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与清明
个人日记
在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数清明了,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不敢忘却的、悼念已故亲人亡灵的日子,还因为它有着与其他节气不可比拟的特殊性。
其一、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其它的节气都很少在阳历的同一天出现,而清明却几乎都是在阳历的4月5日,即便相差,也最多就是一天。
其二、清明那天多半都会下雨,因此才让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为了千古经典。
今年的气候十分反常,在清明前几天,气温竟高达三十五、六度,让人感觉提前进入了夏天。幸好清明一场大雨又将气温打回原形,甚至下降到了初春时的十度左右。可见清明对一年中的气温平衡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近年来国家也对清明节有了足够的重视,规定清明放假一天,这可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特殊的待遇了。
然而年年都在过清明,但对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实清明节包括了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难怪按照习俗,祭奠和扫墓活动都应该在清明前进行,这实际上说明寒食才是最适宜的祭奠日。
说到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都陆陆续续各奔出路去了,而其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却一直跟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救活了他。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过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领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亲自去请。当晋文公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叫他的御林军进山搜索,但始终没有找到。
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自然会走出来。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待大火熄灭后进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诗中清明一词的出现,也许便是后来清明节的来源。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的走到树前,掐了一些枝,编了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那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上,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使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此后,寒食、清明便成为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到寒食,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一个简单的节日,却似乎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介子推大功之下尚且不愿为官享乐,对于如今某些一心想当官发财的人来说,不知做何感想。而他留下的“但愿君主常清明,勤政清明复清明”的死谏,更值得当今为官的谨记。
两千多年过去了,很多人或许已经弄不清介子推是谁,但清明节还在,清明的祭奠扫墓活动每年都在继续,而寒食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也顽强的保留了下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从古到今,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习俗势必还会不断的传承下去。
让我们记住清明、记住寒食、记住介子推吧,记住我们已故的亲人,记住千千万万为老百姓的平安幸福而捐躯的英烈们!记住在清明时节为他们祭奠、扫墓、默哀------
其一、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其它的节气都很少在阳历的同一天出现,而清明却几乎都是在阳历的4月5日,即便相差,也最多就是一天。
其二、清明那天多半都会下雨,因此才让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为了千古经典。
今年的气候十分反常,在清明前几天,气温竟高达三十五、六度,让人感觉提前进入了夏天。幸好清明一场大雨又将气温打回原形,甚至下降到了初春时的十度左右。可见清明对一年中的气温平衡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近年来国家也对清明节有了足够的重视,规定清明放假一天,这可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特殊的待遇了。
然而年年都在过清明,但对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实清明节包括了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难怪按照习俗,祭奠和扫墓活动都应该在清明前进行,这实际上说明寒食才是最适宜的祭奠日。
说到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都陆陆续续各奔出路去了,而其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却一直跟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救活了他。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过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领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亲自去请。当晋文公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叫他的御林军进山搜索,但始终没有找到。
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自然会走出来。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待大火熄灭后进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诗中清明一词的出现,也许便是后来清明节的来源。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的走到树前,掐了一些枝,编了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那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上,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使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此后,寒食、清明便成为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到寒食,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一个简单的节日,却似乎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介子推大功之下尚且不愿为官享乐,对于如今某些一心想当官发财的人来说,不知做何感想。而他留下的“但愿君主常清明,勤政清明复清明”的死谏,更值得当今为官的谨记。
两千多年过去了,很多人或许已经弄不清介子推是谁,但清明节还在,清明的祭奠扫墓活动每年都在继续,而寒食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也顽强的保留了下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从古到今,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习俗势必还会不断的传承下去。
让我们记住清明、记住寒食、记住介子推吧,记住我们已故的亲人,记住千千万万为老百姓的平安幸福而捐躯的英烈们!记住在清明时节为他们祭奠、扫墓、默哀------
文章评论
老石
文人豺子[em]e128[/em]
杨若曦
[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