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做好人
手机日志
读书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感叹。
莎士比亚曾这样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也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享受。读到一本好书,就像看到一幅名画,听到一首乐曲一样,能使你由于感到希望而颤粟,也能使你的心灵变得纯净而明亮。
读好书,你会发现人生的哲理掩藏在字里行间,这些字合成一本书,所以只有读书才能挖掘这些人生的真谛。
书像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聚集社会万象;书像一条小溪,它永不停息地流淌。读书便是观赏细流,方寸之隔,我们的影子便投给了小河,随它一起奔流。书是净化剂,它能通过街市沟渠里的污秽,照到天光云彩,风和日丽,照到内心一片澄明的圣洁。如果将书中的每个字都镌刻在人生的旅程上,那么支撑你人生脊梁的力量,便是行走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所以读书亦是读人。
顺着历史长河,读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读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读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返,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读那个“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读那个“一衰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吗?读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吗?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人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冷水,遭受贬职后忘却了所有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仗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归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谁矗立在江畔,只见那人头戴巍峨之冠,披江离芷草缀秋兰为佩,披发行令,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一首《离骚》不仅成为了我过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之作,还承载了他“美政”的理想,司马迁赞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勾起来我无尽的回忆:漫漫求学之路,我蹒跚而行,即使“求索”的过程乏然无味,但我并不想就此放弃求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东逝之水,终将被化为无数支流,支流纷繁,亦如人生岔道,该如何追求?如何选择?何去何从?水之道即是自处之道,亦是君子之道。这东逝之水亦如人生,人生短暂,我们更应该锲而不舍地追寻心中的理想而一往无前,即使四处碰壁,我们也应该乘坐理想的马车永无停歇。这《论语》告诉我的是人生之道,明白的是理想之追求。
读书,读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好人。让我们明白,做好人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期望。读书,读他们,让我们知道该忘却什么,又该铭记什么。
读书,我读《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去拾那散落在沙间的点点闪光,拾那三毛与荷西萦绕在风沙中的恋情,去寻她遗落在沙漠中的梦的小屋。让我们看到了三毛,她犹如一泓清泉洗涤着这个繁忙世间人心的尘埃,就如一颗水晶,永远闪烁着纯净的恬淡之气,她诠释了一个美好的字——爱。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孰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读书,我读《倾城》,文风清新,犹如“绝世而独立的佳人”一般,三毛娓娓道来的语调,向你诉说着一个孩童童年的多愁,三毛的童年不是金色的,而是一种令人有些沉闷的灰色。她说:“难道人间,一切悲欢离合,生死兴衰,在冥冥之中有了定数吗?”她相信命运,然而有不屈服于命运的枷锁。但是,她却被命运所愚弄。我不知道此刻的三毛悠悠的情丝又在怎样缠绵的一隅喃喃而语,我怀念她,怀念那些记录与世间的文字。
读《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读《倾城》,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后弥漫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读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他们诠释了人文的内涵,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文章评论
Gcendoxmg
嗯嗯