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词中道心事,纳兰思愁无人知
个人日记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091对外汉语 郝冬楠 7033609003
摘要: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一席之地。曾有云:“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无人知。” 纳兰词词调哀怨无助,纳兰词风悲戚落寞。 本文针对纳兰词中纳兰心事开展的论述,目的在于解读纳兰心事。本文重点内容分为两点:一、纳兰悲戚落寞词风的具体体现;二、纳兰词孤寂、落寞、悲戚、无奈的原因。通过这两点结合纳兰词诠释纳兰心事,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纳兰的悲苦无依。
关键词:纳兰词,身世背景,丧妻,佛学,孤寂,前世因,今生果
目录摘要.
Ⅰ ABSTRACT ..............................................................................................................1
一、引言..................................................................................2
(一)纳兰悲戚落寞词风的具体体现;-------------------------------2
1、爱情词中的悲戚落寞..........................................................................2
2、友情词中的悲戚落寞..........................................................................3
3、边塞词中的悲戚落寞..........................................................................3
二、纳兰词孤寂、落寞、悲戚、无奈的原因.............................................................................4
(一)客观原因 ......................................................................................................4
1、家世背景,仕途多舛 ................................................................................ 5
2、满族的信佛传统........................................................................................5
(二)主观原因......................................................................................................... 5
1、容若悲悯性格................................................................................ 6
2、容若个人情感的凄凉无奈 ........................................................................ 6
3、往来骚客无人懂得纳兰心............................................................................... 6
4、纳兰性德对仕途的感受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致 谢 ............................................................................................................................ 8
ABSTRACT
Nalanxingde ( 1655 - 1685 ), the people of Manchuria, the word no. if, Lanka Shanre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the Qing dynasty. Actually not only enjoy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Ci,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CI to "Nalan ". His ci poetry sad and helpless, sad lonely dandelion wind. Once said: " everyone sing drinking words Nalan worry, nobody knows. " This paper aimed his mind Nalan Ci of the exposition, aims to interpret his min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 the embodiment of a sad, lonely Nalan CI; two reasons, his loneliness, lonely, sad, helpless. The two combined his interpretation of Nalan heart, be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feeling was actually helpless sorrow.
引言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道出此句不是清贫无依生活窘迫的落魄秀才,亦不是遭受政治打压无处哭诉的庙堂大员。他是位居高爵明珠之子,是锦衣玉食书香长存的翩翩贵公子。然而却是这样的他,在词中道尽了心事、落寞、苦楚、悲寂。他的今生到底遭受了怎么样的悲戚,经历了什么磨难与苦痛?正值青年却星点烛火夜漫漫,青灯古佛长依伴。仅仅而立之年的他,陨落黄泉。让文坛众人唏嘘不已,却道不出这位薄命公子的心事几何?
( 一)纳兰悲戚落寞词风的具体体现
1、爱情词中的悲戚落寞
纳兰性德是一位用词来书写人生喜乐哀怨的词人,然而在他的词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真正的悲欢离合,真正的哀怨思愁。 《采桑子》云: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 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 纳兰性德借月说情,将所有的愁绪离情都付诸于那一滴泪中,不能言语的感情在这滴泪中完成了他神圣的使命,最后用‘碧落’总结全词情感,将所有的情绪都付诸于来生。即使今生是苦,等到碧落相见,一切便都不再是苦。纳兰性德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的悲痛欲绝,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的思念亡妻,他只 用“碧落”一词,就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不论天上人间,生死相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这是表达被情伤而感的词。卓文君就写过“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纳兰用这个决绝的副标题,被情而伤的凄凉显而易见。首句最平淡,感情却异常强烈。初见往往惊鸿一瞥,过目不忘倩影绕存。“何事秋风悲画扇”,古诗常常将它等同于冷落,被抛弃的女性。“骊山语罢清宵半”描写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二人山盟海誓,耳鬓厮磨不离不弃,然杨贵妃却成了政治牺牲品,唐明皇后来返回时,听到雨中的铃声,写下关于这场悲恋的词句,这就是“泪雨零铃终不怨”,连皇帝都无法保全自己心爱的女人。“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恋情无法圆满有多种原因,这是一场无果的初恋,我们读出了自责与悔恨。分离的苦痛不能言语,痛苦地埋怨也仅仅是深埋于心,纳兰不是无情人,只是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后来他写过许多词,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我们能发现,他不后悔多情,是后悔自己当年太年轻草率了。“方悔从前真草草”,不能带给恋人幸福。不能让最爱的人成为妻子,这才是最后悔的地方。“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这首《采桑子》是他在外时写的一首词。看雪花,是轻浮的样子,没有根,对这种东西,一般人不去喜欢,纳兰却与众不同,觉得雪花是好在冷处偏佳,只有在百花凋零时,才绽放出惊人之美。“不是人间富贵花”是他对自己身世的深切感知,家父权倾朝野却带不来富贵同生。心理生理和生活的种种不安定,带给了纳兰忧愁悲悯愁苦不安的情怀。这种情怀也造就了纳兰词风的悲戚落寞。
2、友情词中的悲戚落寞
纳兰词《浣溪沙·寄严荪友》云:“藕荡桥边埋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
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 这是一阙寄赠好严绳荪的小令,虽无相思语,却是相思词。轻描淡写,词句如画,隐隐然渔樵之风,淡淡然太公之乐。书载:“容若与严绳荪结识期间,严绳荪曾两次南归。第一次是在康熙十五年初夏,于十七年回就准备参加博学鸿儒考试;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五月容若即日不汗而卒。”此词当是作严绳荪初次南归后的康熙十六春夏间。藕荡桥边埋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这是一幅多怡然自得醉心山水的生活景致。闲来无事,在藕荡桥边埋下钓筒,左倚苎萝山,右临太湖水。真可谓钓公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藕荡桥,严绳孙吴锡西洋溪宅第附近之桥,严绳孙晚年以此而自号藕荡渔人。“笔床茶灶太从容”是对严绳荪闲适生活的进一步描述,或者说前面是说闲情,这里则是说逸志。山水之余,或提笔画画写字,或烹茶品茗。言语中对严绳荪闲适生活既感欣慰,又是羡慕。“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这两句是引用严绳荪词《望江南》里的句子,原词为:“春欲尽,昨夜画楼东。暗绿扑帘银杏雨,昏黄扶袖玉兰风。人有小窗中。”严绳荪词清新雅致。容若一个“况”字,把对严绳荪隐逸生活状态的描述和羡慕又递进了一层。前面所说的那些已足够让人艳羡了,更何况还有银杏叶落如雨,小楼风吹玉兰香。简直要让人嫉妒了。结句“画眉闲了画芙蓉”又以张敞画眉的典故,喻严绳荪夫妻生活之和美。此典用于严绳荪是再合适不过。严绳荪诗、书、画俱佳,画尤工花鸟。严绳荪长容若三十二岁,可谓忘年之交。写这首词的时候,严强荪已是五十五岁左右。容若有此戏谑诙谐之语,亦足见两人之交厚。容若本是个天生的隐士。他为严绳荪描述的这美好的一切,亦是他心中的向往。我们总是愿意把最美好的拿来与朋友分享。只是这一切,是容若永远的乌托邦,一个永无可能实现的梦幻。那一年,他的妻子卢氏已然亡故。在他写下“画眉闲了画芙蓉”之时,是否忆起与自己的爱人“赌书消得泼茶香”,转而陷入深深的惆怅之中呢?在纳兰词中每每闲适时,结语时终是三分入木的愁思。纳兰的心事来的如此不经意的突然。
3、边塞词中的悲戚落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是纳兰出塞所写。
今古河山无定据”,一句感慨总起词文,此句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以情融景不禁让纳兰忆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纵观清王朝的金戈铁马也让身处高位的纳兰想起祖先【《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时军队攻打金台什,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努尔哈赤劝其投降,金台什答曰:“吾非明兵比,等丈夫也,肯束手降乎夕? 宁战死耳。”】的青冢黄昏。这一往情深深几许是为清王朝的江山宏大而感慨呢,还是缅怀故人而发出的悲叹?边塞词的悲寂落寞、苦叹无助是否道出纳兰心事?我就不得而知了。
二、纳兰词孤寂、落寞、悲戚、无奈的原因
A:客观原因
1、家世背景,仕途多舛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①纳兰容若,生于贵胄之家,天资早慧, 读书过目不忘, 善为诗, 尤工于词。又好学不倦, 博通经史。康熙十五年, 纳兰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 赐进士出身, 授三等侍卫, 是少见的文武全才。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容若的曾祖父名叫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容若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似锦的生活。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时军队攻打金台什,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努尔哈赤劝其投降,金台什答曰:“吾非明兵比,等丈夫也,肯束手降乎夕? 宁战死耳。”②拒降后自焚而死。后因其妹为皇妃,留少数人编入旗下,其余皆被杀戮。虽然对身处上位的纳兰来说,先祖的争斗并未让他形成强烈的仇恨心理,纳兰渴望建功立业、驰骋疆场。亲眼目睹了权门豪族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的内幕,处身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的是非之中厌倦官场尔虞我诈血雨腥风, 向往归隐的居士生活。他凄婉感伤的词不正是这种位高者明哲自保而怀的惴惴不安之情吗?这种无可奈何的、患得患失的心境的真实披露吗? 他那些哀伤无助之作不正是他心情的折射吗? 雄心壮志付诸东流,空有满腹雄才伟略,在无尽的行役侍从生涯中虚度着青春,空耗着心力,怎能不悲伤? 怎能不哀怨?前代兴亡之业,或多或少会引起词人的思考。纳兰词文的落寞空寂,与所处时代也有一定的联系。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清王朝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许多反清复明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的汉族文人身经沧桑之变,他们在民族失败的耻辱、家国灭亡的哀痛、个人仕途坎坷面前感到人生空幻无常,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就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感伤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与明末那种解放思想相反,清初是盛极一时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作为明代形成的那种浪漫主义思潮和市民文艺突然萎缩,浪漫主义文学一变成为感伤文学,成了当时文学的主要潮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纳兰性德不能不受到这种时代感伤思潮的影响,这对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对他所处的地位、时代都感到厌倦,产生了消极悲观思想。纳兰一生却失意多于得意, 并于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 年仅三十一岁。
2、满族信佛传统
入关之前的满族一方面信奉他们的传统宗教——萨满教,另一方面信奉喇嘛 教,即藏传佛教。喇嘛教分西藏蒙古二支,满清信奉的是蒙古一支。满清入关后, 清初诸帝对佛教甚是尊崇,顺治皇帝就是清初诸帝中虔诚的佛教徒。顺治在位期间,对佛教甚是亲近,他经常召玉林通琇和尚及其弟子行森和尚等僧侣入内廷参 佛讲经,并且,“曾下敕谕:特遣使迎接玉林”③在此基础上,顺治还对玉林琇 ,大加赞赏, “敕谕云:‘尔禅师; 临济嫡传, 笑岩近裔;心源明洁,行解孤高……’,” ④ 等玉林琇进京后,顺治马上让其为自己讲佛说法,玉林琇还山时,顺治留下了他的首席弟子行森和尚继续为其讲佛说法。在玉林之前,顺治还召见憨璞性聪和尚入内廷说法,对其礼遇有加,继玉林之后,顺治还召玄水杲和、天童道忞和尚 等入内廷讲经说法。除此之外,顺治“与佛门耆老相见,不令称臣致拜,从容握 手,情逾师友” ,⑤可见,顺治皇帝对佛学已经到了极其虔诚的地步。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深知佛教对巩固国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他对佛教“亦禀 前代成规,特加保护”,⑥ 每次南巡都要参礼佛寺。在此基础上,清政府一方面完 善自明朝以来的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寺僧衙门,掌管佛教事务; 另一方面对佛教的经典进行整理编辑。如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而 纳兰性德家族作为满清正黄旗的贵族家庭,自然也少不了信仰佛教的成员,纳兰 性德的母亲觉罗氏便是其中一员。觉罗氏平日里经常参佛阅经,纳兰性德幼时受到母亲影响,也学着看佛经拜佛念佛号。因此,纳兰性德亲近佛教他的民族和家庭关联甚大。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家庭环境的多重影响之下, 纳兰性德从小便受到佛学的影响,再加上纳兰漫漫情路,挫骨切肤的感动让他无以复加的相信佛学中的轮回之道,以致他在今后的生活和创作当中将佛学不自觉地将运用其中。
B:主观条件
1、容若悲悯性格
“晓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紫陌无由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漳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⑦本已高中的容若却染寒疾,与殿试失之交臂。妄想在庙堂一展宏图的他,不得已向命运低头卧床数月。这首《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字里行间流溢着感伤惆怅之情。再后来的日子里,寒疾更像无线蚕丝一般深深的与容若纠缠着“翠袖凝寒薄,帘衣入夜空。病容扶起月明中。惹得一丝残篆,旧熏笼。”(《南歌子》)而且这病似乎愈来愈顽固:“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临江仙》)它竟从漫长的冬日伴随纳兰一起迎来春暖花开时节。在出公差的羁旅途中,寒疾也屡屡困扰他:“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屡恼多情……”(《虞美人》)“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卢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临江仙·永平道中》)要注意的是那个“年年”二字,道出了此病来之频繁,不仅频繁,“而今病向深秋”更是道出了天气还未冷时寒邪便提早自来。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作为侍卫,纳兰伴驾随征。行至无锡,他又一次病倒,这场病时好时坏一直延续到次年的春天。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挚友严绳孙要返归江南故里,纳兰性德“可怜暮春候,病中别故人”(《暮春别严四荪友》),为病痛所苦的他此刻又平添了一分伤离之悲:“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送荪友》)终于一个多月后,在与友人梁佩兰、顾贞观、姜宸英、吴雯等南北名流聚宴唱酬的第二天,年轻的词人又一次被寒疾击倒,七日不汗而死。当人生阅历中社会性的成分融入纳兰性德的生命后,事情就显得更为严重了:纳兰年轻的生命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痛苦的磨蚀,这时他词作中关于病的描述就与“愁苦”两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中医理论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而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人的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它反过来又作用于五脏。五脏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它常常一损俱损。这就是说精神上的愁苦无疑可以削弱机体各脏器的功能,降低了人机体的抗病能力,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剧恶化。⑧由此,我们似乎明白了本来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偶然的外感风寒,为何在纳兰性德身上却成了对他纠缠不休的陈年旧疴,以至于最终导致了他的生命如流星般过早地陨落。寒疾的影响促进了纳兰忧郁气质的形成,而又是人生的愁苦加重了寒疾对他体质的摧残,这种恶性循环大大影响了纳兰的气质、性格、命运以及文学创作。寒疾固然是容若无缘仕途的最基本的阻挡,但容若之所以一蹶不振愁苦终身却是情到深处崩塌所致。
2、容若个人情感的凄凉无奈
说起纳兰情词无不青衫沾湿。这些作品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 而且是其全部词中的精华, 是诗人呕其心血、掬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在他的爱情词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妻子卢氏的迷恋和痴狂,以及卢氏死后他的悲痛欲绝, 一首首的苦吟低唱, 道出了这个翩翩佳公子对爱情的忠贞。虽说早年容若苦恋无果沉吟“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他与卢氏相依夫妻琴瑟和谐、伉俪情深、生活美满。有墓志铭云“夫人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叶舒崇《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⑨“偏是玉人怜雪藕,为他心里一丝丝。”(《浣溪沙》)生动的勾勒出情人的心心相印和爱意绵绵。“为怕花残却怕开”(《天仙子》)这不是不敢轻易触碰的美好,却是生怕那份美好若镜花水月般消失地无影无踪。“兽锦还余昨夜温”(《蝶恋花》)对红绡帐中卧鸳鸯的回味、重温。“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浣溪沙》)无限温馨甜蜜中,对心爱的异性的倾心研读与细细欣赏。纳兰性德与卢氏真是才子遇佳人,雪月无华,风月无边。每当纳兰性德随皇帝出巡,或奉旨出差在外,多情的他又平添了更多的离愁别恨。“千重烟水路茫茫,不许征人不望乡。次是月明无睡夜,尽将前事细思量。”“碎虫寒叶共秋声,诉出龙沙万里情。遥想碧窗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于中好》)关山重重,路途迢迢,心系娇妻,千里寄怀。这个时期的诗词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神怡心醉的燕尔之悦。却是不想这样的美妙竟真真成了水月镜花,三年后的卢氏因难产去世。从此的容若悲痛欲绝,常常触景生情, 忆念妻子生前言行, 感慨自己孤独凄凉的处境。桃花依旧在,故人已逝去的种种情思睹物都不免引起他“沉思往事”。词中处处可见“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青衫湿遍》)、“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南乡子》)的断肠语,悼亡词是纳兰对生离死别深刻的阐述。⑩多愁多病似乎是他在多情之外的另一个特质,这种特点严重地影响词人的性情与人生态度,也因此在面对死亡、面对生命结束时,他的痛楚始终无法化解,这其中除了对亡妻的伤逝外,死亡似乎还引发他对世间万物终将消逝的悲愁,因而自悼亡之作始,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开始有了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纳兰笔下的美好事物经常被摧残、毁损,如“又是梨花欲谢”(《昭君怨》)、梨花零落”(《虞美人》)、“平原草枯”(《风流子》)、“凤髻抛却秋草生”(《浣溪沙》)、“星榆落尽秋将老”(《菩萨蛮》)、“一阵槐花落”(《点绛唇》)、“锦样年华水样流”(《浣溪沙》)、“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蝶恋花》)、“江梅瘦损”(《浣溪沙》),这种以悲愁之眼观物,而使所见皆愁的特殊观察角度,不单仅见于悼亡词中,在他所摹写客观的物象中,亦处处透露伤感悲愁,如《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又如《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人本非无情更何况纳兰如此多情,情动伤身、伤心、伤神。爱到深处,穷极碧落黄泉定相随。
3、往来骚客无人懂得纳兰心
纳兰性德一生多与汉族布衣文人相交,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也经常是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却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纳兰性德有词《金缕曲·赠梁汾》云:“德也狂生尔。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是纳兰写给顾贞观(顾贞观,号梁汾)的,当时两人心意相许,结为知音,即便横遭千劫,友谊也永恒长存的美好愿望。然而纳兰与他这些所谓知己朋友之间不光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就连年龄都相差了十几、二十年,虽然纳兰一直以诚相待、慷慨仁义,但是这些布衣文人究竟又有几个能真正走进纳兰善感的内心呢?吴江文士吴兆骞因丁酉科场案遣戍黑龙江宁古塔,纳兰性德闻其才名,赎而还之,京城坎坷失职之士,生馆死殡,多仰性德供给。⑪在当时的满汉关系中,书写了难得的友谊的篇章。这些文人们或穷困潦倒,或抑郁失意,纳兰性德同情他们的遭遇,也爱惜他们的才学,所以他既为友人仗义疏财,又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纳兰的所作所为间接地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也发展和繁荣了清代初期的文化。可对于这些比他大上二十多岁的潦倒文人们来说,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一片赤子真诚的背后,难道不是在发泄心中的郁闷?有几人真正了解他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下的寂寞?他也说:“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清平乐·弹琴峡题壁》)不被理解的痛苦使纳兰的心中充满着苦涩与悲愁。纳兰有一首《忆王孙》词,词曰: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词中表现了纳兰性德深深的孤寂与落寞的感情,这也透露出无人理解内心的无奈与彷徨。⑫门客友人千万者,三两知音共琴瑟。纳兰词中道愁思,文中心事几人知?
4、纳兰性德对仕途的感受
纳兰高中进士后,却做了大内侍卫,可见他的处境之尴尬。侍卫的职业性质,虽为帝王随身近臣,但不参政;虽是军官,但不统兵治军。小心警卫,谨慎行事,既不能随人乐而忘形,也不准因人悲而失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个满腹学问的俊才,康熙皇帝赐文授武职,做御从侍卫,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纵有文韬武略、满腹经纶,也只能埋在内心深处。纳兰作为御前侍卫,虽不曾建下什么汗马功劳,但是它在康熙二十一年受命赴梭龙进行侦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清王朝巩固边疆地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682年,康熙为阻止沙俄的南侵,派都统郎坦、彭春、萨布素等一百八十人,以狩猎为名,沿黑龙江行围,达雅克萨,探敌虚实,测水陆通道,进行战略侦察。三年后,清军调集军队,水陆并进,与沙俄进行了史称“雅克萨之战”的反击战。战役取得胜利,迫使沙俄在于清朝有利的条件下签定了《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俄的向南扩张。参加那次隐蔽侦察任务的就有纳兰性德。作为当时就有社会影响、才华横溢的风骚词人,随猎兵千里赴戎机,既显示了武官的职业本色,也锤炼了才子的诗魂剑胆,写出颇为豪放的边塞词。纳兰的边塞词虽豪放但不似岑参式的浪漫乐观,也很少范仲淹式的慷慨悲壮。这种浓重的感伤与悲凉算是祖上的写照?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在君侧看惯了庙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也是纳兰对仕途失去信心具体所在。但纳兰那时的心事究竟是何种的悲戚,我们却不懂。
结语
“青梅竹马扑流萤,九朝玉阶换门庭。世间无人识容若,洒脱不羁布衣轻。”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容若。纵观全文将纳兰爱情词、边塞词、友情词分析的淋漓尽致。然而在怎么深入却参不透他的心事。易安居士有词云:“怎一个愁字了得”,读罢纳兰词不仅仅是一个愁,更多的是哀怨悲寂、悲天悯人。容若莫不是在世菩萨济世救人、安抚布衣,赞清朝万世千秋?若是菩萨怎可一生哀愁、终日悲秋?观其一生似那人间富贵花开花谢、如鱼饮水,谁又知其冷暖。纳兰心事愁苦悲秋,可叹无人知事一半!研其心事归藏纳兰词中,徒留长空一叹。流转三十一秋,魂断奈何桥畔。“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当时也算是几人知那心事,可是百年后的今日终是无人知吧。
参考文献
①〔法〕丹纳. 艺术哲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58.
②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卷八十二.
③,④,⑤,⑥ 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 〔M〕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2005: 325. 325. 326. 326.
③,⑥ 刘 萱.论纳兰性德对佛学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J〕 .满族研究,2006
⑦,⑧李雷,纳兰性德与寒疾[J].
文章评论
ぁ花间ゃ晓露ぁ
没有人顶啊。然诺重。君须记![em]e14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