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饭

个人日记

  五月十九日外甥结婚,妈妈,姐姐,嫂嫂,弟媳妇都打开电话叫我回去,吃了喜酒接着吃闰月饭,妈妈和弟媳妇都说,你好几年没吃闰月饭了。是啊,自从2004年正月来夏门以后八年了,有几个闰月了呢?到今年2012年是第四个闰月了。在我们闽北有吃闰月饭的习俗,闰月饭也叫后头饭,(我们那管娘家叫后头,嫁到了夫家,被欺负了,就有后头来撑腰的)每逢有闰月的年景,娘家都要请嫁出去的女儿回去吃闰月饭。如果父母不在了,由兄弟请。请的有姑姑、姐妹、(包括堂姐妹、表姐妹)、侄女等。以前在家时,没逢闰月,母亲就早早的准备了,叫上二姐(大姐离得远,请了也没时间来)和我,在请上同村的没有这习俗,离家远嫁的媳妇一起,买上几个菜,杀一只鸡,做上几个菜,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吃喝, 东加长西家短的聊天,其乐融融,备感温馨。来到厦门,自然无人请我吃闰月饭了,但到了闰月的时候母亲总会打来电话问我回不回去,我也总是推脱店里忙,走不开。母亲说,你不在我也不请闰月饭了,也就杀一只鸡,买几样菜叫爸爸送去给姐姐吃,难怪二姐说父母偏心,妹妹不在家,姐姐连闰月饭都没得吃了。
 
  以前生活困难,母亲请我们回去,我也只是买两斤冰糖了事,看同村婶婶伯母们大都提着几包盐巴,不知是什么讲究,现在不一样了,买什么的都有,有拿钱的,有给父母买衣服的。我还特意问当地老人,这闰月饭有什么讲究?老人说,旧社会的女人嫁出去以后不能够随便回娘家,这闰月多出来一个月就准许女儿回娘家团圆。也有的说,在古代,粮食很紧张,因为多出一个月,婆家可就没有你的口粮了,只好回娘家吃。传到今天,成了一个风俗,只是吃个意思。问从那个朝代开始有的,老人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祖祖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其实,夫家短,娘家也不富呀,以下的一首民谣可见一斑:
    下雨嘞,落密密,
     撑把伞儿接姊姊。
     接的来呀又没米,
     接不来呀又受气。
     上厝婶婶借杯盐,
     下厝伯母赊斗米。
   民谣以下雨起兴,其实是小哥儿的心里在下雨。富贵人家可以抬轿子去接出嫁女回娘家,而寻常百姓,只能撑一把伞去接姐姐,一路走一路忧,姐姐接来,家里又没米,接不来呢又会被家人责怪,也许还被村人嘲笑呢。不过日子总是要过的,风俗是不能破的,眼看月尾逼近,无论如何也得请闰月饭了。况且,姐姐们也好久没有回家团聚了。到时,向婶婶借杯盐,向伯母借斗米,(大概送盐就是从这里来的吧)天无绝人之路呢。

    村口望眼欲穿的姐姐,早早就盼望着娘家来人了。要知道,五年才两个闰月呀,没有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要回一趟娘家谈何容易。尽管娘家不富,可有父母、有兄弟,咱就有靠山呢。

    回到娘家的女儿,“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与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当父母问起夫家的生活时,亦是百感交集。从岭头落雪采集的歌谣中,道出了做人媳妇的许多辛酸事。

    金桔嘞,金坠坠。

    做人媳妇实在难。

    走鼎前,火钳扫(婆家用烧火的火钳打); (闽北方言:鼎是做饭的锅)

    走鼎后,涮把兜(婆家用涮锅把手打)。

    走饭桌,臭抽饭(吃剩饭);

    走后阁,臭抽茶(喝馊茶)。

    歌谣以累累的金桔为起兴,象征新媳妇有无数心事坠心头。在夫家的日子,做事挨打受骂,吃食是剩饭馊菜。这些心事不说父母不知道,说起来又让你们心痛。通过这样的诉说,女儿发泄了心中的不满情绪,解除了郁闷。闰月饭,除了合家团聚的天伦乐,还成了慰藉女儿的安心饭。我想,这也是此风俗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吧。

  虽说同是闰月饭,同是闽北地区,却各地县市风俗也有不同。请吃闰月饭的菜也有讲究:虽然每家的菜各有不同,但这几样菜是一定要有的,泥鳅---吃泥鳅有修;豆腐――-吃豆腐有户;蛋―――吃蛋穿绸缎。(可吃这些,我却没听说,亦或是我没注意?)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生活得完美一点――吃穿不愁,人丁兴旺。

   听说有的地方以前吃完闰月饭的就得回家,据说要过夜就得住三天,但一般人都选择吃完午饭就回家,怕太迟了赶不到家。但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很多人都有了小车和摩托车,随时都可以回家。于是现在的闰月饭又延伸了吃了午饭还要吃晚饭,而我都是一住就是好几天的。

   还有传过去吃“闰月饭”的时间不一,有三个等级之分:上等人吃月初,中等人吃月中,下等人吃月尾。在封建社会,寻常百姓家都不能、也不敢逢月头请吃“闰月饭”。一方面是慑于权势人家,另一方面也是自视贫寒。故此只能在月中或月尾安排女儿、姐妹相聚。如今,这“三等制”早已被摒弃淘汰,身为父母、兄弟的都争先恐后安排在月头或月中,月尾的“闰月饭”便不存在了。如今父亲不在了,只有母亲,请吃闰月饭也只能是哥嫂弟弟弟媳了,自然他们也是在头等的时间来电请我了,娘家后头永远是我的靠山。

 

 

文章评论

荆山玉

菊姐,写得很好。以闰月民俗为题,中间加上民谣俚语,显得自然而有说服力,最后以自己的感情起兴,来表达自己对家人以及亲人对自己的那种血脉亲情-----好想家,好想吃家的闰月饭,有一份牵挂,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王维

永远的弗朗西丝卡,永远的罗斯曼桥,永远的远方游客,永远的廊桥遗梦。

天马

看了你的这篇日志,一股乡村的风俗气息扑面而来,民谣点缀其中,朴实而亲切。可惜我们那里没有这个风俗,要不然月头我也请您吃顿饭,当你的坚强靠山,你老公要是敢打你,我就会替你出气,打他个鼻青脸肿,让他知道:娘家有的是人才,以后做事可要掂量点。当然下手轻重要看你的眼色行事。怎么样?交我这个朋友吧!

螳螂

[ft=#6699ff,4,] 农村的民间节日很多,1975年我到同安县下乡当知青时,时常能碰到村民们做风俗节日请客。我们下乡的知青最喜欢这样的节日,能让村民们请酒吃同安封肉。[em]e113[/em][/ft]

螳螂

[ft=#6666ff,4,] 以前的同安县好像也有这样的节日,女儿出嫁后回娘家的日子,城市没有这样的节日。我记得在年轻时厦门有一种农历7月份做鬼节的“普度”拜拜。每家信佛的,都要大煮、大摆好料的东西敬(给)鬼吃。还要烧纸钱、点香。敬鬼后,就请亲戚朋友来喝酒吃好料的。[em]e113[/em][/ft]

海洋

姐,我没吃过闰月饭,但父母亲做的饭却吃了多半辈子,那种馨香,永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