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个人日记
讲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初1年级第3讲,先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粘、替、对”,现在我们一起来互动一下:
1 什么叫排律?排律有什么规则?
2 什么叫七律?什么叫五律?它们有什么规则?
3 什么叫粘、替、对?
4 如何根据粘、替、对来排律诗的格式?
先看下面这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仄仄平平仄仄平 (6)
仄仄平平平仄仄 (7) 平平仄仄仄平平 (8)
七律一共有四种格式,这是四种格式中的第一种格式,也是最基本的格式。如果我们用这个基本格式的第二句做七律的起句的前分句,就可以得出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同理,如果这种格式的用第三句和第四句做七律的起句的前分句,就可以得出七律的第三和第四种格式。
上节课我们就说了可以根据“粘、替、对”的概念来排七律的四种格式,但是,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偶数句(2,4,6,8)必须是平收,奇数句(3,5,7)是仄收,第1句可仄可平;
2 句末出现仄仄仄或者平平平的时候,倒数第三字要改成相反;
3 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也不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果出现这个,就把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改成相反。
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七律的四种格式想排不好都难了。
下面我们开始以七律的第二种格式为例,一起来运用“替,对,粘”来排七律的格式。 我们已经说过,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就是以七律的第一种格式中的第二句为起句的第一分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的一个分句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根据“对”的概念,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平水韵要求我们第二句必须平收,所以,刚才那个就应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里又出现什么问题了呢?对,又出现“平平平”,所以又得把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改成相反,然后,刚才的“平平仄仄平平平”又得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二分句。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因此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的两个分句就是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我们想想,根据“粘”的概念,第三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对了,第三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第三句是奇数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收,所以刚才那个就要改成:平平仄仄仄平仄,这里又出现什么了呢?对了,出现了“仄平仄”,所以,倒数第三个字又得改成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3)
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三句。那第四句呢?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这句正好是偶数句,平收,也没有出现“平平平”,和“平仄平”,所以不用再改了。
我们重新排列一下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得出: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有了前面四句,我们可以继续根据“粘”的概念,
排出第五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5)
第六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5)→平平仄仄仄平平(6)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第七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6)→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7)
第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8)
至此,七律第二种格式全诗排列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平平仄仄平平仄(7) 仄仄平平仄仄平(8)
第三种和第四种格式大家自己去排,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死记硬背,要根据“粘、替、对”的规律去排,只有动手排过了,你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很难的。
五律的格式跟七律大同小异,就是七律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了,第二讲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现在我们开始这节课的新的学习内容。我们继续介绍有关律诗反面的几个概念。
1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失替: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失对:律诗里的同一个步骤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失粘:律诗里,前一个步骤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骤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掌握好了失替、失对、失粘的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阅读一些唐诗,大家不难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单的: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字写在方格内。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后没有改变的格律!
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2 什么叫孤平?
孤平,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律句中忌‘孤平’”,也从来就是口诀相传,没有任何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为什么关于孤平的定义,网上一直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既然大家都在说,我在这里也必要提一下,好让大家对孤平有所了解。
网上流传着两种孤平的说话:
一种说法就是: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句中,如果第三字的平仄不论,就会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
网上还有一种关于“孤平”的说话就是“仄平仄”,就是两个仄声,中间夹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既然古人都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今天的专家也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决,所以,在这里,我也只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我们以后的作业,也不做忌孤平方面的要求,大家只要做到对这两种说法不感到陌生就可以了。
3 什么叫拗字、拗句、拗救?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就是律诗中的句子,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符合律诗的四种格式的的字就是拗字,含有拗字的句子就是拗句。我们有些朋友在别的地方听说过正格和变格这种说法,其实,“格于皇天”,“格”是很严肃的东西,比天还要大,所以,理论上讲,所以“格”是无法变的,当然就不可能有“变格”,所谓“变格”,就是指律诗中的拗句。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的,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这种狭义上的拗句,诗人在写作时可以想办法进行补救,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这个仄声字,就是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是拗句,为了声律和谐,在有拗字的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前面那个平声字补回来,这就是拗救。
唐诗一般都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知道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但是我们不必模仿,因为拗来拗去,最后还是得让自己写的律诗合律,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按照规则出牌,这样就不至于到后面还要救来救去的。特别是我们初学者,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我们先用方格本子,规规矩矩写字,这样对大家有百利而无一害。
4 什么叫出律?
出律,对于这个名词,相信不少朋友并不陌生。简单地讲,当一个人的律诗作品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时候,就是出律。出律中的“律”,就是我们第一讲给大家介绍过的,就是指格律。格律包含了格和律两个方面很多的内容。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中,有的考生答题的时候,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意思是说你错得实在太多,我就不浪费时间给你一一指出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作品已经没有评阅的价值了。这是“出律”二字的来历。
所以,在我们读别人的作品时,我们不能轻易的就下结论说人家出律。我们可以说人家起承转合有问题,可以说人家失替,失对,失粘,可以说人家声律,韵律,音律有问题,但我们就是不能随便说人家出律,因为出律是很严重的错误,是指出了太多的错误,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偶尔的失平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不必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整首诗。这就如同我们开车,偶尔违反一下交通规则,罚个款,扣点分就够了,没有必要大题小做,给人家判死刑。
5 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韵书当然就是写诗压韵的书,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里所说的“反切要分明”,没有疑问讲的就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另外,清朝时,朝廷召集全国共3600余人,包括纪晓岚等官员及民间戴震等文学知名人物,共同完成了旷世奇作《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并没有归在平仄栏目下,而是归在“韵”里面。这说明,纪晓岚等人,认定这段文字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那么,真空和尚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需要说明的是,真空和尚,是以“歌诀”的方式来写的这段文字,歌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儿歌、口诀”一类,读起来上口,也容易明白,不需要作过度的解释。歌诀是有韵律的口诀,简单性、易读性、易懂性,是这一类歌诀的特征。
前面的课程,我们讲了“粘,替,对”,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
真空和尚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是仅指平韵诗,原因在于,“135不论,246分明”讲的就是压韵,适合平韵和仄韵诗,并非仅仅适合平韵诗。因此,开篇就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刚才我们说了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这个时间是隋朝。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让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原文: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至于句子第246位置字的平仄,在“粘,对,替”这三个概念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并且更简单,完全用不着“反切”。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这样判定的理由是:
(1)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因为:
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
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压仄韵。
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2)《四库全书》不会错。
①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
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
②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
③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3)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就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
大家请看这两个句式中: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个句式中,如果第5个字的平仄不论,就可以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三仄尾,三平尾,是不允许的,所以,5是不可以不论的。
(4)我们知道,五律中,一个句子只有5个字,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五律中,“6”去哪里找呢?五律中“5”也不可能是不论。
综上所述,“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押韵,而非只平仄, 这一点,请大家应该能理解了吧。
今天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内容
1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2 什么叫孤平?
3 什么叫拗字、拗句、拗救?
4 什么叫出律?
5 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其中,孤平,拗救,一直以来就没有官方明确的定义,所以,中华慈善诗会在作业和作业评阅中,都不忌讳这些,有孤平也不算错,救不救拗句也随意,这些都不重要,今天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仅仅是因为这些概念,网上说的很多,想让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了解而已。
在我们第三讲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要跟大家继续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希望大家每天坚持读唐诗,读唐诗有以下几个好处:
1、阅读前贤先圣的作品,等于是我们在与真正的高手对话,对解决词穷问题大有帮助。
2、通过阅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自己的诗感。
3、通过阅读可以给大家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诗言志,诗言正,多读唐诗,有利于提高群聊天的品位,减少一些毫无意义的聊天,以及由这些聊天所带来的各种不好的影响。
那么,现阶段唐诗要怎么读呢?还是跟第1讲说的一样,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 判断该诗是四种格式中的哪一种。
2 判断该诗中有哪些是入声字。
3 判断该诗中有几个韵字,压的是平水韵中的哪个韵部。
这样坚持一年,你对唐诗的欣赏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请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每天坚持读唐诗!
今天的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初1年级第3讲,先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粘、替、对”,现在我们一起来互动一下:
1 什么叫排律?排律有什么规则?
2 什么叫七律?什么叫五律?它们有什么规则?
3 什么叫粘、替、对?
4 如何根据粘、替、对来排律诗的格式?
先看下面这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3) 平平仄仄仄平平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仄仄平平仄仄平 (6)
仄仄平平平仄仄 (7) 平平仄仄仄平平 (8)
七律一共有四种格式,这是四种格式中的第一种格式,也是最基本的格式。如果我们用这个基本格式的第二句做七律的起句的前分句,就可以得出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同理,如果这种格式的用第三句和第四句做七律的起句的前分句,就可以得出七律的第三和第四种格式。
上节课我们就说了可以根据“粘、替、对”的概念来排七律的四种格式,但是,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偶数句(2,4,6,8)必须是平收,奇数句(3,5,7)是仄收,第1句可仄可平;
2 句末出现仄仄仄或者平平平的时候,倒数第三字要改成相反;
3 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也不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果出现这个,就把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改成相反。
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七律的四种格式想排不好都难了。
下面我们开始以七律的第二种格式为例,一起来运用“替,对,粘”来排七律的格式。 我们已经说过,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就是以七律的第一种格式中的第二句为起句的第一分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的一个分句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根据“对”的概念,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平水韵要求我们第二句必须平收,所以,刚才那个就应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里又出现什么问题了呢?对,又出现“平平平”,所以又得把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改成相反,然后,刚才的“平平仄仄平平平”又得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二分句。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因此七律的第二种格式的起句的两个分句就是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我们想想,根据“粘”的概念,第三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对了,第三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第三句是奇数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收,所以刚才那个就要改成:平平仄仄仄平仄,这里又出现什么了呢?对了,出现了“仄平仄”,所以,倒数第三个字又得改成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再来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3)
这就是七律第二种格式的第三句。那第四句呢?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这句正好是偶数句,平收,也没有出现“平平平”,和“平仄平”,所以不用再改了。
我们重新排列一下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得出: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有了前面四句,我们可以继续根据“粘”的概念,
排出第五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5)
第六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5)→平平仄仄仄平平(6)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第七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6)→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7)
第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8)
至此,七律第二种格式全诗排列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1) 平平仄仄仄平平(2)
平平仄仄平平仄(3) 仄仄平平仄仄平(4)
仄仄平平平仄仄(5) 平平仄仄仄平平(6)
平平仄仄平平仄(7) 仄仄平平仄仄平(8)
第三种和第四种格式大家自己去排,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死记硬背,要根据“粘、替、对”的规律去排,只有动手排过了,你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很难的。
五律的格式跟七律大同小异,就是七律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了,第二讲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现在我们开始这节课的新的学习内容。我们继续介绍有关律诗反面的几个概念。
1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失替: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失对:律诗里的同一个步骤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相对,就是失对。
失粘:律诗里,前一个步骤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骤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们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
掌握好了失替、失对、失粘的概念以后,我们回过头去阅读一些唐诗,大家不难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单的: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老师要求必须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字写在方格内。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后没有改变的格律!
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
2 什么叫孤平?
孤平,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律句中忌‘孤平’”,也从来就是口诀相传,没有任何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为什么关于孤平的定义,网上一直有争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不为人所相信的事实,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既然大家都在说,我在这里也必要提一下,好让大家对孤平有所了解。
网上流传着两种孤平的说话:
一种说法就是:在韵句中,除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句中,如果第三字的平仄不论,就会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
网上还有一种关于“孤平”的说话就是“仄平仄”,就是两个仄声,中间夹一个平声就是孤平。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既然古人都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今天的专家也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决,所以,在这里,我也只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我们以后的作业,也不做忌孤平方面的要求,大家只要做到对这两种说法不感到陌生就可以了。
3 什么叫拗字、拗句、拗救?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就是律诗中的句子,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符合律诗的四种格式的的字就是拗字,含有拗字的句子就是拗句。我们有些朋友在别的地方听说过正格和变格这种说法,其实,“格于皇天”,“格”是很严肃的东西,比天还要大,所以,理论上讲,所以“格”是无法变的,当然就不可能有“变格”,所谓“变格”,就是指律诗中的拗句。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的,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这种狭义上的拗句,诗人在写作时可以想办法进行补救,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这个仄声字,就是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是拗句,为了声律和谐,在有拗字的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前面那个平声字补回来,这就是拗救。
唐诗一般都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知道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但是我们不必模仿,因为拗来拗去,最后还是得让自己写的律诗合律,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按照规则出牌,这样就不至于到后面还要救来救去的。特别是我们初学者,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我们先用方格本子,规规矩矩写字,这样对大家有百利而无一害。
4 什么叫出律?
出律,对于这个名词,相信不少朋友并不陌生。简单地讲,当一个人的律诗作品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时候,就是出律。出律中的“律”,就是我们第一讲给大家介绍过的,就是指格律。格律包含了格和律两个方面很多的内容。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中,有的考生答题的时候,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意思是说你错得实在太多,我就不浪费时间给你一一指出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作品已经没有评阅的价值了。这是“出律”二字的来历。
所以,在我们读别人的作品时,我们不能轻易的就下结论说人家出律。我们可以说人家起承转合有问题,可以说人家失替,失对,失粘,可以说人家声律,韵律,音律有问题,但我们就是不能随便说人家出律,因为出律是很严重的错误,是指出了太多的错误,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偶尔的失平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不必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整首诗。这就如同我们开车,偶尔违反一下交通规则,罚个款,扣点分就够了,没有必要大题小做,给人家判死刑。
5 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韵书当然就是写诗压韵的书,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里所说的“反切要分明”,没有疑问讲的就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另外,清朝时,朝廷召集全国共3600余人,包括纪晓岚等官员及民间戴震等文学知名人物,共同完成了旷世奇作《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并没有归在平仄栏目下,而是归在“韵”里面。这说明,纪晓岚等人,认定这段文字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那么,真空和尚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需要说明的是,真空和尚,是以“歌诀”的方式来写的这段文字,歌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儿歌、口诀”一类,读起来上口,也容易明白,不需要作过度的解释。歌诀是有韵律的口诀,简单性、易读性、易懂性,是这一类歌诀的特征。
前面的课程,我们讲了“粘,替,对”,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
真空和尚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是仅指平韵诗,原因在于,“135不论,246分明”讲的就是压韵,适合平韵和仄韵诗,并非仅仅适合平韵诗。因此,开篇就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刚才我们说了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这个时间是隋朝。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让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原文: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至于句子第246位置字的平仄,在“粘,对,替”这三个概念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并且更简单,完全用不着“反切”。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这样判定的理由是:
(1)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因为:
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
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压仄韵。
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2)《四库全书》不会错。
①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
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
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
②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
③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3)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就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
大家请看这两个句式中: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个句式中,如果第5个字的平仄不论,就可以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三仄尾,三平尾,是不允许的,所以,5是不可以不论的。
(4)我们知道,五律中,一个句子只有5个字,如果“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平仄,那五律中,“6”去哪里找呢?五律中“5”也不可能是不论。
综上所述,“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押韵,而非只平仄, 这一点,请大家应该能理解了吧。
今天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内容
1 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对?
2 什么叫孤平?
3 什么叫拗字、拗句、拗救?
4 什么叫出律?
5 什么叫“135不论,,246分明”?
其中,孤平,拗救,一直以来就没有官方明确的定义,所以,中华慈善诗会在作业和作业评阅中,都不忌讳这些,有孤平也不算错,救不救拗句也随意,这些都不重要,今天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仅仅是因为这些概念,网上说的很多,想让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了解而已。
在我们第三讲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要跟大家继续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希望大家每天坚持读唐诗,读唐诗有以下几个好处:
1、阅读前贤先圣的作品,等于是我们在与真正的高手对话,对解决词穷问题大有帮助。
2、通过阅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自己的诗感。
3、通过阅读可以给大家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诗言志,诗言正,多读唐诗,有利于提高群聊天的品位,减少一些毫无意义的聊天,以及由这些聊天所带来的各种不好的影响。
那么,现阶段唐诗要怎么读呢?还是跟第1讲说的一样,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 判断该诗是四种格式中的哪一种。
2 判断该诗中有哪些是入声字。
3 判断该诗中有几个韵字,压的是平水韵中的哪个韵部。
这样坚持一年,你对唐诗的欣赏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请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每天坚持读唐诗!
今天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