愈严重。这是真正的事实,不是假的。
第二句,“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最后修《十善业》。可见得《十善业》要有前面《弟子规》、《感应篇》做基础,《十善业》才做得到;没有前面这个基础,《十善业》有名无实,那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这有罪过,这不是好事情。冒充佛弟子破坏佛法,这是魔、魔子魔孙,不是佛子佛孙。我们要用这个来检点自己,要用这个来反省,要回头。
“‘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佛在经上怎么说的,一定要遵守。不能把自己意思加进去,不能把佛说的意思省略掉,不可以。
“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学佛的人自行化他,一定要有经教做依据。
“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所以末后念老劝人:
“世之行人,唯当以圣言量为依止也。”
这个才不会有差错。现在这个世间人,不依圣言量的人太多太多了。
选有修有证的老师是第一标准,即佛说的他做到了
什么是圣言量?
“‘圣言量’,《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圣教量(节录)又作‘正教量’、‘至教量’。(意指从可信仰者所受之传统之教)”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可信仰者”。谁可信?这就是要让我们去选择老师,用什么条件来选择老师。这个老师学佛,他有没有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他统统做到了,我们可以跟他学,他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通过他自己的修行印证了;他要只是讲经教,自己没有做到,那个不可靠。为什么不可靠?他把经讲错了,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通过真正修行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悟出来的跟佛讲的是一样的,这就是真的。也就是说,佛在经上所说的,他在日常生活要把它证明,证明经上讲的正确的。所以老师要有修有证,这是第一标准。
实在找不到这样老师,这个老师有修没有证,就是说,他学经教,他依教修行,还没有到证果,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可以相信;如果他只是会讲,他完全没有做到,这就不能相信。那个问题很多,他所讲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至少他自己读诵,“信”、“解”能做到,做到他才有法喜充满,这个一个可信仰者,要找这个人。
“‘可信仰者’,即指佛、菩萨、诸圣贤。以圣者所说之教示,正确无误,依之可以,量知种种义趣,故称‘圣教量’。”
这个“量”就是“度量”的意思、就是标准的意思。他有没有讲错,有没有学习偏差,这都要很注意的事情。我们一辈子要是走错了路,太冤枉了。到最后还离不了六道,甚至于到三途去了,这不是太可惜了。学佛最低,什么成就都没有,来生还能生人天,不失人天身份,保住了,这最低的标准。要是堕三途的话那就全错了。
我们细心观察,拿着佛心来对比,不要去比别人,首先要比自己,我自己在十法界与哪个法界相应,认真检点,恐惧心就生出来了。畏惧,畏惧心生出来,他真正忏悔。他知道不忏悔不行,不忏悔非堕落不可。《净土圣贤录》里头,记载着宋朝萤珂法师,那是个最好的例子。他出家了,不守清规,做了很多错事情,古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做错事情那些人比我们现在都强。他们的罪轻,我们的罪比他重,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的环境不如他们,几个人能不受环境影响?
我们今天着急的事情是下面一代弘法人才的培养
佛法从我们这个三代来看,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老师比不上他们的老师,那我们这一代,比不上我们的老师。这上一代,他们无论在德学、存心、言行,无论在哪里,都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没有学到;他们跟他们的老师,印光法师那一代,那又不如。这走下坡,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下面这一代比不上我们。这怎么办?这是个衰灭的现象,我们今天着急的没别的事情,就是这桩事情。方法有、理论有,谁肯干?真正肯干,有使命感的人,发大菩提心,拯救正法的存亡,这个功德太大了!救正法就是真正救一切众生。不依经教是不能成就。经教里面的经文,“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就这几句,这几句你统统明白了、统统做到了,你就能拯救正法;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你也能开悟。为什么?真诚心感动佛菩萨,佛菩萨会帮助你。
止于一部经、一部论,一生专攻,每天去念它,这叫学佛
佛法教学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跟着讲的“和正”相应。“一门深入”,“正”就是“一”,“止”,“一”就“止”了,不再有“二”了。止于一部经或是一部论,一生专攻这一部经,每天去念它,这叫学佛。念多少?用时间来算,每天最好念十个小时。你如果有工作,工作很繁忙,每天至少要念四个小时。早晨早一点起来念两个小时,晚上念两个小时,就念一部经,念多久?一辈子就念一部经。念经的目的何在?目的在修清净心。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目的在此地。不念妄想、杂念统统起来了,你的心是乱的。乱心是凡夫,定心是佛菩萨、是声闻、缘觉。所以念经。用念经作为手段,目的?目的是清净心。四个小时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叫修定。用读诵经典的手段,来达到修定的目标,是这个意思。念多了,念久了自然会背,那个会背诵那是附带的,不是主目的,不是叫你背书,所以不能把这意思搞错了,是修定。
八万四千法门,八万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全是修定。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统统都能得定。只要你“一”,它就会定下来。“二”就定不了,“三”就乱了,这是佛法。佛教人成佛的方法,没人学,可能也没人懂,会讲,讲完之后并不懂,这是佛法教学的理念。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手段就是一部经。“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开悟了。“自见”就是开悟了。所以这个心先求“清净”,再提升到“平等”,最后“觉”了。“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要老师,老师教不了,老师可能自己都没得定,他怎么能教你?!如果他的妄念很多、念很多、想法很多、看法很多,这对学生没好处。
“圣言量”比什么都重要,不依圣人的话,亏吃大了
在净土宗的历史上,真正修定的、懂得修定的,用一部经本或者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也行,除这句佛号之外什么也没有。用经,用这一部经本,除这部经本之外,我什么都不看,三年五载清净心现前。只要清净心现前你就有智慧。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妄想杂念那个心起作用都是烦恼。“清净”是小乘禅定,就是声闻、缘觉。“平等”是大乘的禅定、是菩萨,是佛。小乘得清净心有小的悟处,比我们六道凡夫高明;大乘平等心得定起的作用,那更不必说了。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说出来没有人相信,人摇头。
香港早年有个法师叫慧忍,智慧的“慧”,忍辱的“忍”,跟我是老朋友,他大我五岁。我在台湾讲经他常常来听,他很羡慕。人非常聪明,我劝他学教,他跟我到台中,依止李老师,他住了十个月离开了,他受不了,他说进度太慢了,他想在短时间中一下就学成。哪有这种道理?!好高骛远。我教他“一门深入”,他不服气,他说你学得那么多,你教我学一样,是不是怕我超过你。你嫉妒我,有什么法子?到晚年的时候他才觉悟了,我教他的是正确的,他明白了;年轻的时候不相信、不容易。
好学,如果听不懂善言,经上讲这个“正”字在中国的文字学,“正”是什么意思?“正”就是“一门深入”;“正”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叫“正”。“正”就能开智慧,“正”就能得禅定。我们这部经上没有说禅定,“清净”是禅定;“平等”是大定;“觉”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这经题上。这是修因,果报也在经题上。“大乘”,大乘是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叫大乘。“无量寿”是德能,万德万能第一德就是寿命。如果寿命没有了,全落空了。所以说寿命是万德万能的,第一个要求的条件。“庄严”是美好,一切美好到极处,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平等、觉”来的。体是形容极乐世界。所以“圣言量”比什么都重要。不依圣人的话,亏吃大了。中国古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我们应当要以“圣言量”为依止、要依靠,止于圣教所说。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辛三、无住生心”
【经】“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我们什么时候能养成这个习惯,我们心里所羡慕、所希求的。“至道”是什么?“至道”是极乐世界。离开极乐世界,“至道”是如来的大般涅槃,那是我们学不到的,我们没有能力。先要承认,我们只有依靠阿弥陀佛才能得度。离开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证菩提。我们听到断烦恼头就痛了,真正断不了,我们断不了。我们上一代的老师也断不了,李老师的智慧德能,我们比不上,他没办法,最后只有走阿弥陀佛这条路。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复慧朗居士书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粥饭庸僧耳,何可与诸君论外典事。然既见托,只得略说所以,欲知此义及所主,先须知命为何物,力为何物,并列子意中将二子认作何物,然后再讲所主,则便成有功于世道人心之言论。若俱不知,则此力命之说,皆非儒佛所许。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报也。又依道义而行所得者,方谓之命,不依道义而行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来生之苦,殆有不忍见闻者,如盗劫人钱财,暂似富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两分,何可以暂时得乐,便谓之为命。力者何,即现生之作为之谓。然作为有二,一则专用机械变诈之才智,一则专用克己复礼之修持。列子所说之命,混而不分,所说之力,多主于机械变诈。故致力被命屈,无以回答。以孔子困陈蔡①,田恒有齐国为命,是尚可谓之知命哉。孔子不遇贤君,不能令天下治安,乃天下群黎②之业力所感,于孔子何干,颜渊之夭③,义亦若此。田恒之有齐,乃篡夺而有,何可为命。现虽为齐君,一气不来,即为阿鼻地狱之狱囚,谓此为命,是教人勿修道义而肆志④劫夺也。吾固曰,列子不知命。不观孟子之论命乎,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方为真命,则不依道义而得,不依道义而失,皆非所谓命也。列子论力,多属于机械变诈之才智,圣贤之所不言。圣贤所言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唯圣罔念⑤作狂,唯狂克念⑥作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皆可以为尧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皆力也,此儒者之言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令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皆克己复礼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故楞严经云,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贤慧贞静之妻也,否则妻何得向菩萨求),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大涅盘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后诸事,一一皆验,遂谓命有一定。后蒙云谷禅师开示,兢业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应。然了凡乃一贤者,使其妄作非为,则孔生所算,亦当不灵。是知圣贤训世,唯重修持,如来教人,亦复如是。故所说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断除幻妄之惑业,彻证本具之佛性。故世有极愚极钝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辩才。列子以一切皆归于命,则是阻人希圣希贤之志,而奖人篡夺奸恶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祸害于无穷,即上焉者,亦颓奋志时勉之气,以致终身不入圣贤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于世无益,有何可研究之价值乎哉。光少不努力,老无所知,偶因问及,任己意说,其是与非,任人所指。又光年近七旬,精神衰颓⑦,兼以冗务⑧繁多,直是不能支持。祈勿再以此种事来问,再来问,则原函寄回,决不答复,以免于人无益,于己有损也,祈慧察是幸。(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书一)
注解:
①孔子困陈蔡: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
②群黎(qún lí):万民;百姓。
③夭(yāo):短命;早死。
④肆志(sì zhì):快意;随心。
⑤罔念(wǎng niàn):不思为善。罔,无;没有。
⑥克念(kè niàn):克服妄念。
⑦衰颓(shuāi tuí):衰弱;衰败。颓,消沉;委靡。
⑧冗务(rǒng wù):繁琐、零碎的事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